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门坳的“风门”是怎样的?

 东江 2025-04-19 发布于广东

在惠博大道惠州往博罗方向,过了奥林匹克花园后不远,有一条“丰文凹中桥”。这条桥与路面一样平,大家开车经过很少会留意。不过,在惠博大道刚重建开通的时候,不知是不是由于赶工的缘故,桥两头的高度跟路面有点不一致,每次开车经过,上下桥都要颠簸两下,给我印象深刻。好在现在基本上解决好了。

丰文凹中桥

丰文凹中桥,是因为那里有一个丰文坳村。“坳”“凹”两个字在民间经常会被混用,查看高德地图,上面写的也是“丰文凹”村。其实这两个字不论含义还是读音都是不同的,“坳”读ào,指的是山坳;“凹”读āo,是中间凹下去的形状。在惠州本地话里也有点音调的不同。但民间不管那么多,书写很随意。在村里的门牌和路牌,还是写作“丰文坳村”。

其实,“丰文坳”的原名是“风门坳”,这点从民国的老地图就可以看到。风门坳这个名字很好理解,就是两座山中间有一个山坳,像一个门,山风从这个山坳上的“门”吹来,就是“风门坳”了。后来不知是雅化还是误写,变成了“丰文坳”。地名雅化是人们嫌原来的地名太土或者不好听,故意谐音写成比较文雅的字,比如“下门”雅化为“厦门”,“坟头岭“雅化为“文头岭“。误写就是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比较随意,或者原来的字比较难写,写成了另外一个字,约定俗成变成了常用的写法,比如“下郭”写成“下角”。“风门坳”写成“丰文坳”,雅化和误写都有可能。

丰文坳村路牌

其实按我来说,还是写成“风门坳”更好,因为给人一听就知道那里的地形,老祖宗起这样的名字是有他的意图的,写成“丰文坳”后,不去深究就很难知道它的意思了。好在现在丰文坳的那个“风门”还保存着,惠博大道穿门而过,但两座山并没有被推平。好过我的老家岭背塘村,它的名字由来是因为村子对面有一座叫做“大岭”的山岭,岭下有一口很大的水塘叫“湖塘”,但后来修建惠博沿江公路(惠博大道的前身),把大岭推平了,那个湖塘也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被填掉建了高楼。“岭背塘”名存实亡了,后来在国土登记的时候,又把那个“背”字误写成“贝”,导致现在变成了“岭贝塘”,既成事实,想改也改不回来了。

民国地图上的“风门坳”(网友“hill”供图)

这里我想说的是,地名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像这样随意变更地名的做法,实际上是对该地名所蕴含的文化的一种破坏。再说回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惠州城内的“紫西岭”,原来历史上一直都写作“子西岭”,因为北宋诗人唐庚(字子西)被贬惠州时,在那里居住,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该地取名“子西岭”。谁知在上世纪80年代,不知哪位老兄把它改写成“紫西岭”,延续至今,这样就割断了这个地名的历史文化。那位老兄不知现在是否还健在,是否会为他当时的拍脑袋做法而感到后悔和愧疚呢?

这个就是风门坳的“风门”

丰文坳村的一口泉水井

丰文坳村里的旧时榨糖工具遗存


丰文坳村东江边一株古榕树,树枝伸向水面像一头巨兽在喝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