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禅让制的受益者,而他的儿子启则结束了这一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王国,完成了中国社会从部落到国家的过渡。大禹治水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定位继承人,受封于夏地。大禹继位后相继打败三苗等不服从号令的部落,将他们收编整合,在涂山大会上杀掉了姗姗来迟,傲慢摆谱的防风氏,第一次以天子的权威诛杀诸侯。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将各诸侯进贡的铜铸成九鼎,作为镇国之宝,象征九州一统。为废除禅让制,走向世袭制铺平道路。豫州,今河南省境、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杀死部落首领推荐的继承人伯益,打破禅让制,效法父亲当年涂山大会召见各方诸侯,与禹节俭朴实不同的是启特设《享礼》,大宴诸侯。宴席上使用青铜酒甄、玉雕盏,有乐队演奏《九辩》,诸侯合唱《九歌》。任期内打败了不服管制的有扈氏,巩固了政权。启的长子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夺去国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实际上由后羿专政,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仲康的儿子相被杀死。相的遗腹子少康,长大后积极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后在同姓部落斟灌与斟鄩的帮助下,与旧臣靡等人合力,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还都阳夏,史称“少康中兴”。夏第七代君主,少康之子杼,曾参加父亲领导的复国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在位期间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的甲,是中国战甲的创始。有了战甲之后,士兵战斗力大增,夏朝便积极对外扩张,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夏朝国势也进入鼎盛期。夏朝第八任君主,杼的儿子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槐死后,其子芒继位。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仪式一直延续了数千年。泄,芒子。泄在位期间,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承认了夏朝的统治,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不降,泄的儿子,不降晚年,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其弟北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不降禅位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扃,不降的弟弟,受兄内禅而继位,病死。廑,扃的儿子,扃病死后继位,此时夏国已开始衰落,商的势力已崛起,退居于西河地区。孔甲,不降的儿子,扃侄,廑病死后,由他继位。孔甲在位在位31年,肆意淫乱,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衰落,逐渐走向崩溃。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国语 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其父不降当年没有传位给他,而内禅给北扃,知子莫若父。皋,孔甲子,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发,皋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桀,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发的儿子,本来可以成为一代英明的君主,带领夏朝再次辉煌,然后他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宠幸妺喜[mòxī],妺喜与后来的妲己、褒姒、骊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鸣条之战终于被商汤所灭,历时四百余年的夏朝自此谢幕。这便是“倾城倾国”典故的由来。夏朝的灭亡是历史进程的自然发展,在整个夏朝时期,奴隶主与奴隶之间阶级矛盾一直都在,彼此间的斗争也未停止过,不是桀和妺喜哪一个人能左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