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常问我家谱、族谱、宗谱、支谱、家乘这么多称呼,搞不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谈谈。 ![]() 宗谱:同祖之完全谱牒宗,本意是祖庙,象征着家族的根源与传承。贾谊曾说:“流派所出为宗。”在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被称为别子。别子这一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的后裔则称其上为宗。可以说,宗是一祖之下所有后裔的统称。 宗谱,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它就像是一幅宏大的家族画卷,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祖先之下所有子孙的世系脉络。如果缺了其中一支,或者只记录了某一支,那就不能称之为宗谱。这便是宗谱与其他谱牒的重要区别之一。
族谱:宗下的新开辟族体古有云:“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直系与旁系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族众是一宗之下的特定群体,他们“共相联属”。宗之下,因分衍或迁徙等原因会形成一个族体,而这个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 族谱,就是某宗下一个新开辟的族体的谱牒。它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只记述了这个宗族的部分后裔。比如,某一支家族迁徙到某地,形成一个新的族体,它的谱系就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看,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家谱: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谓一门之内。”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在古代,只有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以“世家”为名的谱牒。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
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家谱是家族历史的浓缩,它记录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家训家规、家族名人等重要信息。通过家谱,我们可以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力量,了解到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智慧。 支谱:宗下的独特分支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支谱,是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中,某一个独特分支的谱牒。支谱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分衍、择业、迁徙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
家乘: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后来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之名。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通谱:同姓多派别家谱的集合家谱中的通谱是一种特殊的谱牒类型 。通谱反映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姓宗族之间、同一宗族的不同支派之间关于姓氏的渊源关系和从某一代开始出现的世系会通关系,因此也可称为 “联谱”。它打破了单一宗族或支派的界限,将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同姓家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家族体系记录。
一些同姓家族为了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会主动寻求与其他同姓家族的联合。通过编撰通谱,他们可以找到共同的祖先,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更大的同姓集团。这种联宗的行为在一些地方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 家谱清单查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