![]() 在有机合成中常见的钯催化偶联反应有:【Heck(赫克)偶联反应】、【Stille(施蒂勒)偶联反应】、【Negishi(根岸)偶联反应】、【Suzuki-Miyaura(铃木)偶联反应】、【Sonogashira(薗头-萩原)交叉偶联反应】、【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kumada交叉偶联反应】等。 ![]() 在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体系中,各类反应机理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核心步骤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阶段: 1)氧化加成 ![]() 1. 氧化加成
1)此过程是Pd0对极性键Ar-X的氧化插入,通过协同的三元环过渡态来实现,先形成顺式产物,再异构为反式。 ![]() 2)三元环过渡态的本质是Pd的一对d轨道电子与Ar-X键的δ*空轨道作用,Ar-X键的δ电子与Pd的p空轨道作用。另外还有较弱的次级轨道作用:Pd的d轨道电子与Ar-X键的π*空轨道作用。最终结果就是Pd电子流向Ar-X。
1)Pd电子云密度 主要与配体有直接关系,富电子的配体能增加Pd电子云密度。 2)Ar-X键可极化性 与其解离能直接相关,解离能越大可极化性就越小,氧化加成就越难,对应的芳卤活性就越小:I>OTf=Br>>OTs>OMs≈CI>>F。(解离能:Ar-I:64 kcal mol-1,Ar-Br:79 kcal mol-1, Ar-Cl:95 kcal mol-1) 3)Pd催化物种 L1Pd0活性更高,而L1Pd0的形成也与配体有一定关系,配体空间体积越大,形成L1Pd0的可能性越大。 4)Ar-X键电子云 由于次级轨道作用涉及到Ar-X键HUMO轨道,故Ar-X键缺电子时反应活性更高。 如: ![]() C2-Br键相对缺电子 ![]() C3-I键比C2-Br键可极化性大,活性高 2. 转金属作用
生成的二价钯络合物(R-Pd (II)-X)与含有亲核金属试剂(M-R',M为金属原子,R'为另一有机基团)发生反应。金属原子M上的R'基团,在配体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亲核进攻的方式转移至钯中心,同时M与原来和钯相连的卤原子X结合。此过程实现了不同金属原子所连有机基团在钯中心的汇聚,形成具有新结构的二价钯络合物(R-Pd (II)-R'),极大地丰富了钯络合物的有机片段种类。
1)相比于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转金属作用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由于该过程的研究相对复杂,涉及到可能的PdII中间体反应速率的确定、表征及测定。 2)在Kumada(M=Mg),Negishi(M=Zn),StiIle(M=Sn)等反应中,金属试剂的活性已经足够好,转金属作用一般不是催化循环过程的限速步骤;而在Hiyama(M=Si),Suzuki(M=B)等反应中,Si和B并不是真正的金属,它们所形成的金属试剂(在Cross-Coupling中仍然这么称呼)活性不高(好的一方面是可大量分离、储存),使得转金属作用成为限速步骤,所以它们往往需要活化,如Hiyama反应中一般需要加入F,而Suzuki反应中一般需要加入base等。 3)一般认为,氧化加成后的PdII周围空间位阻大小可能影响转金属速率,位阻小转金属速率就大,但配体在转金属中的真正作用至今仍不清楚。 3. 还原消除
二价钯络合物(R-Pd (II)-R')经历还原消除步骤。在此阶段,钯中心发生还原反应,氧化态从+2价降至0价,同时与钯相连的R基团和R'基团发生偶联,形成新的碳-碳(C-C)或碳-杂(C-杂原子)键,生成目标偶联产物(R-R'),并重新释放出零价钯(Pd (0))物种,使其能够继续参与下一轮催化循环。
1)还原消除与氧化加成是互为反向的两个过程,但它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如底物的立体大小、刚性程度、电性,Pd配体的大小、电性、种类(单配还是双配),产物及辅配(如负离子X)等等,因此还原消除往往是催化循环过程的限速步骤。 2)对于配体,一般认为相对缺电子及(或)大空间体积的配体更有利于还原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