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不好: 论老年情感叙事的失焦与重构 文:江平
一、荧屏黄昏恋的失重镜像
当《我的后半生》第三十六集定格在沈卓然独坐空庭的镜头时,我关掉电视,窗外的夜色正漫过小城低矮的屋檐。这座养育我六十载的东北小城里,巷口的王伯刚续了弦,娶的是同厂丧偶的会计;隔壁张姨每日雷打不动去老年大学练书法,她说“人老了更要活得体面”。这些真实存在的暮年图景,与剧中大学教授跌宕起伏的黄昏恋形成微妙互文,折射出当代中国影视创作在老年情感叙事上的集体困境。 沈卓然追逐连亦怜的桥段,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里追逐水仙花的纳西索斯。这位退休教授将爱情物化为对抗衰老的武器,在相差二十多岁的年龄鸿沟里,执意要打捞青春的幻影。编剧显然深谙戏剧冲突之道:寿宴上连家儿子的咆哮,乐水珊逃婚时飘落的头纱,无不精准踩中观众的情绪爆点。但这种刻意制造的代际对抗,恰似在黄昏时分点燃烟花,刹那绚烂后只剩呛人的硝烟。当七旬老者被塑造成沉溺皮相的逐爱狂徒,创作者是否意识到,这种猎奇化书写正在解构老年群体的情感尊严?
二、琴瑟和鸣背后的叙事暴力
聂娟娟的出现,宛如编剧投喂给观众的情感代糖。昆曲票友的身份设定、园林深处的知音相遇,这些古典意象堆砌出的“灵魂伴侣”神话,本质上与沈卓然追逐年轻肉体的行为构成叙事同构——都在用戏剧化的极端案例替代真实的人生况味。牡丹亭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唱词,被挪用为暮年爱情的注脚时,恰恰暴露了创作思维的惰性:要么将老年情感妖魔化为欲望投射,要么美化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乌托邦,唯独缺少对生命褶皱的真诚凝视。 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在吕原这个角色身上达到荒诞的顶点。当鳏居老人与陌生女子仓促同居的情节被处理成轻喜剧,屏幕内外都弥漫着令人不适的错位感。这让我想起老家茶馆里那些真实的孤独者:他们会在清明时给亡妻的茶杯续上热茶,会在梅雨季反复擦拭儿女幼时的奖状,这些静默的思念比任何戏剧冲突都更具力量。可惜在流量至上的创作逻辑下,沉默的尊严永远敌不过喧嚣的狗血。
三、城乡视角下的情感认知断层
作为从小城走出的观剧者,我始终难以理解沈卓然们的情感逻辑。在熟人社会尚未完全瓦解的东北,老年人的情感选择始终与家族网络紧密缠绕。堂前教子的祖训、祠堂里的祖宗牌位,这些文化基因塑造的情感伦理,与剧中大都市老年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形成尖锐对冲。当沈教授在咖啡厅与年轻女性谈论波伏娃时,我故乡的李会计正带着新老伴给祖坟添土——前者在解构传统,后者在重构传承,这两种真实并存的暮年图景,本可以碰撞出更具深度的文化反思。 这种认知错位在代际冲突场景中尤为显著。连家儿子大闹寿宴的戏码,实则是城市化进程中价值体系断裂的隐喻。当小镇青年在都市化浪潮里接受个人主义洗礼,父辈们却仍在传统伦理中寻找情感正当性。编剧将这种结构性矛盾简化为家庭闹剧,恰如用创可贴缝合文化裂痕,既轻慢了现实困境,也错失了探讨代际和解的良机。
四、暮年叙事应有的精神向度
在《最好的告别》中,阿图·葛文德写道:“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但我们的影视作品似乎总在回避这场必然的“屠杀”,要么用爱情童话涂抹苍老,要么以猎奇视角消费孤独。沈卓然的三段感情线,本质上都是对衰老的恐惧投射:与连亦怜是向青春赊账,与乐水珊是向记忆借贷,与聂娟娟则是向艺术求取永生符。这种将老年窄化为“抗衰老战役”的叙事模式,恰恰遮蔽了生命晚景应有的精神超越。 对比是枝裕和《步履不停》中父母在金婚纪念日默默擦拭亡子照片的镜头,或侯孝贤《咖啡时光》里独居老人与旧物对话的长镜头,我们的老年叙事显然缺乏这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当创作者沉迷于制造“寿宴被闹”“新娘逃婚”的戏剧高潮时,是否想过暮年情感真正的痛点,可能藏在孙辈婚礼上无人注意的落寞微笑里,在病床前欲言又止的遗嘱交代中?
五、重构黄昏叙事的美学可能
在黄蜀芹执导的《孽债》里,知青返城引发的家庭震荡至今震撼人心;杨德昌《一一》中婆婆的沉默贯穿全片,却道尽生命的千言万语。这些经典之作提醒我们:老年叙事不必刻意制造冲突,真诚的生命观察自会生长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沈卓然们的情感困局,本可以成为探讨孤独本质的哲学命题——就像叔本华说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老年人的情感选择何尝不是在尊严与妥协间的永恒徘徊? 或许理想的老年情感叙事,应该如吴冠中的水墨江南:在留白处见人生真味,于飞白中显生命筋骨。当我们的镜头学会凝视老人布满老年斑的双手如何抚摸亡妻的旗袍,记录独居者清晨给亡夫照片换供果的日常,那些静默的镜头语言自会编织出比任何狗血剧情都更动人的生命诗篇。
结语:
《我的后半生》的“不好”,不在于呈现了有缺陷的老年爱情,而在于用商业化的叙事暴力替代了对生命晚景的敬畏之心。当影视创作习惯性地将老年人推向猎奇景观的舞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艺术的真诚,更是对生命整全性的基本尊重。在这个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作品:它不提供情感解药,而是教会我们与衰老和平共处;不制造代际对抗,而是搭建理解的桥梁;不虚构爱情神话,而是记录时光在皱纹里沉淀的智慧之光。如此,方能在荧屏上真正书写出“值得一过”的后半生。
写于2025年4月16日看完《我的后半生》当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