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州茶店民间文艺·2025第44期】李怀玉|取煤—记忆中的一道风景

 lz茶店茶香菊韵 2025-04-18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图片
【林州茶店民间文艺·2025第44期】

    《取煤——记忆中的一道风景》

作者:李怀玉

这篇小文题目是:《取煤——记忆中的一道风景》,我想或叫《心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或是《再也看不见的一道靓丽风景》,也可叫《取煤——一道靓丽的风景》,到底是不是一道靓丽风景,请读者去品味鉴赏。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前,我们山区人们在烧火做饭时总是离不开柴火。这些柴火,就来自于干枯的树枝和树根(树疙瘩),以及花柴、玉米杆和玉米棒芯。但为了火种的延续,更离不开乌金——煤。然而,大众煤矿和安阳铜冶煤矿均离我村约三十华里,为了使用煤这种可燃物质。我们山里人就用毛驴当运输工具,让毛驴背上驮着马鞍,用攀带前后勒紧马鞍,以防上山下沟马鞍前后上下移动,马鞍上置放着驮筐(我们也叫驮子、垛子)或煤布袋,每头驴一次只能驮一筐(一百斤)。在没有拓宽道路的那个年代,山区的道路都是随着崎岖不平的自然山坡延伸的羊肠小道,我们山区人就是赶着毛驴,沿着乱石堆砌、满坡荆棘,杂草混生的忽而高台、忽而低坑的自然山道上去煤矿运煤。我们把这一运煤过程叫做'取煤’。这也是山里人特有的新名词——取煤。而山外或山前平原地带的人,他们用推车或排子车作为运输工具,所以叫推煤或拉煤。每人可推3 - 5筐(300 - 500斤),排子车拉的更多,山里人可羡慕他们了,推煤一次就够半年甚至一年的烧煤量。直到七十年代以后,路面拓宽,我村才用排子车去运煤,一次也只能拉五筐煤,否则,驴拉人推齐用力,才能艰难地上去家南虎头山下的上坡(山)路。

取煤,不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时不时的你都会在吃过晚饭后,听到街上喊着“有谁家去取煤吗”?不时的会有三、五人或七、八个人会去回音,并约定好起五更相互通知(去取煤必须起五更,为的是在煤矿八点上班前赶到煤矿,一去近三十里地,赶着毛驴需3一4个钟头)。我记得我是13岁第一次去取煤,因为我姐李彩鱼就是13岁去取煤的。就给父母说“我是一个男孩子,就应该承担一点家务,这次取煤让我去”。第一次去心里有点兴奋也有点疑虑,(兴奋的是可以为家办一件实事,疑虑的是来回六十多里山路能否坚持走下,更重要的是能否看护好驮煤的性口.)。半夜时分,朦胧中听见去取煤的伙伴来敲门,“去取煤的起床了”,我就穿衣起床,出门抬头看到满天繁星,在深蓝色的天空上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但此时还有些月色。行走在寂静夜晚的街上,不仅有些胆颤,强充男子汉去通知邻居家喂牲口(就是喂驴些硬料:诸如玉米啊、黑豆啊,麸子啊。因为取煤过程,来回需要十多个钟头,而这十多个钟头是不能吃一口草,不能喝一口水的,而且后半程是身驮一百三、四十斤负重而行)。因为一个人需赶三头牲口,所以除自家喂着一头牲口外,你就得再通知两家(事前己协商好去取煤的)喂牲口。此时,勤劳而慈爱的父母也起床,紧张的为你做着那喷喷香而耐饥的小米硬饭(现在一提起来那香喷喷带咸味的小米干饭,味蕾激奋。多少年来,我试着做了多次,却永远尝不出像父母双亲做出的小米干饭那香喷喷的味道......)。然后吃过饭后,在父母千叮嘱万嘱咐“注意安全”的关爱声中就去通知邻居备鞍子,牵牲口。踏上人生第一次取煤途中。

一般情况下,我们三队和二队及四队的西半部去取煤的,会赶着毛驴在十字街等齐后再出发,一行七、八个人(每人赶三头牲口,每人最多赶三头,因为多了就照顾不过来,也有小孩牵一头或两头牲口)赶着二、三十头驴驮着驮筐一字儿排开踏上取煤的路上,出了村子路过老底沟,然后上行在蜿蜒曲折的东板山山坡的小道上,在远处望去,在月光的照射下,取煤队伍像一条黑色的蜈蚣在山上爬行;稍近一点看,像一队穿戴铠甲的武士在执行着特别行动,整齐而化一。你看那领头的头驴,时而昂首眺望尾随的队员跟没跟上步伐,时而低头看着脚下的碎石板路。这一画面如若在春、夏、秋三季,满山的野花和小草摇着头拍着手欢迎着这支勤劳朴实的队伍。你们说,这个画面是不是一幅美丽的风景?!随后下板山路径,每头牲口总是昂起头颅,前腿蹦直后腿略弯,保持重心,缓缓慢行。你看那一字儿排开的队伍像一条长虫蜿蜒曲折而行你看过这道风景吗?。再途经安阳磊口目明村,铜冶角岭村、横跨安李铁路(安阳至李珍铁矿、煤矿),穿过东傍佐村就到达铜冶二矿。此时,天刚蒙蒙亮,把二、三十头牲口聚在一旁进行看护,让其中二人去排队号煤(交钱开票)。等煤矿工作人员8点上班,打开大门并把牲口赶到煤场,两人抬下驮筐,准备就绪。第一次看到象小山似的煤堆,只等开秤称煤,每人一秤三筐煤,值班的工人把煤铲进筐内分三层叠加,称完后,由自己抬下秤分装到驮筐内,掉在地上的煤块,用手捧起来装到筐内,弄的满手黑黑的,用手不小心一擦脸,自己就成了花狗脸,年龄小的相互看着对方,露着白牙哈哈地嘻笑着,心里是那么的愜意。等来的人全部装完煤,然后一人牵驴,两人抬驮筐(当时我第一次去取煤,是抬不起驮筐的),架上驴的马鞍上,全部让驴驮好驮筐,年长者会谆谆告诫一声:一是看护好你所赶的三头牲口,时刻注意驮架,如果驮筐歪了,赶紧搊搊(chou),以免歪倒,煤撒了不说,更重要的是还得双手捧煤装筐,既浪费时间还散落掉不少煤;(说到这点,我就想起上小学时学过一篇寓言故事,题目就叫“等一会儿再说”,故事情节大致是说:一个商人,赶着一头驮着全是磁器的驴,当有路人提醒商人说:“驮架歪了,快搊一搊驮架”,商人则说:“等一会儿再说”,后来经过三番五次的过路人提醒,而这商人总是说“等一会再说”,结果驮架从驴身上翻掉到地,磁器全都摔碎,商人则悲声大哭,后悔不已。可提醒我们的长辈并没上过学,连私墊都未上过,这说明是长辈在生话实践中得到的真知)。二是过铁路时千万赶紧毛驴,抓紧过去,别让毛驴听到火车呜笛声被吓惊(试想二、三十头牲口一字排开,再加上七、八个人在中间间隔看护,就得排百余米之长,不抓紧通过,就会发生不测之事,再加上山里的牲口并未见过火车,也未听过火车的刺耳鸣笛,汽笛一响,不惊吓才怪,据说就有驴或牛被汽笛声惊得呆住,停在火车道上被撞飞的惨剧);三是我们几个大人,一定要相互前后照应,也要照顾好小孩,不要掉队(用现代的话说:这是精诚的团队精神);四是路过这三个村的街道里和庄稼地边时一定要管好你赶的牲口,以免伤害到路人和庄稼;五是在上扳山和下板山的山路上一定要更加操心,不但小心性口滑倒,也要小心自己滑倒。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我想起长辈们的谆谆告诫,心里就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感激长辈们用那淳朴的爱心、朴实的语言、耐听的语气无时无刻地在培育着你的成长。我就是在长辈们的帮助下去完成第一次取煤过程。

在取煤的返程途中,你看那牲口驮着百十重的黑煤再加上背上的马鞍和驮筐,迈着负重的步伐,叭哒叭哒的踏着坚硬的山石戈壁,一步步冲向东板山山顶,又从山顶小心翼翼地向着深沟行进,发抖的四蹄一步一滑,浑身汗水湿透着鞍背,赶㸰的人儿也气喘吁吁,一不小心滑倒在崎岖的山坡小道上。而这叭哒叭哒的蹄声像一曲优美的旋律,奏响在这静谧的山顶和深沟,不时的会惊吓出一群山鸡,咕蛋咕蛋的从身旁飞过。试想,这不又是一幅靓丽的风景镶嵌在这群山之中。

 十三岁的我,就是在这样的恶劣自然环境和长辈的看护下,经过十多个小时,忍着饥渴,徒步六十余里,上山下沟,赶着三头毛驴,驮着三筐乌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取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感受到山区人生活的艰辛,但确实也能从小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使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浅。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村村通公路,取暖做饭,用电用气(液化气),环保卫生,不要说城镇,就是农村也很少用煤,就是山区,也不用赶着毛驴去取煤,所以毛驴取煤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这道美丽的风景却永远镶嵌在我们的记忆里。

今天在这里,向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辛勤的人们(无论是山里人赶毛驴取煤还是山前平原地带推煤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致意,你们是辛苦的一代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李怀玉     2025.3.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