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在上音的食堂里,钢琴系的一个漂亮女孩指着打扮寒酸的瘦弱男孩问打菜阿姨:“这人是叫廖昌永吗?阿姨笑了笑,回答说:“是啊!这个小伙子就是廖昌永。”廖昌永来自农村,7岁时候,爸爸突发疾病离世,家一下子就“垮”了,母亲一个人费力的把廖昌永姐弟拉扯大。 廖昌永的故事,得从1968年的四川成都郫县说起。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不算富裕,但日子还过得下去。父母忙着种地养家,几个姐妹围着他转,生活虽然紧巴巴,但总有笑声。可惜好景不长,7岁那年,父亲突发疾病去世,家里像被抽空了主心骨,彻底垮了。母亲一个女人,硬是扛起了养活几个孩子的担子,靠着给人缝衣服、干零活,把家撑了起来。廖昌永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帮家里干活,挑水、砍柴,啥都干,懂事得让人心疼。 那时候,村里唯一的“娱乐”就是个大喇叭,每天早晚放点音乐。廖昌永最爱听的,是一首外国歌,嗓子高得像能飞起来。他压根听不懂唱的是啥,后来才知道,那是多明戈的《我的太阳》。这歌在他心里埋了颗种子,虽然他没想过自己能跟音乐扯上啥关系,但那旋律总在他脑子里转悠。村里人看他老实,觉得他长大顶多当个庄稼汉,谁也没想到,这小孩日后能唱到全世界去。 到了中学,廖昌永跑得快,跳得高,田径场上总能拿名次。他想着,凭这本事考个大学,当体育老师,稳稳当当养家糊口。可高二那年,学校搞新年晚会,他被推上去唱了首歌。没想到,这一嗓子把全场都镇住了,掌声响得停不下来。音乐老师眼睛亮了,拉着他就说,这嗓子是块宝,不能埋没。老师还把他介绍给了四川歌舞剧院的周维民,一个唱男高音的行家。周维民一听他唱,立马拍板,免费教他一年,连路费都帮着出。这份恩情,廖昌永一辈子没忘。 1987年,他试着考四川音乐学院,结果没考上。这事儿对他打击不小,但也憋了一股劲儿。他在家苦练了一年后,1988年总算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揣着家里东拼西凑的100块钱,他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那会儿100块在上海连一个月饭钱都不够,他得精打细算,连双新鞋都不舍得穿脏。到了学校,他白天上课,晚上练嗓子,课余时间还得打零工挣生活费。食堂里,他永远点最便宜的菜,荤腥压根不敢想。 1989年,上海音乐学院的食堂里,发生了一件小事,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钢琴系有个女孩,叫王嘉,家在四川,条件比廖昌永好太多。她常在食堂看到这个瘦得像竹竿的男孩,衣服洗得发白,盘子里永远只有青菜和米饭。她打听了一下,知道他叫廖昌永,也是四川来的,家里穷得叮当响。王嘉学钢琴,耳朵尖,一次在琴房外听他练唱,发现这家伙嗓子不一般,技巧好得连她老师都夸。没多久,她开始匿名给他寄钱,每个月200块,悄悄塞在信封里,送到他那儿。这钱对他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能吃点有油水的饭,练歌也有了力气。 廖昌永收到钱,以为是声乐老师罗巍给的,四处打听也没结果。他不知道,这钱是王嘉攒的零花钱。她没想过要啥回报,就是觉得这人值得帮一把。这事儿直到好几年后,他才知道真相。王嘉的这份善意,不光帮他渡过了难关,也拉近了俩人的距离。后来,他们慢慢熟起来,从聊音乐到聊家乡,关系越来越近。 在学校,廖昌永的日子过得苦,但学东西一点不含糊。罗巍老师看他有天分,手把手教他,连五线谱这种基础都从头教起。廖昌永学得拼命,白天听课,晚上泡琴房,嗓子哑了也不停。罗巍后来出国,把他托给了周小燕教授。周小燕是声乐界的泰斗,对学生严得吓人,吐字、发音、表情,哪个环节差一点都不行。廖昌永咬牙顶住,练得嗓子冒烟,技术突飞猛进,歌声也更有味道了。 到了大四,王嘉提出带他回四川见父母。廖昌永家穷,怕被嫌弃,硬着头皮去了。没想到,王嘉爸妈一点不挑剔,还特别热情,常给他送吃的用的,鼓励他好好学。研究生期间,他和王嘉结了婚,很快有了个女儿。这下,他有了家,底气更足了。1991年,他开始参加国际比赛,一路开挂,拿了好几个大奖,包括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的冠军。让人想不到的是,小时候村里喇叭放的多明戈,现在居然成了他的搭档,带他站上了更大的舞台。 国外的歌剧院争着要他,开的条件一个比一个好,但他没动心。他总说,根在中国,离不开这片土。2005年,他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教书,2019年当上了院长,带着学生搞音乐,还推中国的歌剧走向世界。现在,他是“亚洲第一男中音”,名字响当当,可他还是那个不忘本的四川娃,惦记着村里的大喇叭,惦记着母亲和姐姐们的付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