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晚年写给儿孙的一首词,看似怡情山水,实则暗藏玄机

 licaptain 2025-04-19 发布于河南

世间你我,皆是赶路之人。

于万丈红尘行走,所遇见的风景,终成为茶楼酒肆中的旧谈。

断桥烟雨,草树斜阳,一路沉浮,一路修行,数十载故事,都抖落成诗,抵挡这漫漫人生的风霜。

于红尘中修心,为着这一颗不曾更改的赤子之心,无需为谁刻意装点,经过风刀霜剑,才显得更加锐利。

所幸那些豪情壮志,从未曾消逝在历史茫茫的风烟里。

推开岁月的门,依稀还能见到那模糊的身影,他英武豪迈,气吞万里河山。

图片

岁月,是一首长诗。

有人南楼吟咏风月,有人醉倒歌舞亭台,有人举杯清樽问明月,有人独倚危栏望中原。

有了文字的承载,那些爱恨悲欢、壮志哀愁都有了落处。

昔有英雄,生逢乱世,负剑长歌,志在澄清天下。

你听,马蹄声乱,你看,血色残阳。

朔风卷地,铁骑踏破,玄甲连云遮日月,画角声咽碎星河。八百多年前,那一场黄沙滚滚,大宋王朝,在金人的铁蹄下,奄奄一息。

在辛弃疾出生前,北宋以极度耻辱的方式宣告了它的灭亡。

图片

这个刚刚来到尘世的孩子,还不知何为河山沦落的痛楚。

直到他渐渐长大,他跟随祖父“登高望远,指画山河”,通过他人的只言片语来想象昔日'清明上河'之盛景。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而北地遗民,泪尽胡尘,还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建炎以来,宋军也涌现出岳飞、韩世忠等忠勇的将士,在与金军的作战中,也收得多次捷报。

只是,朝堂上有秦桧一派奸佞,他怂恿高宗令北伐大军班师回朝,收大将兵权,陷害岳飞,高宗在北伐抗金一事上态度也反复无常。

抗金复国之路可谓举步维艰。

后来《绍兴和议》签订,换取南宋君臣又一夕的喘息。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死讯传出,百姓们为之哭泣。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武穆那悲壮的语音,经年回荡,依旧令人热血沸腾。想必,辛弃疾也曾对着这首词,洒下热泪。

图片

英雄之气的传承正在吾辈!

辛弃疾习兵法,聚豪杰,挽狂澜于既倒。其志之壮,可比日月;其心之坚,可裂金石。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少年侠气,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揭幕。

宋孝宗即位,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更重用主战派人士,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北伐。

前期进展顺利,而后不久,又因主将之间的嫉功害能,导致符离大败,又签订“隆兴和议”。

但辛弃疾没有放弃,他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详尽地提出了战略战术,希望以此唤醒人们抗金的热情。

令辛弃疾失望的是,这个王朝已经千疮百孔,浸淫在江南的烟雨云水之中,早已丢了铮铮的脊梁。

图片

南宋朝廷无意亦无力收复中原,政治斗争却非常激烈,从辛弃疾一生的起落便能窥见一斑。

一帮谋臣宰辅,不为安定天下太平,却汲汲于名争利斗,排除异己,能不让那些忠良之士心寒吗!

辛弃疾晚年退居铅山,重返山水林泉,与鸥鸟结盟。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儿孙们的,语调看似平淡,实际内蕴不平之气。

乍读此词,常为其狂放不羁、清雅洒脱的风神所吸引。琐细家事,稼轩信笔写来,平易自然,词中“三宜”、“三管”,更显幽默诙谐。

老翁自去与这山川流水为伴,清简度日,每日都是宜醉宜游宜睡的好日子啊。

图片

偶尔有喧哗的笑浪,刹那又消散。

隐隐郁积在心中的,是稼轩忧国忧时的伤痛。

往事如烟云过眼,自身似蒲柳先衰,众多思绪缠绕,一边参悟人生,看破红尘,一边又自伤不遇,感慨万千。

他壮志满怀,却囿于官场的束缚,襟抱未展,一腔热忱,错付给一个腐朽的王朝。

众人皆醉,唯他独醒;众人苟安,唯他愤懑。酒至酣处,曾拍案长啸:“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青山更在青山外,碧水潺潺,小舟叶叶,何处有英雄用武之地?

只得俯首而叹,非竹非山非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