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公开征求意见

 acerbookstore 2025-04-17 发布于天津
图片

权威发布

      2025年2月25日,应急管理部发布《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征求意见稿)》,将代替《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33000-2016)和《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43500-2023)。

      标准旨在为我国各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系统化的基本管理框架,引导企业以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和规范统一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持续提高安全生产绩效,以高水平安全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修订要点精选

图片

01

安全理论基础

      本文件遵循事故孕育发生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聚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构建了“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与救援”三道防线(如图1所示),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扎实构建应急处置与救援最后一道防线,切实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图片

02

运行模式

      本文件采用LS-PDCA(领导-支持-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强调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关键作用(L),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S),丰富和发展PDCA循环管理过程及其内涵,促进核心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机融合,引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现代化。

——领导L(Lead):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发挥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活动。

——支持S(Support):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和资源。——策划P(Plan):建立安全生产理念和目标,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依据和过程,以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所期望的结果。

——实施D(Do):落实规定的要求和过程。——检查C(Check):根据安全生产理念、目标、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其他要求,对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并报告结果。

——改进A(Act):采取措施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绩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图片

03

主要技术内容

      标准规范框架设置了一级要素10个、二级要素40个、三级要素31个。 

(1)领导作用

要素内容:包括安全领导力、安全承诺、安全决策和安全履职评价4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新增“领导作用”一级要素,及所包含的“安全领导力”“安全承诺”“安全决策”“安全履职评价”4个二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了企业各级领导要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各级领导的示范引领,激发从业人员安全防范的内生动力,使其自觉规范安全行为,推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地执行,以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强调企业各级领导应深入现场一线,了解现场情况,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三是要求企业应当基于合规义务和风险管控要求,注重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四是规定将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安全履职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促使领导干部在岗位上对安全生产履职尽责。

(2)基础保障

要素内容:包括组织保障、责任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和数智保障6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新增“基础保障”一级要素、“科技保障”二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总结凝练了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保障要求,包括组织保障、责任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数智保障六个方面;二是将“研究审议安全生产合规评价报告”纳入安委会职责, 以促使安委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三是将“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强化了业务部门和班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职责;四是提出的“科技保障”“数智保障”要求,旨在要求企业紧追当前科技发展趋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利用先进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持续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3)总体策划

要素内容:包括理念、目标、合规管理、全员参与、信息沟通5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新增“理念”“合规管理”“信息沟通”二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将企业安全方针、安全使命、安全原则、安全愿景、安全目标等内容总结凝练形成本单位的安全理念,有助于企业从业人员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良好机制;二是增强信息沟通的顺畅性,确保风险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提升管理效率、促进团队协作。

(4)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要素内容:包括一般要求、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4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新增“一般要求”二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强调了企业应关注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要求将其纳入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文件;二是借鉴《江苏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管理条例》要求,企业应参考风险目录,上报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及其管控措施;三是参考《HSE管理体系 第1部分 规范》(Q/SY 08002.1-2022)要求企业应定期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效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结果中衔接至隐患排查治理。

(5)隐患排查治理

要素内容:包含一般要求、隐患排查和隐患治理3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新增“一般要求”二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强调了主要负责人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职责,明确将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作为排查依据,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治理方案并督促落实治理情况;二是依据《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新增了企业建立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要求,扩充了隐患排查途径。

(6)人员管理

要素内容:人员管理包括人员准入、安全资格、安全培训、行为管控四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 新增“人员准入”“安全资格”“资源配置”“行为规范”“行为观察”“安全行为激励”“不安全行为管控”二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明确从业人员安全准入要求,从源头上确保从业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和能力符合岗位要求;二是鼓励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手段,提高培训效果;三是对企业提出正向激励要求,引导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7)现场管理

要素内容:包括作业环境与条件、设备设施、危险作业、异常处置、变更管理、相关方管理6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增加“危险作业”“异常处置”“变更管理”3个二级要素,新增“一般要求”1个三级要素。

要素特点:增加危险作业、异常处置,作为 “第三道防线(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前向延伸。

(8)应急管理

要素内容:包括一般要求、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和应急恢复4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新增“一般要求”和“应急恢复”2个二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增加了应急恢复环节,完善了全流程应急管理;二是要求企业根据应急预案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处置卡,提高应急响应效率、保障人员安全;三是将自然灾害纳入应急管理要求,提升企业应对自然灾害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9)检查评价

要素内容:包括安全检查和绩效评价2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新增“检查评价”1个一级要素,“安全检查”1个二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新增安全检查要求,进一步理顺了

(10)持续改进

 要素内容:包括事件管理和评审改进2个二级要素。

 要素变化:新增“未遂事故”1个三级要素。

 要素特点:一是增加未遂事故管理要求,将未遂事故管理提升到与事故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做到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二是明确对目标完成、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合规评价等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评审要求,确保活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三是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自我改进机制,形成内驱力,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04

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依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5

标准原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官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扫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