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篇学术论文稿子,怎么读都感觉是AI写的,艾里艾气的。浓浓的AI味,发愁怎么才能实锤呢。上面两张图,第一张是利用AIGC作恶者,第二个是反击者。真的是矛与盾的关系。(超星的大雅我有测试账号,后面好好用下看看,根据我的使用提些建议;知网和其他的平台没账号,就算了。)AI被用烂了,正面用法不知道怎么样,反面可真是一窝蜂。小视频平台利用AI 生成的假视频太多了,还有AIGC幻觉、造谣、讨好提问者等等现象层出不穷。国人在歪门邪道上创新可快了。Edge浏览器默认MSN主页内容、百家号文章、微信推文、头条等等平台,AI写的文章实在是太多,简直是一堆堆垃圾。这一堆堆垃圾被AIGC吃进去消化,再拉出来,能有好东西吗?说实话,看了大量的AI书之后,我很少用AIGC工具,什么辅助你阅读、什么帮你总结、什么创新辅助、什么帮你整理...都是扯淡,天天用,小心自己的“淡”都被扯没了。至于伪诗歌文学圈子,更多了。当然那些个诗歌、散文、知识类文章乱写乱吹,只是发在网上也无所谓,不看就是了。但是学术论文审稿,得严肃认真对待。去年我使用了好几个平台的AIGC工具,生成了好多文章来看,对AIGC生成文章的套路能看个大概,可是那些工具生成的文章是海量啊,哪里看得过来?这真是个问题,已经影响到审稿了,这个不是开玩笑的,要认真负责。1、文章结构太符合各个期刊的指导性结构和示例或者范文,就像八股文似的,每个板块都要有,即使没有某个实证或实验环节都要写上去,实际上图情类的论文这块内容不多见。2、文章很流畅,读起来特别顺。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通常会非常注重句子的流畅度和语法正确性,因此文章读起来往往很“顺”,几乎不会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这种“完美”是一种破绽,人工写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语法瑕疵或不完美的句子结构,而AI则往往倾向于生成句子结构规范、语法精准的内容,这种过于“标准化”的语言风格,会让人感到不太自然。3、反问AIGC工具,复制文章内容上去,问“你写过这篇文章没?”。AIGC工具太多了,一一去问也太烦了。以前一大堆学术数据库,人们想一键检索,然后出了联邦检索(很差劲的工具),后来发展为知识发现系统。AIGC工具这么多,会不会出现一个“AIGC发现系统”,一键去问多个AIGC工具。4、AIGC工具应该会记下用户问过所有的问题、贴上去过的所有的文章、生成过的所有的文章,这给以后的AIGC检测工具提供了方便。5、有人说注意一些列表和要点标记,这点在推文中会出现,学术论文肯定会被作者改掉的。6、有人说利用参考文献的正误、存在与否来判断。学术论文作者一定会把这些去掉,换成自己搜来的参考文献。7、学术论文口语化在人工写作方面一定存在,如果文章中没有使用任何非正式的词汇或短语,或者俚语,这可能是用AI撰写的迹象。AI写作通常具有无情绪、机械的语调。它缺乏个人经验和反思。如果作者没有表达任何强烈的情感或强烈的观点,这可能是另一个警告信号。8、AI极有可能生成不实信息,“幻觉现象”愈演愈烈。AI通过将单词按照它所训练的文本中的常见模式排列来生成文本,它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信息不正确或引用了虚构的来源,它可能是由AI生成的。我审了一篇稿子,确实存在这种问题,说的那事根本就不存在。这可能是最严重的一种情况:作者分辨不出AI生成的文章的好坏、真伪。比如我们普通人想科普一下量子方面的知识,AI生成的内容你是信还是不信?9、AI生成的文章高瞻远瞩、高大上、几乎都是战略式的口气、不接地气、不具体;跟星座算命似的,套在哪里都行。同一主题的文章中会反复出现类似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而缺乏人类写作中常见的多样性和创造性。10、AI写出来的东西,读书多的人一眼就会发现怎么好像见过,没有什么创新、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缺乏人类写作的独创性和深度,它们往往只能生成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内容,难以提供新的视角或深刻的见解。11、人类写出来的句式通常有短句或长句的变化,不会是单一的句型。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AI生成的内容在情感表达上比较淡薄,缺乏深刻的情感和洞察力,多机械地陈述事实和观点,毫无情感的起伏。真正的研究通常会新颖有见解并且有独特的思考,AI的内容多是已有的信息再进行组合,很难从全新的角度去切入。12、AI写出来的论文题目和小标题非常唬人,大架子非常吓人。可看具体内容的时候就不是那回事了,基本上都是很难落地的表述。13、个人能力有限,还是期待实力强大的公司出一些检测工具吧,这事总归要系统来干,“用魔法打败魔法”。14、如果核实有人用AI写文章投稿,就把他/她拉入黑名单,给个期限解封,永久封掉也没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