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的富养是带孩子到处旅游,增长了孩子的欲望;富人的富养是教孩子看清世界的真相和规则,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心会馆 2025-04-16 发布于河北
图片

作者:主创团 桃子妈 · 主播:吉米

来源:小十点(ID: sdikid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金钱投入的多少,也不是经济实力上的区别,而是打破认知的牢笼,让生命的潜能得到足够的发挥。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吉米朗读音频

图片

大年初五吃团圆饭时,两家孩子的表现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表姐家12岁的洋洋举着手机满屋子转:

'看我爸带我去三亚坐游艇!我妈带我去上海买的迪士尼限量手办!'

可我知道,表姐夫妻俩在电子厂打工,这些“见世面”的花销,是他们省吃俭用三年攒下的。

转头看见当会计的二叔,正带着儿子在饭桌上算账,乐乐把压岁钱分成三份:

'这份存定期,这份买理财,剩下这份开学批发文具卖给同学。'

十五岁的半大小子,说起话来像个小老板。

正说着洋洋突然摔了筷子,原来他看中两千块的球鞋父母不给买,正扯着嗓子喊:

“你们就是舍不得给我花钱!”

而隔壁桌的乐乐,已经掏出小本本记录起长辈们聊的生意经。

说实话,这顿饭吃得我五味杂陈,同样是普通家庭,却养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

一边是勒紧裤腰带满足孩子物质欲望,养出个要不到东西就撒泼的“小祖宗”;

一边是把生活变成课堂,养的孩子看见什么都能琢磨出门道。

 01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

是普通家庭富养孩子

教育家三川玲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里的另外一个阶层。”

但现实中,许多父母竭尽所能地给孩子创造更优渥的生活条件,上国际学校,穿大牌衣服,买新潮电子设备。

结果孩子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付出,甚至还抱怨不止……

前段时间,我去朋友老张家做客。

老张夫妇都是工薪阶层,两个人工资加起来每个月不到1.5万,第一次去她家时,老张带我参观她儿子的房间。

只见房间墙上的地图里贴满了各地旅游的高铁票、飞机票,旁边还塞满了各地旅游网红景点打卡的照片。

我指着离我最近的一张照片问道:“这应该是马来西亚吧?风景挺好看的。”

老张说道“是啊,孩子去年暑假想去就跟了个旅游团,要3万呢!”听得我瞠目结舌。

图片

据我所知,老张两口子并不铺张浪费,甚至比普通人还要节约。

老张每天中午的工作餐都是头一天晚上的剩菜,她身上穿的羽绒服,也是5年前的旧款,里面的羽绒都揉成了一团。

饭桌上,听老张夫妻商量,想趁寒假没结束,带孩子去三亚玩一圈,见见世面。

而老张的儿子呢,在一旁嚷嚷着:“太抠了吧,不想去三亚,真没意思,我同学都是去欧洲那边玩……”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在脑海中问自己:

不考虑现实条件,把孩子养成家里唯一的“富二代”,真的值得吗?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曾说:

这是一个全民富二代的时代,我们指责富二代的行为失当,但其实我们都是富二代的践行者。

生活中,经常听到“孩子要富养”,于是父母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深怕他们受委屈。

却不知一味压榨自己付出,只会换来孩子毫无节制地索取。

微博上,曾经有个很火的热搜。

一个女孩在西班牙留学,父亲每个月工资一万三,给女儿1.1万元,自己只留下2000作为家庭开支。

其他时候,只要一有钱就转过去,几乎是举全家之力供养女儿。

而自己呢,三餐几乎天天都是馒头配咸菜。

图片

但是女儿仍不知满足,嫌弃爸爸给的生活费太少,当爸爸询问女儿生活费都用在哪些地方时,认为爸爸在故意找事。

后来,爸爸表示自己工资不够,希望女儿节约一点,女孩居然在网络上公开辱骂父亲“什么玩意”。

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

“穷人的富养是带孩子到处旅游,增长了孩子的欲望。”

深以为然。

无论是咬紧牙关旅游也好,还是踮起脚尖养孩子也罢。

你以为是带孩子“见世面”,实则在喂养他们永远填不满的欲望黑洞。

父母割肉喂鹰式的付出,正在毁掉两代人。

 02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

不是砸钱见世面,而是父母的认知和格局

其实,上面这段话还有后半部分:

“富人的富养是教孩子看清世界的真相和规则,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里的穷富是指金钱上的多少吗?

我想起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过的一个观点:

“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的认知、见识和格局,才是决定孩子人生高度的关键。”

之前在知乎看到过一个故事。

一对月薪合计不足1万的快递员夫妇,带着女儿生活在北京老胡同。

夫妻俩一直想为女儿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但他们深知自己没有太多的钱,于是想出了另一种方式让她“看世界”。

每天早晨,妈妈带着女儿去菜市场,不过她们不是简单地买菜,而是引导女儿对比不同摊位的菜价波动,用数学思维计算折扣陷阱;

周末时,他们还鼓励女儿收集废纸箱卖钱,用这些钱做公益、买二手书,引导女儿理解“一物多用”。

后来,女孩对经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最终考入北大经济系。

她说:

“父母没带我旅游过,但他们教会我解构生活,运用生活。”

另一个学霸,22年高考成绩652分的钟朋辰也有相似的经历。

钟朋辰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夏天,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四处旅行,也没有呆在家里好好放松娱乐。

而是来到妈妈工作的张家界天子山风景区,陪妈妈一起做保洁工作,体验生活的不易,和生活的运行规律。

图片

听过一句话:“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结局。”

普通父母,只能想到让孩子吃饱穿暖;

“富人”父母,会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理解生活”,告诉孩子如何识人、怎么做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人脉资源。

他们二者之间的差距,不在物质条件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教过孩子面对困境时保持体面的能力。

 03 

教育到最后

拼的是这3种底层能力

大家记得今年春节前夕爆火的deepseek吗?

这是继2023年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后,在Ai领域的又一突破,它不仅能解答人类提出的问题,还能根据前后文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

可以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就连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李晓东也说:

“很快我们将不再讨论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传统的养育方式需要有所改变,如何养育并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孩子呢?

第一、独立生活的能力

曾经看过一个名为《鹬》的动画短片。

一只小鹬鸟,跟着妈妈在海边沙滩上觅食,可小鹬鸟纹丝不动,只等着妈妈的投喂。

图片

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一点食物,小鹬立刻跑过去习惯性张嘴等着妈妈喂食。

只不过这一次,鹬妈自己把食物吃下去,并把小鹬鸟推到了海边,引导它自己捕食。

一开始,小鹬鸟在冰冷的海水中瑟瑟发抖,不敢向前一步,可在妈妈的狠心放手和鼓舞中,它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找到了美食,还学会了飞翔。

影片的最后一幕,小鹬自由快乐地在沙滩边、海水中嬉戏、觅食,享受阳光。

其实我们对孩子,也应该向鹬鸟妈妈学习,也一样需要教给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比如最简单的生活自理、会做一顿饭、能打扫自己的房间;

再大点时,可以独自购物,可以独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等等。

图片

第二、抗风险的能力

记得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说过一个观点: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厚脸皮’的习惯。”

其实,这里的“厚脸皮”就是抗挫折、抗风险的能力。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孩子,比80年代、90年代的孩子经历着更多的社会变化,体验着更快更新的生活节奏,承担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如果我们依旧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他们往往会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和勇气,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陷入迷茫和恐慌。

所以,从小就要敢于“用”孩子:

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在生活中磨炼生存本领,壮大并补充内心的能量。

图片

第三、资源整合的能力

有一句古话:“个人能力再强,也有其局限性。”

现代社会,想要做成事,不仅需要个人能力的比拼,更需要孩子拥有调动周围资源,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

所以,生活中多教孩子使用新工具,学会如何搜索和检索资源,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5-8岁时,可以引导孩子从整理玩具、分配零食等小事开始,学习“公平分配”和“物尽其用”。

在9-12岁时,让孩子参与家庭采购、户外野餐策划中,学习预算和团队协作;

在13岁后,可以试试更复杂的事,比如教孩子用旧物改造房间、组织社区的公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社交,资源交流和互换。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金钱投入的多少,也不是经济实力上的区别,而是打破认知的牢笼,让生命的潜能得到足够的发挥。

点个“爱心”,与所有父母共勉。

来源简介:本文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小十点,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