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初的金融思想,是在领导农民运动中萌生的。1923年初,湖南农民运动开始兴起。从1925年开始,毛泽东就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并倾心研究贫苦农民“既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债务丛集,如牛负重”的农村民生金融问题。 1925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湖南韶山正式成立了农民协会。1926年7月,湖南全省农民协会筹委会成立,并于12月在长沙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毛泽东参加大会,会议制定了40个决议案,其中涉及金融方面就有三项重要决定。 其一,《金融问题决议案》。这个决议案是针对旧政府币值混乱让农民严重受害情况提出来的,当时中国币值紊乱至极,农民受苦受难影响极为深广。为了使农民免受如此金融之苦,决议明确规定“禁止城乡商店或个人发行市币”、“银元的成色须确定不变,制造数量须适合社会需要”、“禁止轻质的广东毫子及四川轻质铜圆入境”、“取消元丝银”等,并有统一银钱比价的规定。 《农民银行问题决议案》,这是其二。针对农业生产衰败、农村经济枯竭、农民生活困苦成为全国普遍现象,这项决议案提出“请求政府设立农民银行,以最低利息贷款给农民”,并“以省公有之地作为农民银行基金”,“不得以他种名目,动用此种为农民谋利益的农民银行款项”。 其三,《农村合作社问题决议案》。在这项决议案中,针对农村高利贷剥削严重问题指出:“贫苦的农民,为免除高利贷的盘剥,应组织信用合作社,用集体的资本,集合的信用,以谋储蓄及借贷的便利”,并要求明令禁止高利贷。有的农民协会在决议中还具体规定,“最高利率不得超过20%”,“废除父债子还制度”。 “要成立地方银行,没收地主的金银财宝,存入地方银行”。1927年初,毛泽东在湖南醴陵县向农民代表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当年3月19日,他牵头三人联名,以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对农民宣言》,明确提出在农民运动中应实行的金融政策,指出“贫农不仅无土地,而且无资本”,“非有一具体政策,不能解决此资本缺乏问题”。这些论述明确了农民的金融需求,对农民创办金融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天有不测风云”。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使在农民运动中刚萌芽的金融事业遭到破坏。不管怎样,这段时间虽然不到一年,但在一些农村兴办金融机构、发行货币及开办信贷业务,也是中国革命道路上很有意义的最初金融探索。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遭到挫折,毅然带领起义部队进入井岗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此时井岗山经济极度困难,“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山上粮食万难,款子万难,伤兵医药万难!”在最困难的时候,“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5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 面对如此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和根据地的具体实践出发,制定了各项正确的财经政策,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脚踏实地发展根据地的金融事业,领导军民“卧薪尝胆”求生存、求发展,度过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朝最艰难的岁月。 井岗山是中国革命的揺篮,也是孕育毛泽东金融思想的摇篮。毛泽东认为,像井岗山这样小块新生红色政权,“在经济上将受到极大的圧迫,割据的长期存在就成问题”,“特别是现金问题,十分困难”,实在值得注意。他在阐明要使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所必备的条件时,特别强调要“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为此,他提出“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这些想法,表明毛泽东当时已把金融经济工作的重要性,放到了关系中国红色政权生死存亡的位置上。 为了保障红军的给养,活跃井岗山根据地经济,在现金货币奇缺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要广开资金来源”。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和办法是:一是打土豪筹款子,发动群众把剥削农民的地主豪绅家里的现金没收过来,这是根据地初期军民现金生活的主要来源;二是战场缴获的现款和其他战利品,“一切缴获要归公”;三是动员商人支持革命战争,对大商人或巨商实行派款,数额不大,商人乐意行事。此外,号召民众募捐集资办事业,如红军医院、被服厂等就是靠战士和农民少量积蓄来创办的。 1928年5月,毛泽东在井岗山领导创办了红色政权的第一个造币厂——上井红军造币厂。造币厂利用民间所办的“谢氏对花厂”仿制银圆的设备和银圆模具,用缴获敌军的白银和打土豪获取的各种银器及首饰作原料,铸造出重七钱二分的墨西哥版银圆,并在银圆上加凿“工”字,以表示这是工农兵政权制造的银圆。“工”字银圆作为根据地主币,重量足、成色好,既在根据地内外广为使用,也可以向白区自由流通,体现了金融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解决根据地金融困境,还要靠发展经济。毛泽东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办圩场、建立公卖处,一律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开发边境贸易,吸引白区的中小商人到根据地来做生意;取消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关税,保护农民和中小商人的利益;对有专门技术的人才发给特别津贴,鼓励他们为经济实业多贡献才能。这样,不仅解决了根据地生活日用品极度匮乏的问题,还增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现金收入,也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了红军的现金来源。 井岗山金融经济局面刚刚有点好转,1929年1月,湘赣两省的敌人对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率领部队转向赣南,井岗山根据地失陷,造币厂房屋也被敌人放火烧光,金融活动遭到灭顶之灾。 从1925年投入农民运动中开始,直到1929年从井岗山根据地撤出,毛泽东金融思想在这三四年时间里,还只是处于“雏形”阶段。此时产生的这些思想,尽管不健全、不完善、不成体系,但其中“发展经济、广开财源、保障供给、巩固政权”的思想精华,仍不失作为毛泽东金融思想的精彩源头,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它的光辉,它的历史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