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医李知行 有什么样的愿力,就会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肾结石,这个让无数人痛到“怀疑人生”的小硬块,在中医眼里可不是单纯的“矿物结晶”,而是湿热与瘀血交织的产物。它像一块顽固的“糖块”,在体内被“小火慢熬”而成。 想象一下熬红糖的场景:甘蔗汁在锅中翻滚,水分蒸发,糖分逐渐凝结成块。中医认为,结石的形成与此异曲同工。长期饮食不节、熬夜酗酒,导致体内湿热蕴结,尿液如“浓缩糖浆”,矿物质沉积成石。更麻烦的是,湿热还会阻滞气血运行,形成瘀血,让结石像裹了层“糖衣”,更难清除。 这类患者常有小便艰涩、腰腹绞痛、尿中带血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石淋”。对付它,既需“灭火”(清热利湿),又要“疏通管道”(活血行气),还要“碎糖块”(化石排石)。 今天介绍的这个中成药对付它的“秘密武器”——肾石通颗粒。 肾石通颗粒:金钱草、王不留行、萹蓄、延胡索、鸡内金、丹参、木香、瞿麦、牛膝、海金沙。 这个方子里有三个碎石高手。 金钱草,江湖人称“结石克星”,味甘咸、性微寒。它像一把高压水枪,能冲刷尿道,溶解结石,无论是肝胆还是泌尿系统的“石头”都难逃其手。 海金沙,名字虽带“沙”,却是植物孢子。它性寒味甘,专攻细小砂石,能扩张输尿管,让结石“顺流而下”。 鸡内金,鸡胃里的“磨砂纸”,连石子都能消化!中医取其健脾胃、消积滞的特性,既能“磨碎”结石,又能增强脾胃运化,从源头减少湿热。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果标是结石,湿热体质就是本,要把湿热的内环境纠正过来,才能谋得长治久安。 瞿麦与萹蓄这对“苦寒兄弟”专治湿热。瞿麦能活血通经,化解结石周围的血瘀;萹蓄则像强力清洁剂,把湿热“打包”从膀胱排出。两者搭配,既清“火源”,又防结石“死灰复燃”。 还有一个病理产物,瘀血,湿热郁久阻滞气血形成的。我们要行气活血。 丹参是活血化瘀的“多面手”,既能疏通血管,又能安抚肝气,防止气滞血瘀加重结石。木香香气馥郁的“和事佬”,擅长行气止痛,还能调和脾胃,避免药性寒凉伤胃。牛膝这味药界的“导航仪”,引药下行至肾与膀胱,同时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增强气化功能,让尿液排泄更顺畅。 不要忘了还有两味药,延胡索和王不留行。这两味药是救场的。结石移动时,常引发剧痛。延胡索是中药界的“布洛芬”,能活血行气,快速止痛;王不留行则像“推土机”,疏通尿道,缓解排尿刺痛。两者一静一动,让患者少受“折磨”。 肾石通颗粒的组方,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思维:既用“碎石队”解决当下问题,又通过调理湿热体质防复发。正如古籍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身体“河道”的通畅,才是远离结石的根本之道。 肾石通颗粒虽强,但预防胜于治疗。对于肾结石,一些预防性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防患于未然。 多喝水,稀释尿液,避免“糖浆熬石”。 少吃“隐形糖”,菠菜、巧克力等高草酸食物,以及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都是结石“帮凶”。 动起来,跳绳、爬楼梯能促进小结石排出,避免“坐等结石长大”。 ![]()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均为科普中医所用,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