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说还休|三线厂的那些少数派子弟,根在哪里?

 新用户0197U6Ep 2025-04-19 发布于北京


昨天,《再绘童年——80年代厂矿子弟的岁月往事》众筹结束了,却引发了我和初中同学的热烈讨论,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

4月/19日


大家好。昨天,我们的《再绘童年——80年代厂矿子弟的岁月往事》众筹发货顺利结束了,没想到,却引发了一场我和初中同学关于 三线厂子弟的根在哪里的热烈讨论,我觉得很有意义。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以前,我们总喜欢说自己是厂矿子弟,但昨天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说法,很不准确。

准确的讲,我们应该是三线厂子弟。简单的说,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据中央要求,从东部沿海地区将工业企业内迁至三线地区的这些厂子的职工子弟。

那么,三线厂子弟和笼统意义上的厂矿子弟、国企子弟有什么差别呢?

显然,三线厂子弟是一个更细分的领域。它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工厂的企业文化和生活氛围通常是原地域原厂人员带来,并主导的。

比如我父母所在的秦川机床厂,因为是从上海内迁至宝鸡的,带来了大量的上海本土的干部、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大量的家属,这使得厂子从建厂起,厂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上海味道。

本来,姜谭路在宝鸡市最城区最靠正西的工业街道,而秦川机床厂又是这条路上最西边的大型企业,按说它在娱乐文化方面被边缘化的风险更大。但恰恰相反,梳理一下这条路上的四大企业——

从东往西,依次是

宝鸡发电厂

宝鸡石油钢管厂

宝鸡氮肥厂

秦川机床厂

单从名字上来看,也会发现秦机与电厂、钢管厂、氮肥厂的异同了吧?

前三个全是本土企业,即使是像钢管厂这样,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 156 项重点工程的配套项目,可以笼统概括为“东北主导、全国支援”,但东北文化也并不居于绝对主导,其他的,电厂、氮肥厂就更是本地化的企业了。与这三个厂相比,秦机的海派风格在厂子内部是绝对的一骑绝尘,风头无两。

这里,绝对没有任何贬低其他兄弟企业和其职工子弟的意思,只是客观的在描述一个历史事实——

当年,秦机作为效益只能算是宝鸡市中不溜的存在,在上述四厂中可能效益还是居末的,但它的企业文化、它的职工业余生活,它的子校成绩,在全宝鸡市都是闪闪发光的,更是碾压和吊打整个姜谭路。

为什么?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上海人主导啊。那种时尚、俏皮、流行的霹雳劲儿,都是上海人带来,并营造的。

我们小时候玩的各种游戏项目,所说的游戏规则及术语,都是上海话,不管你是不是真的上海子弟。其他厂则绝不是这种情况。

所以,如果宽泛的说,这四个企业的子弟,都可以叫厂矿子弟,对吧?

但只有秦机的子弟,是三线厂子弟。

然而,这样的一种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事情在起变化”

一,本土企业的厂矿子弟,他们的根与整个城市是紧密相连的;

二,三线厂的子弟,却慢慢分化成了多股——

1、父母双方或单方是上海人的,他们的根在上海,终有一天,他们要回到(而且也已经回到)上海去的,这也就是我的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同学,并不在宝鸡,并不在陕西,也并不在全国的非上海的其他地方,而全部集中于上海,就是这个原因;

2、部分本地招工进厂的职工的子弟,他们的根在宝鸡;

以上两派,构成了三线厂子弟的绝大多数。

3、剩下就是像我这样四处漂泊的三线厂子弟,每个人的情况都各有不同。

家父倒是从农村出来的,但从六十年代上大学开始,已经脱离了农村体系,秦机刚建立不久,就进厂,一直到退休;

家母是支内子女,随外公外婆一路从浙江——云南——青岛——北京,到五十年代,来到西安落户,直到大学毕业 。整个家族的生活、习性都浸泡在百分百的浙江味道中。

而,更“雪上加霸”的是,宝鸡本身又是一座火车背来的城市 ,外号小河南,整个城市市民中,沿铁路而来的河南人几代人,又成为相对突出的存在。当年,在宝鸡,你说河南话,大家都会天然认为你是宝鸡人。反而,你要说宝鸡话,大家潜意识会认为你是本地老乡,而不是市民。

最终,导致我们这帮既本土又非本地的三线厂少数派子弟,仅仅是从口音和方言而论,就是一种奇葩的存在。比如我——

1、能听得懂上海话,但不会说;

2、能听得懂家母说的浙江话,但不会说;

3、自然能听得懂宝鸡话、西安话、河南话,但也不会说;

4、只会说普通话,但因为幼儿园和子校的启蒙老师以上海老阿姨为主,也不是百分百的标准(IN  ING至今不分,EN ENG能分得清,但一着急就会说错)

1996-2000年,在西安上学;

2000-至今,先在深圳,之后二十年出头都在北京。

像我这样的三线厂少数派子弟,我们的根在哪里呢?

1、上海话,也许听着很亲切,都可以归为乡音了,但上海当然不是我们的根;

2、原厂,没有任何亲戚,周边也没有任何亲戚了,回不去了;

3、西安?深圳?北京?这都不是我的根。

其实,作为三线厂的少数派子弟,其实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骨子里,有着深深的厂愁,深深的工厂情结,但这却导致了成年后在归属感方面更加的无所适从。

回,早已回不去了;

漂,何时是个头呢?

今年,过年的时候回到岐山老家,遇到了我侄女,她原来在甘肃一个党政机关上班,现在退休后,索性直接把家迁到了广东惠州,和她胞妹作邻居去了。

我觉得也许,这也是一种选择吧?

也许十多年以后,在和北京断舍离之后,找一个类似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地方,终老吗?

然后,每隔几年,可以去小时候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住个十天八天的,走走看看,也许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安排。

4月/19日

+++++++++++++

+++++++++++++

期待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近期情况如下===

1、《童话往事》两卷函套套装一印二版清库中(341元包邮);

2、《再绘童年》众筹已经发货完毕

3、《泡泡糖收藏图鉴》《变形金刚四十周年》打样中;

4、《奥兹国历险记》中国首播三十五周年众筹中;

5、《克塞号中国首播35周年》创意上线;

6、《米老鼠和唐老鸭》引进40周年纪念特刊监修中

7、《圣斗士星矢·40周年特刊》已完成项目监修,等官方的最后通知;

8、《82版<西游记>创作史》预计本月下旬众筹预热。

1

END

1

+++++++++++++

1

END

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