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壁佛国——河南沁阳窄涧谷太平寺石窟

 访古游记 2025-04-20 发布于广东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位于河南省沁阳市紫陵乡西北8千米神农山景区内的悬谷山窄涧谷。寺院始建于北魏,经后世开窟雕造、扩建、修葺达到现今规模,近代荒废坍塌,仅存遗址。该石窟现存三窟八龛,一座线刻唐塔,一处摩崖刻经造像题记八方,宋、金时期的游人题记多处。内容丰富,雕刻精湛,地方色彩浓郁。其中隋代千佛洞的刻名千佛、摩崖《金棺经》和大型线刻唐塔,全国罕见,为中原地区小型石窟的精华之作。它对于研究我国北方佛教发展传承及石窟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3年,窄涧谷太平寺石窟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寺遗址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千佛洞
省保碑
国保碑
北魏(386-534)时在此兴建寺院,开窟造像,称“太平寺”,隋、唐时开凿造像达到鼎盛,现存石窟、造像多在此时雕造。五代及宋、金、明、清又摩崖金刚经,续造窟龛。寺名先后易名“开化寺”、“悬谷寺”、“真谷寺”。寺院历代扩建,至民国年间废圮。其残垣布局清晰完整,基址上散存有大量碑刻及石雕构件。
石窟所在绝壁
石窟前
诸窟龛位置示意图(谷东方:《河南沁阳悬谷山太平寺窟龛考察》,《石窟寺研究》2016)

窄涧谷太平寺石窟尚存3窟、8龛、1刻经与1影塔,由西向东高低错落列布在长约近百米的崖壁上,整体坐北面南。第1窟为空窟,第2窟称千佛洞,第3窟称隐真洞。第1窟右侧开3龛,第1、2窟之间开2龛,第2窟左侧开3龛,第3龛右侧刊刻经,第7、8龛之间刻影塔。窟龛群西侧约300米遗存寺院台基遗址。

第1窟(右)、第3龛(中)和刻经(左壁)

第1窟坐北朝南,在石壁上开凿拱形窟门,窟内无造像,仅显凿痕。窟内设坛,其上造像现已不存。根据影塔左侧遗存的唐《肃上人禅房记》,将该窟认定为唐代肃然上人的禅窟。第1窟西侧为第3龛。此龛呈尖拱形,其内浅浮雕一身立佛。面部长圆,尖唇长眼,面带微笑,高髻螺发,内着僧袍,外披袈裟,左手捧钵于左胸腹之间,右手斜持锡杖于右胸肩部,赤足立于仰莲台上。龛右上方题刻“药师像赞并序”,点明了该像尊格为药师佛,开凿于唐咸通二年(861)。龛边还刻有北宋元祐元年(1086)的题刻。

第3龛

药师像赞并序

第3龛右侧有大幅刻经,壁面风化严重,经文漫漶。根据残存内容为《金刚经》。据末尾题“大晋天福三”字样判断,此经应刻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底端线刻人物图像,大多被毁,由可辨处推测,表现了护法的金刚力士。

刻经

刻经下线刻金刚力士

第3龛西侧石壁上并列两龛造像,两龛造像均为正方形,内造一佛二菩萨,主佛头部残缺。两侧各立胁侍菩萨一尊。其中第1龛下刻篆书12字。这两龛造像从坐姿推断应为弥勒佛,结合雕刻风格,可能为唐代末期作品。

第1龛(左)、第2龛(右)
第1龛

第2龛

第1窟东侧建有石砌拱门,应是寺院建筑的遗存。穿过拱门为第2窟,也是太平寺石窟的经典之作。此窟开凿于隋代,称千佛洞。千佛洞坐北朝南,壁面开拱门,门右侧和右上方外壁砌条石加固。石窟右前部岩体开裂,后壁与左壁风化,左壁尤甚。窟内平面方形,地面以阴线雕饰圆形六瓣莲花图案。窟顶呈浅覆斗顶,周边抹角处可辩细线阴刻植物纹样,顶部剥蚀损毁。窟顶四角凿半环形耳,应当用于拴绳悬幡挂帐。窟内四面造像,前壁中部设门。后壁中部开拱形浅龛,内造一铺五身像。左右壁对称布置,正中龛内造一铺三身像。后、左、右三壁龛下均表现一博山炉和二狮子,四壁两侧壁脚处均开浅拱形龛,龛内浅浮雕立像。壁面余处表现千佛,各佛左侧刊刻佛名。

第2窟千佛洞
千佛洞内
右壁
左壁
线刻莲花地面
千佛
窟外左壁刊刻开窟记,据此推测该窟于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完工。开窟记上方还遗存一方题记,但漫漶严重,从可辨识的“遍坐金棺”等词语,及末尾所刊“并事/千佛堂主寻/丘尼僧华/金棺经”,推测此题记为《金棺经》。

左壁开窟记

第2窟右壁开第4、第5龛,两窟基本不存。第4龛呈长方形龛,体量较大,造像于“文革”时期被敲碎。第5龛位于千佛洞上方,方形龛,风化严重,已不存在造像。

第4龛

千佛洞东数米开凿两龛,为第6、7龛。二龛并置,均为正方形。第6龛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中主尊头部方圆,高髻,着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抚左膝,右手置于胸前,手指残缺,结跏趺坐在束腰仰俯莲座上。二弟子均身披袈裟,合掌立于莲台上,左侧为弟子伽叶,右侧为弟子阿难。两侧胁侍菩萨立于莲台上。

第6龛(左)、第7龛(右)

第7龛造一佛二菩萨二力士,正中主尊佛及两侧菩萨与第6龛相似。二力士躯体均呈游足三曲式,袒上身,挂帔帛,体格粗壮,肌肉明显,一手伸掌于前,另手握拳于肩上。由龛下方刊刻的造像愿文,可知二龛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河内龙兴寺僧肃然主持开凿。由愿文推测第6龛主尊是阿弥陀佛,第7龛主尊为释迦佛。

第6龛、第7龛

第7龛东的石壁上阴刻影塔一座。可分上中下三段,上段塔刹表现莲瓣托宝珠,其下束腰,再下塔顶两翼开张,由十层密檐承托,顶部较平,两端悬铎,密檐中部空出长方形额,其上刊刻“唐肃公影塔铭”。中段塔身方形,正中表现一拱形龛,龛内雕刻缺失,龛楣为龙形,双首同身,头部垂于两侧。龛两侧线刻护法天王,左侧者漫漶,右侧者披甲持矛,托塔踩兽,上方刻“北方毗沙门天王”。下段塔基以水平线表现,周围岩石崩裂严重,形状难辨。影塔左侧题刻“窄涧谷肃上人禅房记”,据此可知该塔刻制于唐大历七年(722)前,是为纪念唐代僧人肃上人而刊刻的舍利塔。题记阐述了肃上人在此地造像通泉,行道参禅的事迹。

影塔与“窄涧谷肃上人禅房记”

影塔东的巨石上刻有第8龛造像。该龛为三连拱形,造一佛二菩萨。正中主尊面部丰硕,高髻,波状发,着U形领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握于右胸前,倚坐于方形台座,双脚各踏莲台。二胁侍菩萨均合掌立于莲台上,袒上身,下着裙,饰缨络,帔帛中部呈“U”形,两侧搭至肘部下垂。左胁侍菩萨头部风化,右胁侍头部残缺。由坐姿推测该龛主尊为弥勒佛。

第8龛

第3窟远离石窟群,靠近山谷外侧。该窟就山体的一处内凹石壁向后开凿,前部砌方形石块建造而成,拱形窟门由方石砌就,配有石门。窟内四壁无造像,贴近后壁中部的地面放置一僧人圆雕像。由窟外左侧立石碑可知该窟为清康熙十四年(1675)僧徒为祭祀其师隐真禅师所造,窟内雕像应为隐真禅师造像。

第3窟

山谷深处即是太平寺遗址,其残垣布局清晰完整,基址上散存有大量碑刻及石雕构件。现存主要建筑有一座石砌齐天大圣殿及一座石砌高台。齐天大圣殿据门口石碑记载创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高台侧石壁之上有清泉一泓,四季不竭,为寺院的生活水源。

太平寺遗址
齐天大圣殿

遗址上的石雕构件

悬谷山不光是历代佛教信仰之地,也是道教圣地。太平寺山门外建有清嘉庆十三年创建的玉皇殿。山下河谷中有始建于魏晋时期的静应庙(二仙庙),是礼奉道教上清派始祖魏华存的观宇。

玉皇殿

静应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