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新绎杯决赛现场 作者按:恭喜王星昊获得了自己首个世冠且创下最年轻夺取世冠纪录。考虑到大家都在恭喜王星昊,分享他的成功之道,故笔者另辟蹊径,冒着被狠批班门弄斧的风险,研究一下李钦诚决赛失利是否因节奏太快,或说是没控好时间而出了问题?因为笔者经常输棋,原因就是没控好节奏。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围棋虽与武功沾边,其本质却是斗智,故跟快慢有关联却并非强关联,除非那是韩国10秒一步的围棋赛事。一味地快是双刃剑,伤人时也易伤自。在新绎杯决赛中王星昊和李钦诚都下得很快,特别是首局,一度被形容为爆豆般。王星昊快的理由或是年轻,他比李钦诚小5岁,李钦诚的快,则是他的标志性武器。问题是,李钦诚太依赖速度,往往导致了在需要艰苦计算的地方,在算路上容易显出粗糙。毫无疑问,复杂局面的关键处若未能给予充分时间深度思考,未能立体地计算出各种可能性,那么就会错失战机,或暴露出自己的漏洞。人有心理习惯,由于外界对李钦诚普遍持有“快”的标签化评价,那么就有可能使其潜意识迎合人们的期待,忽视实际对局的变化与需求。别说世界大赛,就是一般赛事,对手定会针对你的风格深入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包括新绎杯决赛,笔者认为王星昊早就研究透了李钦诚的风格,故而快慢有致,稳守反击,使李钦诚无计可施而落败。特别是第二盘,这盘棋李钦诚开局时操之过急,在下边损失了大量实地后又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猛攻白棋右边,可惜王星昊早有防备,一招一式应对无误,第94手白棋连回后黑棋胜率掉到1%以下,之后至170手王星昊皆稳健、安全运转,没再给黑棋任何机会。需要说明的是:这盘棋总耗时为3小时,远没到用完基本时的阶段。二、战术建议:节奏分层控制 1、布局可保持速度优势,但预设关键节点:如第50手后,主动降速。2、设缓冲区。对手长考后即便有第一选点也刻意停顿,打破快节奏。3、施压:在对手时间紧张时,可考虑突然提速,而非全程匀速发展。4、深度:在棋局关键主动投入额外的时间用于计算,避免因快失稳。5、以人工智能(AI)辅助,深入地,针对性地复盘,不犯同类错误。1、重构快的定义:从“单纯落子快”转向“决策效率快”,特别是在关键处。2、舆论引导:强调“收放自如的节奏控制能力”,淡化“无脑快棋手”印象。3、心理暗示:不时念节奏词快、慢、稳等,面临生死时默念临杀勿急。4、佩戴饰物:如合规手环,沉香珠串等。不时触碰以唤醒自己计算意识。1、柯洁早期以“搅局快攻”闻名,后期增加“战略性缓手”,大大提升胜率。2、申真谞开局用AI快速定型,中盘集中算力攻坚,全盘采取快慢快策略。1、李钦诚除了保留快的核心竞争力,要适度增加节奏可控性,或说弹性。2、像赛车手管理油门:直道(定型局面)加速,弯道(复杂战斗)控速。3、像程序员优化代码:对高风险的模块(关键局部),要投入冗余算力。4、最终目标:让对手既无法用慢棋拖垮锐气,也不能借快棋引诱其失误。本文小结:上述研究,特别是其意见和建议想必李九段早已烂熟于心,或早有更好的应对之策了,故不算是什么有价值的参谋意见,其实笔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感悟顶尖高手的实战,提升我们的观棋水平,分析水平,从而涨个一段两段什么的,岂不快哉?呵呵!(图:网络、AI、邓扬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