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有两个故事如出一辙。一个是梁山最早的大王王伦,在晁盖一伙儿上山后,被林冲出头杀了。晁盖后来居上,坐了头把交椅,成就了梁山集团的前期。一个是二龙山上的大王邓龙,被鲁智深和杨志杀了,鲁智深坐了头把交椅,杨志坐了二把交椅。所以,你说,在打打杀杀的江湖上,讲什么先来后到呢? 有意思的是,后来的梁山上,宋江主政后,最能与梁山原班抗衡的,就是二龙山上来的这一股势力。 话说杨志丢了梁中书送给岳丈蔡太师的生辰纲后,回是回不去了,那就只有逃了。逃亡的路上,饥肠辘辘之际,碰到了林冲在东京时候教过的徒弟操刀鬼曹正。曹正给说了二龙山有一伙儿势力,让杨志可以上二龙山上暂且安身。那么有人问了,杨志问什么不去梁山呢,王伦曾经百般央求他留下的。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后,自尊心很强的。当初他拒绝了王伦和林冲他们的好意,走了。所以呢,二返身再去的话,面子上丢不下,嘴也张不开。于是呢,就打算上二龙山。 好巧不巧,鲁智深也是在大闹野猪林救了林冲之后,被高俅到处通缉。鲁智深再一次仓皇逃亡,路上被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夫妇俩遇到,给了些盘缠。鲁智深打算去二龙山宝珠寺安身。没想到,邓龙聚了四五百喽啰占山为王,不要鲁智深在山上。他们动了手,鲁智深伤了邓龙,邓龙紧关山寨大门,鲁智深没一点儿办法。恰好呢,遇到了来投二龙山的杨志,他们俩在曹正的协助下,——曹正假意捆住了鲁智深,叫开了寨门进了山寨,鲁智深杀了邓龙,当了山大王。 小说里写的是,邓龙的尸首被抬至后山用火烧了。《水浒传》有一首诗是这么说的:“古刹清幽隐翠微,邓龙雄踞恣非为。天生神力花和尚,斩草除根更可悲。” 咱们来了解了解邓龙这个人吧。他的绰号是“金眼虎”,但是在《水浒传》里鲜露手脚。他本是二龙山宝珠寺的住持,可是不守清规戒律,率众僧徒养发还俗,收拢地痞贼子,聚众四五百人占据二龙山打家劫舍,剪径掳财,成了二龙山寨主。为了防止官府捉拿,他们凭高侍险,在二龙山筑寨自卫,山下设三关,关上尽摆擂木炮石,周围全布鹿砦[zhài],真的是鸟也飞不过去。 鲁智深来投靠,邓龙直接说了“No”。他直接跟鲁智深动了武力,没想到这个来的胖大和尚功夫了得,伤了他。于是他就紧闭寨门,死守。最后呢,还是被鲁智深和杨志,在曹正的帮助下夺了地盘,取代了他。 跟邓龙比较起来,王伦是另一个面孔。 王伦是个落第秀才,腐儒,肚量小,心胸狭窄,容不得能人高人,成不了大事儿。这好像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臭毛病,眼睛能看到的也就是眼前三米远。这一点,不光叫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看不惯,就连他的老部下杜迁宋万和主贵颇有微词。 王伦之死,在小说里最为大家熟知。“他要不死,何来梁山?”还真是这样的呢。 当初林冲因为杀了陆虞侯和富安,火烧草料场,受柴进的举荐来投梁山的时候,王伦就百般刁难,要赶林冲走。后来晁盖他们因为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追捕,也来到了梁山。王伦开始是热情款待,话语柔和。但是在听了阮氏三兄弟杀了官府五百多军士,态度立马转变,要让晁盖一伙另寻高山。又是此前一样的千番作怪,弄得林冲心生恼怒,暴起一刀杀了王伦。梁山真正意义上的老大晁盖上位了,吴用坐第二把交椅,公孙胜第三把,梁山集团势力初步形成,势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壮大。 像王伦和邓龙这样的人,其实不至于死的。毕竟,他们没有多大的罪责,无非就是像猫一样护食,想保住自己的家当,这样的心思,谁能说有什么不对呢?但是,在江湖上,在社会上,集体利益是最大利益,你得看透这一点,就能认清一个形势:能者上,庸者下。这是自然淘汰规律。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王伦和邓龙,错在没有看清形势,又不想让位,还要赶走更有领导才能的人。 做人有做人的规矩,江湖有江湖的规矩。做人要注意个先来后到,这是个人修养。江湖上是不讲什么先来后到的,它只肯定能者强者,以能力说话。 读《水浒传》,我们不只学文学上的技巧,其实也是在感悟人生的一些道理。 ![]() ![]() ![]() ![]() (父亲的手工制作:手杖) |
|
来自: 新用户3134eDv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