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景山:阳陵泉穴在临床上的运用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25-04-19 发布于河南

吕景山,男,1934年生,河南偃师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师从“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北京十大名医”祝谌予教授。同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86年调山西中医学院执教,任教授、针灸系主任。1991年调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任主任医师、所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退休。为首届山西名医,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中医管理局高级顾问。2006年获山西省老科协颁发的“突出贡献奖”。2014年获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图片

阳陵泉穴在临床上的运用
吕景山

阳陵泉是足少阳的合穴,又是筋之会穴。


《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千金十穴歌》把它列为要穴。所谓要穴,是指临床应用范围广,疗效好,值得针灸医生重视。
一、阳陵泉穴的取法
本穴的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式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垂足……取之。”笔者认为采用仰卧或侧卧取穴较好。仰卧时,下肢微屈,膝腘部垫上枕头之类的东西为佳。这种取法,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
二、应用范围
(一)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属中医“中风”的一种临床证候。即手不能握,足不能步症状。上肢不遂,主取肩髑、曲池、外关、伍用阳陵泉;下肢不遂,主取阳陵泉,伍用环跳、昆仑。正如:百症赋》上说:“半取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病例:余×,男,68岁,农民。主诉:十五年前即患血压高症,经常头晕、头痛,视物昏暗。三天前睡至半夜,突然不能翻身,右下肢屈伸不能。查体:意识语言清楚,形瘦体弱,舌质淡,苔薄白,脉微弦。血压:200/130mmHg。右下肢肌力低下,不能自主屈伸。证属气血失和,络脉瘀阻,以致下肢不遂。遂针右侧阳陵泉、环跳、绝骨、隐白。针刺1次,未应。第二次针刺,始有酸、麻、胀、痛感。继针两次,患肢可以屈伸,但伸腿仍觉力弱。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培医",学习中医知识又连续针6次,方能搀扶行走(因患老年性白内障不敢大胆迈步)。
(二)胁痛
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循行路线部位,肝胆有疾,经气变动,络脉失调,气血瘀阻,均可导致胁痛。《针灸甲乙经》曰:“胁下搘(zhī)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针灸大成》引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胁痛只须阳陵泉”以及“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可见阳陵泉治疗胁肋疼痛确有实效,是有历史性的。
病例:杨×,男,55岁,教师。主诉:五日来左胁疼痛,如针刺样,咳嗽疼痛加剧。
査体:舌淡暗,苔薄白脉弦。证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遂针阳陵泉(左),以快速捻转进针,深1.5寸,得气后,施以泻法,病者胁痛即刻减轻,咳嗽时,已不再有痛感;留针半小时,起针后疼痛完全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三)肩痛
肩痛一证,病因多与感受风寒有关,亦有因经筋受损,气血不和,不通则痛之故。笔者根据“上病下取”的法则,选筋之会穴阳陵泉穴治之,疗效尚属满意尤其对新病患者,或扭、挫伤所致者,疗效更为满意。
病例:杨×,女,60岁。病历号:55725。
主诉;自61年冬感觉两肩臂疼痛、酸麻、沉重,抬举受限,遇寒加剧,且以右侧为重。曾服中药多日,不见功效,现已数年。查体:局部外观无明显改变,外展60度,高举100度,试摸对侧耳朵,仅达百会穴处。苔薄白,脉沉昡。证属风寒袭入,经筋受累所致。遂取双侧陵泉,以快速捻转刺入,在得气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培医",学习中医知识施以泻法,留针半小时;每间隔5分钟行针1次。在行针的同时,嘱病人活动患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切勿用力过猛,以免经筋受损。
针治1次,疼痛有所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外展80度,高举120度,摸对侧耳朵,过百会穴10厘米处。又针1次,右肩疼痛消失,但酸、重感如故,高举150度,已摸到对侧耳尖。再针两次,诸症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
(四)腰腿痛
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因外感风、寒、湿或扭挫伤所致。
病例;李×,男,39岁,西德人。1977年5月5日就诊。主诉:10天来右下肢的臀部,大腿后面及小腿外侧疼痛不止,屈伸不利,行走不便。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查体:局部无显著改变,有压痛。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弦紧。证属夜卧感寒,经气闭阻,不通则痛。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培医",学习中医知识遂针环跳、阳陵泉(均右),以快速刺入捻转,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患者自觉疼痛减轻。后又针治两次痛愈,活动自如。
(五)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而言。它的成因,不外肺热熏灼,湿热浸淫,气血不足,肝肾阴虛所致。其治疗法则,笔者体会,病之初期主取阳明、佐以少阳,如内庭、侠溪、阳陵泉;病之晚期主取足太阴、足阳明、佐取足少阳,如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
《针灸大成》载“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阳陵主治;“举足不能起,坐似衰翁。”
病例:陶ⅹx,女,35岁,农民。主诉一个月来发现左下肢麻木,继则软弱无力,迈步时足尖下垂,且有拖地之势。检查:左下肢肌张力低下,膝反射减弱,抬腿不能自主。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不足,经筋失养所致。遂针阳陵泉、阴市(均左),用补法,留针毕小时。行针时,患者有酸、庥、胀、重感,且有向脚趾放散现象,嘱其抬腿时,即可抬高15厘米。又针3次,病即痊愈。
本文对足少阳胆经的俞穴阳陵泉的取法提出了看法。并叙述了本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如对半身不遂、胁痛、肩痛、腰腿痛、痿证等病;附有典型病例,以资印证。至于膝肘关节痛,针刺阳陵泉亦有殊效,本文从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