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破江南大营(一):江南大营的重建与天京被合围

 风雪太平路 2025-04-19 发布于广东

前言:今天开始新的系列,原来说过翼王入川系列还包括翼王余部李福猷、其弟李七李福忠与坚持到1872年的李文彩。 

只是整个系列的阅读率都不高,不如之前的南、北方余部,加上翼王余部可写的内容委实也不多,因此决定暂时放下。 

这次开启一个胜利者视野,述说太平天国征战史上获得的辉煌胜利其中之一——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第一篇是江南大营的重建与天京被合围。

向荣败死,和春接任

1856年6月,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顶天燕秦日纲率率从西征战场返回的军团攻破江南大营,也即一破江南大营。看上去是大胜,也逼死太平天国一直以来的老对手向荣。在战略层面上,却未取得应有战果。 

之后杨秀清抽走参与进攻的石达开部返回长江上游,留秦日纲一军攻向丹阳,造成兵力分散。加上江南大营只是击溃,并非歼灭,败军退到丹阳,在江南大营二号人物、帮办军务的张国樑指挥下迅速组建防线,秦日纲猛攻丹阳不下,后转攻金坛也不克。 

当年8月,秦日纲忽然在前线消失,以致清军方面以为打死太平军统帅。 

秦日纲去了哪里,不少读者朋友都应该清楚,他奉洪秀全密旨回天京砍杨秀清的头。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重要转折点,仍留在前线的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无心再战,引兵撤回。 

借用崔之清先生在《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中的一句话描述: 

之后,太平军在天京战区的优势很快丧失,破围战的胜利战果付诸东流。濒于崩溃的江南大营熬过了难关,凶焰复张。 

这也是江南大营得以重建,天京重新被围的重要原因,却非全部。

对于急于收拾残局的清廷来说,既然江南大营尚存余兵,必须有人接替向荣的位置。

看上去最理所当然的人选是张国樑接任,张作战勇猛,实战经验十分丰富,擅长练兵,是难得的悍将,更成功守住丹阳,为江南大营赢得喘息之机。

清廷却委任正在皖北的江南提督和春为钦差大臣,专办江南军务,统领江南大营。 

和春是满洲正黄旗人,上三旗出身,属于满清最尊贵的一批,仕途十分通畅,十年时间就从正六品整仪尉升到从二品副将。后随向荣于广西镇压太平天国,升总兵。

大峒山伏击战向荣麾下五名总兵战死四人,侥幸未死一人则是和春。 

和春后随向荣到达天京城下,实授江南提督。因为与向荣不和,江南大营被攻破前,派去皖北战场支援。 

两相比较,张国樑除了是汉人,更是天地会降将,较之和春矮一大截,清廷断不会将江南大营钦差的位置交给他。 

这样安排张国樑心里肯定不服气,后来两人间长期内耗,也是江南大营被再度攻破、彻底覆灭的伏笔之一。

太平军一破江南大营,出自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连环画《太平天国史画》

谁能替大营筹钱?

先不扯太远,回到1856年10月,和春正式上任,原本形势十分恶劣,帮他大忙的肯定是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开始大规模战略收缩,让江南大营败军有重整的时间。 

和春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开始重整大营。 

要重整大营,有两样不可缺,就是钱和人。 

先说钱。 

向荣任钦差期间,江南大营的饷银每月约需二十万两(不算其他行政开支),主要由两江筹集,浙江协筹,其中江西四万,浙江六万,江苏负责十万。 

江西只给了两个月,因为太平天国西征自身难保不再给。江苏一省,每月只能提供四万两银,究其原因,两江总督怡良七十多岁,年老多病,精力不济,甚至有“听天由命”之说,对下属官员失去管束,政令出不了常州(江宁失守后,两江总督驻常州),下边纷纷摆烂,反正江南大营要钱关我何事?苏州布政使逼得紧了,居然敢直接回复向荣“无饷可筹”。 

经过协调,广东每个月提交十万两银,两广总督叶名琛不情不愿,后来干脆以江西道路被太平天国所阻,运不过来为由不给。 

向荣当时也已六十多岁,一把年纪,军务都管不过来,加上行伍出身、识字无多,清代又重文轻武,难与地方督抚官员交涉,处处受掣肘,直到兵败身死,两江积欠江南大营军饷达150万两。 

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前期,采用军、政分开做法,管军的专管军务,没有地方财权行政权,管地方的又指挥不动军队,看上去互相牵制,由朝廷统筹,实际做成互扯后腿,军队统帅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与地方交涉。 

到后期,清廷才作出转变,军队统帅纷纷实授督抚之权,全权管理整个战区。 

言归正传,现在换和春执掌江南大营,他能搞到钱吗? 

如果说和春有什么特点,就是长期在京师的缘故,耳濡目染,官场各种正经不正经操作十分熟悉,好听的叫政治敏感度高,不好听的是圆滑善于钻营。 

和春一下子就摸准突破口——寻找一个能搞钱,又肯拨钱的地方大员。 

这个人选是浙江巡抚何桂清。

和春时期的江南大营——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大营荷包总算鼓了

何桂清进士出身,太平天国进入江南时,任江苏学政,却上一份军务疏,痛陈军事,抨击封疆大吏软弱,无所顾忌侃侃而谈,引起咸丰重视。 

咸丰苦于江南地区的督抚都是一群酒囊饭袋,既然何学台有如此见识,就提拔为浙江巡抚。 

何桂清也非庸才,军事上扼守浙江门户安徽徽州、宁国,会同江南大营将领邓绍良防守。财政上尽力支援,浙江负责的江南大营每月六万两按时足额送到,还一直支持皖南清军,徽州附近数万清军军饷从不拖欠。 

何桂清如此能搞钱,主要原因手下有一位善于理财、精于聚敛的盐运使王有龄。 

善于理财换一种说法,就是擅长收各种苛捐杂税,清廷到这种地步,又有何办法,只能再苦一苦百姓。 

何桂清本人野心很大,浙抚期间一直与江南大营将领有来往,和春、张国樑知道他觊觎两江总督大位。 

如果和春能协助何桂清达成心愿,自然会投桃报李,江南大营饷银不是问题。 

双方可谓一拍即合,和春不断上表弹劾怡良,为给怡良压力,甚至直接派人去上海收取关税与城乡厘捐、丝茶捐。 

怡良终于支撑不住,称病去职还乡,很快病死。 

怡良一走,两江总督还轮不到何桂清,理应由江苏巡抚赵德辙接任。和春等人继续动用关系弹劾,终将赵去职。 

京师讨论新任两江总督人选,咸丰也知道两江最重要任务是为前线清军筹粮筹饷,何桂清原本就是热门人选,加上大学士彭蕴章为压制曾国藩湘军势力,也力荐何桂清。 

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何桂清署理两江总督,很快实授。 

何桂清马上推荐王有龄担任江苏布政使,调去上海海关。王有龄迅速重组关税,提高税额,加重捐项。同时在苏南地区重整破败的田赋、盐课、漕运、地丁,两江总督的钱袋子前所未有地充实起来,有人称“司库所藏,或言百年未之有!” 

何桂清自然懂得报答,除足额供应江南大营,许诺“从优犒赏”,还同意以每月3成的配额补发之前的欠饷。每月进入江南大营的饷银达四、五十万两,另有大量米粮。和春称赞何桂清为筹饷不遗余力“每月得以按数发饷。” 

除了钱,何桂清还从上海购入大量新式洋枪“带兵官及兵目勇头均有洋枪。” 

江南大营的钱是充足了,按制度,每位兵丁能拿到月饷六至九两不等。问题是,他们真能足额从长官手上拿到吗?这也是后来江南大营覆灭的又一个伏笔。

何桂清照片,拍摄于1858年底两江总督任内与英法美三国代表进行关税谈判期间,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内拍摄

募勇,是个男人就行

钱有了,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 

向荣负责江南大营期间,在前线的兵力约2万人,尚有少量兵力留守两湖粮道。要围攻天京这种坚城,兵力肯定是不够。清廷按“北重南辅”的方针,经常抽调江南大营的兵去江北等其他战场支援,再加上欠饷严重,向荣只能采取消极进攻,积极防御的方针。 

和春也感觉兵力不足,他有自己的解决办法,钱袋子鼓了,开始大规模招募练勇。 

江南大营兵力以绿营为主,还有少量和春带过来的八旗马队。八旗与绿营是清朝正规军,练勇在地方招募,属辅助兵种。 

向荣本人很反对募勇,他认为练勇只为贪图每月四两五钱的口粮钱,根本不会出力作战。绿营有建制,溃败后只要框架还在,可以收拢重建——这也是张国樑能守住丹阳的原因之一。练勇临时招募无建制,一败就散,再也找不到人。 

在向荣任内,江南大营的绿营与练勇比例约七比三。 

和春却不管这些,他只着眼解决缺人的问题,开始多次大规模募勇。仅1858年7月一次,和春、张国樑、何桂清、王有龄四人商议后,即赴广东潮州招勇一万名。 

和春募勇没有制度可言,有大营统一招募的,也有各将领自己招募的,还有地方乡绅出面招募。也没有任何标准,只要是个成年男人就行,不需要“取具保结”。向荣反感、认为最无纪律、连粮台都打死过的潮勇,和春招得最多。 

大量勇丁加入江南大营,令到练勇成为主力,共约七万人,倒过来占七成。 

人数是多了,兵员质量什么的,和春不去多想,只看重眼前,不考虑将来,日后他自己就被这些勇坑死。

与和春相比较,曾国藩招募湘勇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图为电视剧《太平天国》中湘军成军

攻占镇江

眼下的和春人、钱都足,正踌躇满志,决心一改向荣的防守策略,开始向太平天国发动进攻。 

天京事变后,稳住阵脚的江南大营开始蠢蠢欲动,刚好石达开返回天京主持军务,加上和春新上任,还在协调与张国樑及地方官员的关系,攻势暂缓。 

到1857年6月,石达开出走,太平军军心再乱,江南大营则得到何桂清的全力支持,正式卷土重来。先后攻陷天京外围溧水与句容,全力进攻天京下游重镇镇江。 

从1853年3月开始,太平天国就一直占领镇江与对岸的瓜州,作为天京重要屏障,也截断大运河航运。 

镇江一直是江南大营进攻重点。第一次破江南大营之役,就是从镇江解围战开始。 

经过天京事变冲击,镇江仍牢牢控制在太平天国手上,守将吴如孝以擅守知名,经过多年经营,阵地十分牢固。 

英国两位外交官包令与麦华陀曾经在提交给英国外交部的报告中描述镇江的工事: 

镇江府是一个庞大的堡垒,控制着整个长江的航运。它不到一英里宽,防守部队大约1万人,由一位检点统率。在他的下面有几位指挥和大批低级官员。高处挤满了堡,江岸用栅栏防卫着。这些栅栏虽然是粗陋的,但却是结实的。它的旁边排着一大批小口径枪支。防御工事是粗糙的,但是很有效能的。在附近的金山也有一个前哨阵地,一支清朝水师驻扎在稍离焦山的地方,离城五英里,围攻镇江府,但很少有成功的希望。 

和春、张国樑移营到镇江城下,眼见防御坚固,张国樑在城外挖掘长壕,三面困城,再以水师切断镇江与瓜州的联系。同时江北大营德兴阿也加强对瓜州的进攻。

很多关于太平天国的文章,都说挖壕困城是曾国藩开创,实际上这门技艺其他清军用得更早,僧格林沁、胜保在对付太平天国北伐军时就已经开始挖壕。 

守军顽强抵抗,无奈粮道被切断,天京又抽不出援军,最后在当年12月,瓜、镇一起在李秀成协助下撤城弃守。 

攻下之前多年未克的镇江,可以说是和春一大得利“镇郡克复以后,已断金陵右臂”,江南大营马上移营西进,开始着手重新围困天京。

天京附近太平天国设立的栅栏与工整,出自《伦敦新闻画报》

挖壕困城

对于天京,和春作战计划是东北牵制,东南主攻。1858年初,他将大营扎于天京外城的高桥门、沧波门之间的小水关,居中调度,这也标志着江南大营彻底完成重建。 

张国粱扎营于紫金山、孝陵卫。天京城北从龙脖子、神策门、太平门一直到到长江边,分别是张玉良、周天培、冯子材三路,连营三十五座。 

天京南面则是傅振邦、虎坤元统军,进逼要隘秣陵关。和春认为秣陵关地位重要,继续派出李若珠、周天培率军三千前往协助。 

当时负责天京防守的副掌率李秀成,仍然采用救火队的方式,也即哪里有敌情就奔向哪里,先是镇江,现在是秣陵关,失去战役主动,十分吃力。 

1858年3月底,清军攻破秣陵关,李秀成撤退,和春继续进逼聚宝门、雨花台。 

这阶段江南大营接连获胜,攻击城外三汊河、西善桥、大胜关等阵地先后得手。 

和春、张国樑在奏本中写道: 

金陵形势,以太平、神策等门为左翼,以雨花台为右翼,三山、板桥为咽喉,三汊河、西善桥等处为脉络。今左右两翼均已翦除,自大胜关迄小行,数十里内垒卡皆平,其势渐成孤注。应即由安德门、石子冈以上抄出雨花台之前,接筑长围,全局俱归掌握。

在攻取天京外围阵地的同时,总结之前在镇江的经验,江南大营开始挖壕困城,时间约从1858年初开始,一直到1859年底,期间不断挖不断挖,时人记载: 

北自观音门(天京城北燕子矶长江边外城城门)掘濠而东,越钟山(天京东北紫金山)西岭,迤逦而南,跨上方桥(天京东南,上方门外),以困城之东北。……乃更筑长濠,自上方桥而南,循雨花台(天京城南)之阳,复西折而达于江(长壕到达天京西南长江边的落星坡),连营数十里,如环带焉。 

整条长壕在完工时“共长一百三四十里,大小营盘约一百三十余座,兵勇约四万有奇。”从北、东、南三面合围天京,西面则是长江水师。长壕的深、阔均为十尺。后来为防御太平天国援军,长壕外还筑有长墙,并沿长墙修筑营垒。 

这条壕看上去工程宏大,也断绝天京城内外交通,实际上问题不少,曾国藩重要幕僚赵烈文曾经分析过江南大营的壕与日后湘军挖的壕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三处: 

一、钦差总统大营,离壕十余里,而此处统领营通近墙,且正当冲要。

二、长深不及丈,而此处深广皆倍之。

三、壕内各营,虽头敌不设严备,无坑,而此绕营小壕亦复宽深,鹿角梅坑,无不得法。 

简单来说,和春大营离长壕远,湘军大营则就在壕边要冲处。湘军的壕比起江南大营的壕更加深宽。江南大营的只有一道壕,湘军除了壕更有其他小壕、陷坑、鹿角的协助,构成立体防线。

为解京围,太平天国将领多次会商作战方案——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到外线去,寻找破围之法

只以说和春是有想法,但不多,这也与他的阅历有关,一个火箭提拔的旗人,并无多少实战指挥经验。当然,眼下和春正是最志得意满的时候,哪会想到后来自己的下场。 

1858年4月前后,同样完成重建的江北大营德兴阿先后拿下江浦、浦口,切断天京与安徽的联系,天京实际上已经被合围。 

和春上奏吹嘘: 

由三山直达双桥、凤台,以至上坊等门,悉为我守,实属数年来未有之气象。此后能断城贼接济,其势自难久踞。东北一路五十余里,营垒之外,濠墙迤逦联属,该逆断难飞越。西南一路,我师又已联扎四十余营,衔接八十余里。刻下德兴阿大兵克复江浦,进攻九洑洲贼巢。 

天京面临的形势远较向荣时期恶劣,补给线只剩下九洑洲、七里洲水路,还不时遭清军水师威胁,时断时继。德兴阿正竭力进犯九洑洲,一旦再失守,大局不堪设想。 

怎么办?在天京主持军务的李秀成,总结前期经验教训,提出新的战略构思:单纯消极防御首都毫无意义,必须到外线去,组织大规模运动战役。 

李秀成在后来的自述中写道: 

斯时清军势壮,四面皆军,人心又乱,又无逃处……那时观势不同,解无调度之将,不得已,先与朝臣计议。我欲出,以为外调救解等议,众朝(臣)苦留,那时从头至尾,一一算筹,各方心愿,肯我出京。复而奏主,主又不从。然后又从头至尾一一奏明,主上不肯。 

洪秀全一开始不同意李秀成计划,经过李秀成数天时间力争,洪秀全还没陷入后来湘军围城时的不正常精神状态,尚有理智,终于同意。 

李秀成先起用林绍璋为天京城防统帅。朝政交由蒙得恩、林绍璋、李春发三人掌管,不准长、次兄理事。 

天京安顿好,李秀成遂由南门赶到芜湖,与李世贤会商大计,决定“一人敌南岸,一人敌北岸”,随后再联系陈玉成,寻找破围之法。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四卷  崔之清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版 

《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下篇  郦纯著  中华书局1982版

《太平天国史》  罗尔纲著  《罗尔纲全集》第十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何桂清等书札》 苏州博物馆、江苏师院历史系、南京大学历史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道咸宦海见闻录》  张集馨撰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20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三册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  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国》(二) 罗尔纲、王庆成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太平天国地理志》 华强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郭廷以著  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郭毅生主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  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96年重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