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墨阁: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

 渐华 2025-04-19 发布于山东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黄铜大印,巴掌大小,一刻下去,文书变权威。

这不是寻常章,是国印,是新政权的命根子,张樾丞一手刻出来的,整个过程,不准出差错一丝,不准多看一眼,连风都不能透。

“留边”是关键,印章刻好后,按老理,得打样,可这玩意儿不能打样。

万一有心人抄去,仿个一模一样的,拿去盖假令、发假文,后果想都不敢想。

张樾丞干脆在四角刻出四座“高台”,高约半毫米,专门挡着不让印面平展。

没有磨平,谁都看不出印面全貌,谁都没法偷刻。

这一步,就是防伪的底线,别说特务,连帮忙打扫屋子的伙计,都没见过这印真正长啥样。

交货前,张樾丞收起所有底稿,亲手焚毁,纸灰一撮,落进铜盆。

从头到尾,刻章三人——张家父子仨,旁人连屋都没进过。

印章做好,密封入匣,谁也不能动,要启用那天,才由专人当众“启封”,用细磨石一点点磨掉四角,磨得极慢,不敢多下。

这个过程从来没人公开说过细节,只知道磨完之后,第一枚盖在《土地改革法》上。

油墨未干,全场肃静,那一刻,章落声响,文书生效,全国执行。

张樾丞不用玉,改用黄铜。

有不少人反对,说不够贵气,他只说一句:“耐用。”铜硬、密、沉,耐磨不变形,象征国家朴实、实在、干净利落。

字也不讲花哨,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用的是宋体。

横平竖直,一眼认清,没有曲笔,没有装饰,落章即权威,谁都不能含糊。

刀法是绝活,别人篆刻用力靠感觉,张樾丞靠尺子算。

一刀划下,深浅一致,断口平整,不留飞边,磨掉高台后,印面不翘边、不塌角,盖章不损纸,不漏边,这种技术,全国没人能复刻。

“留边”这个老技法,本来是篆刻师留给自己调整的空间,在张樾丞手里,成了国家级的防伪手段。

有人说他是“铁笔圣手”,他从不回应。

真正厉害的是:这手艺压根传不出去,没人敢动这规矩,没人能复刻这整套流程。

印章完工后,政府想重金酬谢。

张樾丞婉拒,说:“这是我的分。”不仅没收钱,连家里都没摆一幅自己刻的章,功成身退,干净利落,连一句邀功的话都没留。

在家也是清规严律,徒弟们来了吃饭,他不分长幼,同桌吃、同锅盛,生病就掏钱看,不问来历。

有人穷困潦倒,他自己揭锅盖把米拿出去,吃的是清汤寡饭,做的是国之大事。

张家三代刻印,张少丞、张幼丞两兄弟,全程参与刻章。

从搬料到磨边,从压印到封章,闭门三个月,不出一句废话。

外面风声再急,张家大门从未开过。

整个国印制作,是一次无声的战斗,对手不是敌人,是泄密、是失误、是万一。

启用之后,这方国印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从1949年启用,一直到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所有最关键的文件、命令、批示,印章都压在底下,没盖这方章,文书就不算正式。

直到现在,这枚印章仍完好保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没人再动它,但它压过的文件,一份比一份重。

文物专家说:“这印留了边,也留下了中国工艺人的魂。”这话没说错。

张家兄弟继承父志,把篆刻手艺一代代传下去,传的不是章,是精神,是把国家当命根子的认真劲儿。

有人问,“这印章到底值多少钱?”答案简单:“这不是钱能算的事儿。”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部.《国印诞生记——张樾丞与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文博》2021年第6期,第22-2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