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果中的补肝第一名,每天吃一点,肝血足了,眼睛越养越水润

 雪狼绵羊 2025-04-16 发布于江苏

当春天的脚步迈进三四月,有一种应季水果悄然登上舞台,它就是桑葚。古人云:“食其时,百骸理。” 遵循时令节气,享用当地当季食材,能让身体百脉通畅。时令瓜果蔬菜与天地自然同步,恰似大自然早已洞察人体所需,精心备好馈赠。


桑树堪称 “宝藏之树”,从枝、叶、皮到果实,皆具药用价值。桑叶能疏风散热,桑枝可通利关节,桑皮能泻肺平喘。而到了四月,桑葚日渐饱满,纷纷上市。


桑葚口感酸甜,日照越充足,滋味越甘甜。从中医角度,桑葚堪称补肝血的佳品。春季肝气升发,肝血极易损耗,此时桑葚的补肝血功效就尤为珍贵。像眼睛干涩疲劳、大便不畅、口燥咽干、失眠烦躁等因肝血不足引发的状况,食用桑葚颇为适宜。


食用桑葚方式多样,可制成桑葚干、桑葚膏,也能直接作为鲜果生食。不过,由于桑葚甘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药典》记载,桑葚有补血滋阴、生津润燥之效,可入药。

有一款与桑葚相关的中成药 —— 生血宝合剂,值得关注。


生血宝合剂的配方包含桑葚、制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黄芪、狗脊、白芍。

其功效为滋补肝肾、益气养血,适用于气、血、阴不足者。方中黄芪是常见的补气良药;白芍能补肝血、滋肝阴;桑葚与何首乌共同发力,专攻补肝血。补肝之余,补肾同样关键。


中医常将肝脏比作一棵树,肾水则似水源。树生长于水源丰沛之地,方能茁壮成长;众多树木亦可涵养水源,防止污染与水土流失。在中医理论里,此二者关系紧密,肝血依赖肾水滋养,一旦肝血消耗过快,便会 “盗用” 肾水,故而肝肾同补意义重大。


熟透的桑葚呈紫黑色甚至黑色,中医认为色黑入肾,所以桑葚能入肝又入肾,既能补肝血,又可补肾阴(即肾水)。《本草经疏》记载:“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女贞子与旱莲草组成著名的二至丸。二者采收时间特殊,一在冬至,一在夏至,故而得名。二至丸蕴含传统文化节气内涵,有滋阴补肾之效。阴虚易生热,这两味药偏凉,能凉血清热,对肝肾阴虚及血热引发的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狗脊是蕨类植物的根茎,可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针对肝肾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腰痛等症状,加入狗脊能增强治疗针对性。若出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午后潮热、手脚心热、失眠烦躁、眼睛干涩、须发早白等表现,多为肝肾不足、阴虚血少。


生血宝合剂药性平和,滋补而不滋腻,适合肝肾阴虚且气血不足者调养。但体质虚寒、便溏腹泻之人不宜服用 。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