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弧形治疗(Proton arc therapy, PAT)是一种新的质子治疗技术,通过自动化的多束质子束递送,改善剂量适形性和递送效率,并提供更有利的传能线密度(LET)分布。然而,与调强质子治疗(IMPT)相比,PAT可能会扩大低剂量区域,从而影响辐射诱导的二次癌症的发生可能,但先前不同模式的质子治疗之间的比较研究有限。过往的研究认为,IMPT/笔形束(PBS)与光子调强放疗技术相比可以降低二次癌症风险。近期,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质子中心的研究人员比较了PAT、IMP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调强放射治疗(VMAT/IMRT)三种技术在六个解剖部位的放射治疗中引发二次癌症风险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的绿皮杂志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上一期为大家分享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部分,详情请见质子中国往期报道《质子弧形治疗、调强质子治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调强放射治疗的二次癌症风险(上)》。 ![]() 讨论 作者指出,与VMAT/IMRT相比,PAT在二次癌症风险方面显著降低,与IMPT相比则为相似或更低的风险水平。这一结果与之前基于模拟的研究一致,这些研究也发现PAT在二次癌症风险方面具有优势。尽管PAT低剂量区的范围有所扩大、与IMPT相比似乎会增加二次癌症风险,但必须记住,这些剂量实际上是从其他接受中等剂量水平的体积转移而来的。实际上,PAT的平均剂量和积分剂量通常更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器官的二次癌症风险。 数据显示平均剂量、积分剂量等参数与二次癌症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不过本研究中使用的机制模型也反映出风险的大小和剂量-反应曲线的形状都高度依赖于器官类型。具有显著再增殖/修复能力(高R值)且单次照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死亡较少(低α值)的组织会产生更平缓的平台状剂量-反应曲线,且向上凸起。随着这些曲线变得更加线性,二次癌症风险可以通过器官的平均剂量更好地近似,图3右侧的剂量-反应曲线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当使用线性模型时,OED与器官的平均剂量完全相关,且不同技术之间的OED比值等同于平均剂量的比值。 在具有相似剂量分布的不同器官之间,各种剂量-反应曲线的形状也对应了不同的二次癌症风险。正如前面提到的,图4中头颈部癌症患者的左侧腮腺(上图)和食管(下图)在PAT和VMAT计划中的差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以及两个器官在机制模型中的剂量依赖性。由于这种依赖性,尽管左侧腮腺的PAT计划中的平均剂量和积分剂量更低,但OED略高。对于食管,这种依赖性不同,导致使用PAT时OED更低,尽管差分DVH曲线的形状与左侧腮腺相似。 ![]() 图4. 头颈部癌症患者的左侧腮腺(顶部)和食管(底部)在PAT和VMAT计划中的差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曲线,以及两个器官在机制模型中的剂量依赖性。 ![]() 图1.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双侧头颈部癌症病例的PAT、IMPT和VMAT计划比较。同时展示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包括临床靶区、食管和左侧腮腺。 正如前面提到的,二次癌症风险与平均剂量基本呈正相关(前提是给定器官的剂量-反应曲线为线性或向上凸起),平均剂量越高,二次癌症风险越高。在线性模型中以及Schneider等人使用机制模型在本研究相关剂量范围内建模的各种器官中,这种正相关关系成立。这些器官包括脑、口腔/咽部、结肠(直肠)、肺、皮肤、骨骼和软组织。在本研究中包含的器官中,只有少数情况下肺部的平均剂量较低,但OED值却较高。考虑到肺部的变化较大(见图3),并注意到肺部的R值为0.83,而脑部为0.93、口腔/咽部为0.97、直肠为0.99,这一情况这并不意外。与这些器官相反,腮腺、乳腺、膀胱的R值依次为0.23、0.15和0.06,这些低R值器官的剂量-反应曲线在<15 Gy的剂量水平处达到峰值,此后逐渐降低,类似于图3中腮腺的曲线。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器官在使用机制模型时,IMPT的二次癌症风险略低,尽管差异很小。基于上述讨论,考虑到腹部器官的低R值水平(胃、肝、小肠依次为0.46、0.29、0.09),在强调低剂量的机制模型下可以得出IMPT较PAT略有优势的假说,而对骨和软组织肉瘤而言则可得出PAT风险更低的假说。 ![]() 图3. 左侧图表显示了在脑干、肺和/或腮腺接受可测量剂量的情况下,平均剂量与器官等效剂量(OED)之间的相关性。右侧图表展示了各器官的机制性剂量-反应曲线,这些曲线的不同形态特征突显了它们对平均剂量与OED相关性模式的影响差异。 研究者们强调,将PAT应用于不同的治疗位置为进一步理解PAT对降低重要结构的剂量的作用或局限性提供了帮助。但本研究仍有局限性,包括这些模型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在质子治疗的环境中。 结论 PAT与二次癌症风险:从IMPT转换到PAT不会显著影响接受质子治疗患者的二次癌症风险。 剂量-反应模型:Schneider的机制模型中,剂量-反应曲线的形状可以作为预测从IMPT转换到PAT时二次癌症风险变化的良好指标。(质子中国 编译报道) 参考文献:Johnson PB, Mamalui M, Brodin P, Janssens G. Secondary cancer risk in six anatomical sites when using PAT, IMPT, and VMAT/IMRT radiotherapy. Radiother Oncol. 2024 Oct;199:1104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