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4)——汉魏许都故城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5-04-18 发布于河北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84篇:河南许昌汉魏许都故城
题记:大汉绝唱寂千载,井田新麦又一春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5年3月30日

我见过许多因风景名胜而兴的旅游城市,近年也出现了不少因某些“美食”或“贴心服务”而突然走红的网红城市,但因一家超市爆火,甚至带动了整座城市文旅发展的奇事,我能想到的只有许昌胖东来一桩。感觉这两年胖东来的热度已超过了故宫长城,时不时就上一把热搜,网友将其誉为“不挂牌的5A级景区”而趋之若鹜,我平素对“网红”几乎毫无兴趣,却也不禁被胖东来撩动了春心,借着从湖南北返的机会停驻许昌春游了一日。当然,胖东来对我来说更多是一个噱头(我虽然去了,不过超市却没挤进去),本篇便不再多提,现在它们虽然已经是“国宝”了,等什么时候成为“国保”我再说吧。
 
 
许昌最吸引我的地方,无疑还是三国元素。这其中既有“原汁原味的三国志”,亦有“作家笔下的精彩演义”,不过在旅游方面,前者毫无悬念地惨败,我在许昌的首个目的地——汉魏许都故城遗址便是其一。此地虽贵为国保,然知名度却不甚高(甚至会被不少人搞混淆),而且颇为偏远,恐怕也只有我这种骨灰级发烧友,才会花费半日时光专程跑一趟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三国时的许昌与如今的“许昌市”并非一个地方,县的建制也不是直接的延续(古许昌县在北宋时就裁撤了,直到民国时期才用“另外”一个县复名)。汉魏许都故城在今许昌市区以东约二十公里的张潘乡,俗称“张潘古城”。西周时期,曾有一个小诸侯国“许国”分封并建都于此,但许国国力孱弱,在郑、楚等大国的夹缝中艰难挣扎,数迁国都,终被吞并。秦代,以原许国故都置许县,两汉三国时期,许县属颍川郡。
 
 
从上面地图不难看出,许县西边另有颖阴县,而颖阴县才是如今许昌市区(即魏都区)的前身,显然并非三国时的“魏都”,故所谓“曹丞相府”与那些三国故事的发生地也绝非在那里。所以我觉得魏都区的命名在地理上并不十分契合,甚至会给人造成很大误解,让人觉得三国许都就在这里——尤其是在城里又搞了一个“曹魏古城”的情况下,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混淆”的根本原因。本文之后所说的许县/许都/许昌,皆指“张潘古城”,而与如今的许昌市区与“曹魏古城”完全无涉,这是要再次重申的。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率兵至雒阳“护驾”,不久后以雒阳“残破无粮”的表面原因,将汉献帝迁至许县,遂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历史的走势从此发生改变。许县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县城(颍川郡治当时还在阳翟),而曹操的基本盘大概还在兖州,此前我一直对为何将汉献帝定都于许有些困惑,近来翻书终于找到了一些答案:

关于献帝迁许,背后有一位重要的人物给曹操出谋划策,此人便是董昭。董昭这个人挺神,出场的时候还是袁绍阵营的,不知从何时开始一颗芳心就系在曹操身上了,还没正式效命呢,便常以曹操的“代理人”自居,曹操最初能与朝廷取得上联系,就是此公牵的线。在曹操的谋士天团里,董昭不算特出名的一个(老三国里好像都没露脸),但其在成就曹操霸业的几个关键节点上,都提出了高屋建瓴之见,对于“大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迁献帝便是其一。

以三国志《武帝纪》与《董昭传》相结合,大概可以搞明白建安元年上半年的一些情况:当时汝南、颍川一带有黄巾余党何仪、刘辟等部万余人盘踞,曹操率部前来讨平。而依《董昭传》所载“太祖定黄巾于许”,许县便是此战的句号,可想而知,曹操应是率主力前来,而新打下这挺大一片地盘也需要确实掌握,许县应该就是一段时间里曹操的“大本营”所在,如此一来,将献帝迁许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过程中绝对不乏权谋。之后的24年,许县成为大汉帝国最后的国都,三国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也愈发精彩纷呈。

从市区到张潘古城,相当于三国时从颖阴县到许县跑了一遭,颇费了我一些工夫。不过我始终觉得只要能通公交的地方,那就不算偏僻,从许昌汽车站有201路可到张潘(票价5元),但班次很少,我特意在7:20到汽车站赶上了首班车。201路虽有公交“番号”,但实际上就是跑郊区的长途中巴,根本不按公交的操作(也就是说,你在地图上查到的那些站点都是浮云,上车靠招手下车靠吆喝)。有两条细节攻略在此分享一下:1、不要卡着7点20的点去汽车站,反正我那天7点十几分就发车走了;2、该路车会在张潘路口那趴活半个多小时(大概到八点多才走),但若在张潘路口上车,可以考虑坐J21路,仅需1元而且比201路正规得多。
 
 
一个半小时后,我终于到达了心念已久的“许都”。迎面的汉家宫阙式门楼和里面的一段硬化路面,大概便是仅有的旅游开发痕迹,据说原本的城垣遗址轮廓分明,但就我所见,是感受不出那种边界感的,自然也完全分辨不出自己处于城中哪个方位。遗址范围绝大多数是乡间良田,地里的郑麦139(你以为我还精通小麦品种?好吧,我只是看见了路边插的牌子...)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前行渐远,省道上的车流已不可闻,唯有间或的鸟鸣,竟有些万籁俱寂之感,我一人独享此“城”幽思怀古,极为心旷神怡。
 
 疑似夯土城垣遗迹

脚下的这片热(mai)土(tian),那可曾是大汉的国都啊!有多少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如笼中金丝雀一般的汉献帝并非昏君,但亦如古时的许国那般,唯有被人拿捏的苟延残喘,而无回天之力。大汉帝国那颗“打了支架”的心脏,在这里留下了最后的衰弱的跳动,最终,戛然而止,所有的一切,皆深埋于这片麦田之下,寂然无声...
 
 新麦又一春...

我忽然就想放声来一嗓子“曹贼啊”!这其中并无愠怒诋毁之意,而是一种颇具喜爱的戏谑之情。实则我是曹贼铁粉,我平生唯有八位欣赏的古代帝王,“曹贼”正是其一,而且还是榜一大哥。要说起来,曹操毕生戎马,行踪飘忽,在许都的时间恐怕并不长,建安初,《武帝纪》尚还常见“公还许”,而曹操的大本营,似乎随着平定北方的进程,逐渐由许迁至邺,晚期(包括驾崩)则在洛阳,没再看到“还许”矣。
 
 至今我仍有一些账号头像是曹贼

曹魏代汉,献帝亦得善终,这其实开创了皇权“河蟹”交接的一个极好先例,之后无论隋、唐、宋,事做得都不如人家讲究。曹丕称帝后不久即迁都洛阳,许县则改称许昌县,为颍川郡治与曹魏五都之一,两代皇帝时有临幸许昌宫。那么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汉魏古都,如今为何彻底“乡村化”,再无一丝华贵之气了呢?这是因为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宋武帝刘裕新丧之机南伐刘宋开疆拓土,北魏将领周几攻破许昌之后将城池夷为平地,之后区域中心(哪怕是县治)即彻底迁离,至今已经1600多年了。至于如今的“张潘”之名,传说是得自汉献帝的两位妃子,但此事实难考,我是宁可信其无。
 
 
沿路行至最南,有土高台一座,名曰“毓秀台”,传说是汉献帝祭天的地方,这也是整个许都故城遗址除城垣外唯一的地表遗存。毓秀台于南侧可登临,顶上是个小庙——天爷庙,竟还有些香火,可惜视野极差(尤其是不能向北鸟瞰),仍然感受不出城垣之貌。据说故城遗址出土过不少文物,不知是否在许昌博物馆中,下次有机会再去看看。

回到大门口时看了看介绍牌,提到附近还有个张飞庙(张公祠),感觉一下被雷到了,为何在曹魏腹地会有这个?直觉判断是此庙的出现时间绝不会早于明代《三国演义》诞生。一看时间还早,不妨过去一探究竟,但路程将近3公里,别无交通工具可选择,只好全凭脚板。
 
 许昌张公祠

张公祠大小也算个景区,还真有人开车过来,按门口之介绍,说考证出汉魏时这里是许都的驿馆,张飞曾经在住过...洒家着实不知是谁人从何考证出来的,脑海中却立刻浮现出电视剧中刘备在家种菜、张飞在旁吆喝那个很有喜感的画面。看着想笑,却也无从反驳,毕竟人家张飞确实跟随刘备到过许都,正史虽简短,但明确有载。
 
 
从一些古碑碣所见,此庙似乎确实起源自明代,但在清代被“有识之士”改为包公寨(大概也是觉得张飞的传说不太靠谱吧),篇幅所限,这次我就先不详做考证了。这小庙其实也挺有意思,正殿上三爷端坐中间,大哥二哥分居两侧,这种布局其他地方还挺难见到。“殿宇”虽简陋破败,但汇聚的各路神仙圣贤很是齐全,除了三爷,还有包公、佛祖、菩萨、财神,甚至还有孙大圣...
 
 
走了一段长路,忽然觉得有点累了,但庙里又没啥歇脚的地方,乃鼓足余勇再走回省道段庄路口,还得盯着来车方向随时准备招呼而不敢懈怠(错过一辆可能就要等一小时了)。这次倒是有天时地利人和,没过几分钟便来了一辆J21,一块钱就得以回城,此行圆满。

本篇中简单谈及了曹贼和三爷,许昌的下一篇游记,主角便是二爷了,且听下回分解。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4月1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