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结婚后随夫姓在欧美国家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也许很多人第一次听到都会惊讶:在希腊,女性结婚以后,名字是不会随丈夫改姓的,这是1983年开始才有的权利。 同样,丈夫的姓氏也不会因为结婚而发生改变。这背后不仅仅是文化习惯,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文明进步。 根据1983年的一项立法,希腊女性婚后必须保留自己的姓氏,不随丈夫改姓!这项法律背后的意义很简单:尊重女性的独立人格,强调性别平等。 ✨ 在希腊,结婚≠改姓✨ 在希腊,婚姻是一种关系,不是一个标签。婚姻是一种平等伙伴关系,而不是身份的“归属标签”。 不过在希腊人的日常生活里,有些女性会习惯性用“丈夫姓氏 + 太太”这种称呼,特别是上一代人,但这只是社交习惯;个人的身份证、护照、银行账户上的名字,永远是本姓。 至于孩子的姓氏,夫妻可以协商选择父亲或母亲的姓,但大多数家庭还是选爸爸的姓。 除了希腊,还有不少欧美国家允许女性婚后保留原姓: 法国(女性从来不必改姓); 西班牙(女性通常保留原姓); 意大利(可保留原姓,但习惯上会加夫姓); 荷兰(可自由选择); 相比之下,英国、美国等国家虽然法律不强制改姓,但社会习惯婚后妇女仍以随夫姓为主。 ![]() 图1:在四月份希腊路边盛开的南欧紫荆 作为欧盟成员国,希腊需要遵守性别平等政策,因此法律越来越开放,比如2021年允许孩子随母姓。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自由选择,复合姓氏或保留原姓的情况也不鲜见。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希腊加入欧洲共同体(EEC),希腊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在1983年,希腊通过并实施了《婚姻平等法》(Νόμος 1329/1983),正式废除了传统的“女性随夫改姓”制度,力求在法律上实现性别平等,这是当时希腊社会走向现代化与性别平等的重要一步。 这部法律的核心精神是:
这个改革不仅改变了女性的法律地位,也象征着希腊社会逐渐走出传统父权制,拥抱现代欧洲价值观。虽然希腊法律非常开明,但现实中,社会习惯还是有一定影响。 ![]() 图2:在希腊3月下旬枝头已经挂满无花果,待8月上市 在此之前,希腊婚姻制度仍深受传统影响,女性结婚后一般会随夫改姓,社会也默认“女性从属于丈夫”这一观念。 ✨ 希腊为何要这么规定✨ 在1983年《婚姻平等法》这项法律的出台,正好处于希腊从传统父权社会迈向现代欧洲性别平等的大变革时期——尤其是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EEC,欧盟前身)后,社会改革步伐全面加速,婚姻法改革就是其中一环。 丈夫随妻姓?有,但不多。虽然法律允许,但现实中丈夫改用妻姓的情况较少,通常出现在:女方家族更有名望或商业影响力时;或者夫妻双方希望体现性别平等观念。 希腊立法者的逻辑很简单也很现代:婚姻是伴侣关系,不是归属关系。 结婚并不意味着女性从属于丈夫,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法律标志,应该独立且一生不变。 例如Maria Papadopoulou 和 GiorgosKonstantinidis 结婚后,Maria 依然叫 Maria Papadopoulou, 而不会变成 Maria Konstantinidou。 这种做法,避免了婚姻导致的“女性身份消失”,保障了女性的社会认同和人格尊严。 希腊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习惯 虽然法律上不能改姓,但在生活中,尤其是老一辈希腊女性,仍然有些会用“丈夫的姓氏 + 太太”这种称呼方式, 例如:Konstantinidou Kyria (康斯坦丁先生的夫人)。 但这些称呼只是社交礼仪,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选择保留原姓,以保持个人和专业身份的连续性。 ✨希腊子女的姓氏怎么选✨ 结婚时,夫妻需提前协商确定孩子将来随哪个姓。 但理论上也可以随母姓,甚至理论上姓氏可以从母方或父方双方自由组合(例如双姓)。不过95%以上的希腊家庭还是沿用父亲的姓氏传统。 ![]() 1) 只用父亲的姓(传统方式);或者 2) 只用母亲的姓(如果父母协商一致);或 3) 复合姓氏(比如”妈妈姓-爸爸姓”或反过来)。 希腊的婚姻制度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道理:结婚是两个人的选择,而不是改变身份的标签。 希腊的姓名选择权相关的法律告诉我们:婚姻不该是女性身份的终点,而应是自由选择的开始。无论是保留原姓、改用夫姓,还是创造新的复合姓氏,核心都是——尊重个人意愿。 名字,不是归属,是自我身份的证明。名字,不因婚姻而改变。名字的背后是独立。 在希腊,结婚不是“从属”,而是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相伴。身份由自己定义,不是从谁到谁,而是从我到我们。 小小一个姓氏,背后藏着的是对人格独立、性别平等的尊重。也难怪很多生活在希腊的女性,觉得婚姻从未让她们“变成谁的附属”。 ![]() ![]() 你怎么看待婚后改姓的问题? 你会选择保留原姓、改用伴侣的姓,还是创造新姓氏?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