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章丰城王氏始祖王季友公行传及世系《二》

 丰城市王洲尚群 2025-04-21 发布于江西

       经多方查考可知,王季友公乃唐代赫赫有名的诗人。在当时,他与杜甫、岑参、钱起、郎士元、于邵、辜子春、沈千运、李季友、崔高士、张说等一众诗人交往密切,诗词唱和往来频繁。在留存于世的唐宋诗词以及《四库全书》之中,诸多资料均可印证这段文坛佳话,为研究季友公的生平与文学成就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

       王季友公随父母、兄弟姐妹从万年业里迁居至豫章东湖后傅。至于其父景肃公在南昌居住的时长,如今已难以考证。待季友公与兄长仲友长大成人,为减轻家庭负担,兄弟二人效仿先辈,来到了世称“南州高士徐孺子”的故乡。他们在距离此地约三华里的丰城县正信乡云岭里定居下来,此地即现今丰城市白土镇屯溪村委会东山自然村。

       徐孺子,名稺,乃东汉时期的名士。他多次婉拒朝廷及地方的征召,终身未仕。汉灵帝初年,徐孺子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因其秉持“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深受世人推崇,被尊为“人杰”的典范与楷模。

       仲友、季友二人以徐孺子为榜样,在山脚下搭建棚舍,开垦荒地,过上了农耕生活。他们勤奋苦读,潜心钻研,不久便成为当地颇具名气的儒生。云岭里是槠山山脉下的一座小山,后来,季友公的四世孙——子邳公在此练兵,在与黄巢作战时不幸阵亡。皇帝为表彰其功绩,赐封子邳公为“护国将军”,这座山也因此被命名为“皇恩山” 。

       如今,已无法考证兄弟二人在东山云岭里居住了多久,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兄弟二人在此开荒种田。因当地人口稀少,为了生计,他们虚心向当地百姓请教种田技能。恰逢风调雨顺,庄稼竟获得了大丰收。此后,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学业也日新月异。

       彼时,距离此地不远处有一位财主,膝下有一女儿,生得国色天香,正待字闺中。财主见季友公人品端正、眉清目秀,有意招其为婿。在父母的默许之下,这位女子时常帮季友公料理家务,二人渐生情愫,不久后喜结连理。在季友公进京之前,他们便育有一子,取名承显。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女子亦有才学,深知夫君苦读不易,故而照料得无微不至。在妻子的支持下,季友公更加奋发图强,两年后考中状元,这份荣耀自然也有他妻子的一份功劳。而季友公的兄长仲友,在他成婚后,便回到了河南老家。

       王季友公生于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22岁的他登进士首第。在京城任职两三年后,因与当朝宰相李林甫政见不合,便辞官回到丰城老家,创办了龙泽书院。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41岁的季友公再次得到朝廷启用,历经升迁,官至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再次回到京城任职。

       唐玄宗晚年逐渐疏于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导致忠臣难以得到重用。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9月8日,殁于762年5月3日,享年78岁。其在位时间从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实际在位44年。丰城始祖王季友公于先天三年(公元714年)出生,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登进士首第。当时,季友公本考中第三名,经唐玄宗殿试后改为第一名,因其才华出众而被录用,在京城担任御史中丞。

       季友公重回京城任职后,写下了《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一诗:

“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分手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沈千运(713—756),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家居汝北(今河南汝州)。天宝年间,他多次参加科举却均未中第。年事渐高后,他在襄、邓一带游历,拜谒名公。据《元结箧中集序》《书史会要》记载,沈千运“工文,善八分”,擅长创作旧体诗。他的诗作反对华词艳语,气格高古,深受当时士人的敬慕,被尊称为“沈四山人”。孟云卿、王季友、于逖、张彪、赵微明、元季川等人皆与他志同道合。沈千运有诗传世,诗人元结曾将七人的诗编为《箧中集》,沈千运的诗被置于首位。其古诗共收录5首,分别为:

       1. 《感怀弟妹(一作汝坟示弟妹)》:“今日春气暖,东风杏花拆。筋力久不如,却羡涧中石。神仙杳难准,中寿...”

       2. 《赠史修文》:“故人阻千里,会面非别期。握手于此地,当欢反成悲。念离宛犹昨,俄已...”

       3. 《濮中言怀》:“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

       4. 《山中作》:“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迩来归山林,庶事...”

       5. 《古歌》:“北邙不种田,但种松与柏。松柏未生处,留待市朝客......”

      《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这首诗是王季友晚年代贺若令誉所作,赠予沈千运。王季友与贺若令誉、沈千运二人交情深厚,常有诗歌唱和,故而对二人生平事迹颇为了解。从诗中可知,他们或许已有三四十年未曾谋面,所以此次相逢,还需先询问对方姓名是否依旧。昔日分别时,沈千运尚未成婚,如今却已子孙绕膝。当问及同年好友时,大多已离世。早年在此话别,如今又在此重逢,回首往事,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

       王季友公写这首诗时,已有孙儿。他的儿子承显公,字元隆[容],号安甫,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甲戌十二月初九日出生,居住在丰城县正信乡云岭里。承显公与从兄仲舒一同应良方正科,被授予江陵太守之职。于长庆甲辰(824年)年八月廿六日逝世,葬于株山龙泽坑智度寺后,生子缉辉、缉荣。王季友的孙子缉荣公,字宗贵,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壬子正月廿日卯时出生,八岁便能吟诗作文,被推举为孝廉,授予监察御史之职,生子三人,分别为琦、琼(居吉州)、琫(居常州)。季友公活到81岁时,幼孙缉荣公已有23岁,长孙缉辉公或许都已做了爷爷,只是族谱上未见记载。缉荣公的孙子,即季友公的曾孙琦公,字国重,唐贞元丁丑年(公元797年)三月十一日出生,文学造诣颇高,在居所云峰山建造书屋,号东山,晚年尤其喜爱研读《易经》。咸通辛巳年(公元861年)逝世,葬于智度寺后,娶郭氏,郭氏于贞元戊寅(公元798年)正月十九日出生,葬于九贞山,生子五人:桧、柏、槐、椿、桂。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42岁的王季友公在时任左辅治书御史岑参、左拾遗工部臣杜甫、礼部尚书崔灏等人的举荐下,重新回到京城任职。荐状原文见王洲迁万载仙源王氏老谱记载如下:

     “荐状。中散大夫治书侍御史赐绯鱼袋臣岑参等,切见王季友学问渊源识度廉洁、爱君尤国、论道经邦,厥德不回寮佐所嘉,今臣忝职近侍,滥居清要。仰惟广启视听之门,大开进贤之路。参等谨诣阙门,径奉荐状,以闻伏候。敕旨。天宝十四年四月日,左补阙治书侍御史臣岑参、礼部尚书臣崔颢、工部尚书臣鲍防、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臣杜甫、右补阙供奉知制诰臣李政。臣等旨阙以恭候敕命。”

       此后,皇帝再次重用王季友公,他屡经升迁,担任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等职。王季友公考中状元后在京城任职约三年,之后回到老家开办龙泽书院。在这十五年间,朝政被宰相李林甫把持,唐朝几乎走向灭亡。

       唐玄宗在统治前期政治上颇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他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然而,在位后期,他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为宰相,将贤相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此时,李林甫和杨国忠等把控朝政,唐玄宗又宠爱杨贵妃,再加上政策失误以及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以稳定边疆的举措,最终引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王季友公针对时局,上书陈述十条救时之策、九章君国重务,却因忤逆皇帝旨意而被罢官归家。后来,他在离家(江西丰城县正信乡云岭里)不到十华里的槠山龙泽坑智度寺附近,开办了一座书院,取名龙泽书院。季友公考取状元后在京任职约2 - 3年,因与李林甫不合而辞职回家开办书院。

       他效仿高祖(45世)王通公(号文中子)开办书院,为国培养人才,同时着手为家族修谱。宗谱中有一篇唐开元己卯(公元739)年荆州刺史张九龄撰写的谱序。

       记载如下:“昔我高祖龙飞晋阳,元良辅弼以成厥熏,皆王公仲淹先生之门弟,今圣天子恢隆骏业,忠良委任不外王君季友之道义,相传季友为仲淹先生之后,博极群书根深源邃,又况孝经准的动见事为,四书六经之著述,传诵学者虽董仲舒、杨雄、郑康成辈莫能及之,孟氏之后一人而已,其有光于仲淹先生也不既多乎。且世系本于周灵王太子晋,由直谏不用遂为庶人,至子成败狄始赐以王姓焉。其后世居太原,支分派别不可胜纪。至景肃则家豫章之东湖,其家丰城之云岭里者,季友其始也。季友居此不数年,而登首第,历具表激浊扬清,奸邪迸迹虽去国何愧焉。故闭门不接客者二年,益切以昆季散处之为虑也。遂辑世系,备以仲淹先世旧法而成之。自晋公以下越秦汉晋宋,陈隋勋名行实周悉详备。余与王为姻家,故熟知王氏之宗源,有非当时钜族名家之可仿狒。而季友以下懋盛光大,足继前修,又非他族之足颉颃者亦可验矣!且手书远徵以序其端,因备而告诸方来。开元己卯春桐月,荆州长史张九龄识。”  

       经查证张九龄生平如下:“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生于唐朝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殁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初七日日,享年六十三岁,病逝于韶关曲江老家。

       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二十岁时武则天顺圣皇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开元六年(718年)春,九龄41岁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宰相张说荐九龄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张说罢了宰相。九龄48岁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九龄54岁时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56岁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进封为始兴开国公,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九龄59岁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终於升到了正三品的中书令,加封金紫光禄大夫称号。及从二品开国县公的高爵位,食邑五百户。位居尚书左丞相之上。后因受同朝为官的李林甫所嫉,降了半级,改任尚书右丞相,并剥夺了他参与政事的权利,后又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受株连,贬为四品的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张九龄回故乡扫墓,五月七日因病逝世于韶关曲江老家,享年六十三岁。被追封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拜同平章事。”

       从上述介绍,我们知道张九龄是唐代著名良相,也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元24年即公元736年,张九龄看到登进士首第的新科状元王季友,自然喜爱万分。此时张九龄59岁,正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排挤,为了忠君报国,扶植与奸相作斗争能臣,不仅对季友公提携重用,还将夫人的叔伯妹许配他做二夫人。

       后世有人对张九龄所作谱序存疑。那是南昌湾里2008年出版的谱编(唐·张九龄)《王氏谱系叙》时间是开元己巳年(公元729年)春三月吉旦,也有的误为唐开元辛巳年(公元公元741年)。因此有人说谱序是后人炮制出来的。

       经我查证所知,凡是季友公四世孙五十四世椿公位下,十个儿子裔孙的老谱,都有这篇谱序,时间为唐开元己卯年春桐月,即公元739年。湾里后新编的谱序时间有误,提出质疑是有道理;张九龄生于公元673年,殁于公元740年。如写序时间在公元741年,人已死是不可能的。如果写序時間在公元729年,王季友时年15岁,既不可能编撰宗谱,也请不到唐宰相、文学家、大诗人张九龄写序。现在按我们迁万载县仙源王氏,仍保留的老谱记载为唐开元己卯年春桐月,即公元739年,正是張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时,回广东韶关扫墓省亲,顺便到姨妹夫季友公老家——丰城正信乡(白土云岭),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唐玄宗统治前期勤于政事,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开创“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极盛。后期却怠慢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又因宠爱杨贵妃、政策失误及重用安禄山,最终引发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王季友在龙泽书院办学期间,与李勉、杜甫、岑参等名臣诗人往来密切。李勉因不附权宦李林甫被贬,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时,曾支持龙泽书院。书院名师云集,声名远播,求学者络绎不绝。

       王季友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晚年重回仕途,被德宗赐封“豫章伯”。其诗作风格多样,或感慨人生、或借物言志,现存《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杂诗》等十余首,以质朴笔触展现淡泊心境与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唐代诗坛独具特色。

       由此可知,公元739年至755年期间,王季友公一直在丰城老家修谱,并在槠山的《龙泽书院》办学。

       季友公在龙泽书院期间生活工作十多年,目前我们还没发现有关记载,但从季友公行传中,看到他交往的人员中,一定得到高官和名人资助。我们知道季友公中状元,虽然任职只三年,但结交的朋友可谓不少。

       下面介绍其好友李勉生平如下:李勉(717-788年),字玄卿,别名李汧公。唐朝宰相、宗室。唐高祖李渊玄孙,郑王李元懿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李勉早年曾任开封县尉,后任监察御史,累迁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岭南节度使。大历十年(775年)李勉任工部尚书,封汧国公,不久出为永平军节度使,又兼任汴宋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检校左仆射。建中四年(783年),李勉被李希烈击败,丢失汴州,以司徒平章事之职召回朝中,后以太子太师罢相。贞元四年(788年),李勉病逝,终年72岁。册赠太傅,赐谥贞简。

       李勉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父亲李择言历任四州刺史,封安德郡公,以严厉干练著称。李勉自幼勤读经史,成年后沉静文雅、清正严峻,崇尚道家思想,累升至开封县尉。当时,天下承平已久,汴州(今河南开封)又是水陆交通要路,民居庞杂,最难治理。李勉在任时,与县尉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至德元年(756年),李勉随唐肃宗前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朝廷崇尚武功,勋臣依仗恩宠,大多不知礼仪。大将管崇嗣在朝堂上背向而坐,谈笑自如,被李勉弹劾,遭到拘押。唐肃宗赦免管崇嗣,叹道:“我有李勉,才知道朝廷的尊贵啊。”于是提拔他为司膳员外郎。至德二年(757年),关东诸将送来战俘一百多人,肃宗命全部处死。李勉进谏道:“现在元凶还没有消灭,战乱波及了大半个国家,许多人都受到了牵连,他们得知陛下登基,都想着洗心革面,现在如果把这些被俘的人全部杀掉,是逼迫那些跟随反叛的人继续作乱。”肃宗立即命令赦免战俘。

       郭子仪收复长安后,李勉历任清要官职,逐渐升为河南少尹,先后担任河东节度使,王思礼、朔方河东都统李国贞的行军司马,不久又任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

      宝应元年(762年),羌族、奴剌等联军入侵梁州(今陕西汉中),李勉守不住城池,被召回朝廷,担任大理寺少卿。但是,肃宗一向看重他的正直不阿,提拔他为太常少卿。后来,肃宗准备对李勉加以重用,但是李勉却不肯阿附权宦李辅国,被贬出朝廷,历任汾州刺史、虢州刺史、京兆尹、检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观察使、河南尹、江南西道(南昌)观察使。

       767年(大历二年),李勉入朝,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大历四年(769年),李勉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当时,番禺叛军首领冯崇道、桂州叛将朱济时等作乱数年,攻陷十余州。李勉到任后,派大将李观与容州刺史王翃合力征讨,将它们全部斩杀,最终平定五岭。大历八年(773年),李勉担任工部尚书,封汧国公。不久,永平军节度使令狐彰病死,临终前上表举荐李勉接替自己,唐代宗遂任命李勉为节度使。李勉在永平军八年,以素有德望,不威而治,关东诸藩镇对他都很敬重。

       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留后田神玉去世,李勉又兼任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汴州大将李灵曜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起兵反叛,田承嗣派侄子田悦援助。李勉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节度使马燧出兵征讨,大破田悦,部将杜如江生擒李灵曜。后来,李忠臣代李勉镇守汴州,李勉回镇。大历十四年(779年),李忠臣因贪婪残虐,被部下驱逐。李勉又加汴宋节度使,并将治所迁到汴州。不久,唐德宗继位,加李勉为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建中元年(780年),李勉又加检校左仆射,充任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反叛,兵围襄城,朝廷派李勉与神策军将领刘德信出兵救援。李勉上表道:“贼军以精兵围攻襄城,许州(今河南许昌)必然空虚,不如直捣许州,襄州之围可解。”不等朝廷答复,便命部将唐汉臣与刘德信攻袭许州。二将离许州还有数十里时,接到朝廷诏令,责他们违诏出兵,只得返回,结果在扈涧遭到敌军袭击,辎重兵械全部丢失。唐汉臣逃到汴州,刘德信逃到汝州。李勉担心东都危急,又派四千兵马前去助守,被敌军截断后路,不得返回。同年十二月,李希烈亲自带兵围攻汴州。李勉闭城坚守,因数月援军未至,只得集中全部兵力突围而出,东奔宋州(今河南商丘)。不久,李希烈攻陷汴州。

       兴元元年(784年),李勉请求辞去都统之职,朝廷便赐以其检校司徒平章事的官位将他召回。李勉回朝后,身穿白衣,向朝廷请罪,得到德宗赦免。李勉自觉惭愧,此后只是在位充数,不敢再有所建议。

       贞元元年(785年),唐德宗欲启用新州司马卢杞为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不肯发布诏书。德宗又问宰相道:“让卢杞当一个小州刺史,可以吗?”李勉道:“陛下打算给他官作,即便让他当大州刺史也是可以的,只是会让天下百姓失望。”德宗遂任命卢杞为澧州别驾,后来,德宗问李勉道:“大家都说卢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状吗?”李勉答道:“天下都知道卢杞奸邪,唯独陛下不知道,这正是他的奸邪之处。”时人都称赞李勉正直,但德宗却逐渐疏远于他。贞元二年(786年),李勉罢相,加封为太子太师(一作太子太保)。贞元四年(788年),李勉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册赠太傅,赐谥贞简。

       李勉为江西观察使时,部下有人因父亲生病,按照迷信的方法,制作一木偶人,写上李勉的姓名和官位,埋在土中。后来,此事被人告发。李勉道:“他是为父亲禳灾,值得同情。”于是没有追究此事。

       从其生平中,我们知道他也是不肯阿附权宦李林甫,被贬出朝廷,任江南西道(南昌)观察使。其任期可能与我们季友公,辞官回家时差不大,因而在槠山开办的龙泽书院,得到其支持和资助,更是其座上客。龙泽书院当时在全国名气响亮,老师都是著名诗人,才学也算第一流,又有忠良权贵支持,一时名声大振,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当然王季友在丰城白土槠山开办“龙泽书院"期间,已是闻名全国著名诗人。并且与杜甫、岑参、崔灏、李十五、李十六、郎士元、于邵、张九龄等人唱酬来往,赋诗不一。免不了到全国名胜之地题诗答对,可谓朋友满天下。宗谱记载季友公著有四书要说,六经通义等龙泽遗稿千余篇,士大夫咸称慕之。应该说季友公在家开办书院十多年里,妻子柳氏十分贤慧。帶着原配田氏夫人生的儿子如同亲生,生活过得也十分幸福。

       下面介绍一下李林甫生平:“李林甫生于公元683年,殁于公元752年,小字哥奴。出身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祖父李孝斌曾任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至扬府参军。李林甫最初担任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开元初年,升迁为太子中允。不久后,通过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关系,升至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他迁任御史中丞,兼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跻身李唐高层统治者行列。李林甫为人奸佞狡诈,与众多宦官、妃嫔交往密切,因而能第一时间知晓皇帝的一举一动,每次奏旨都能迎合皇帝心意,深受唐玄宗赏识。当时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力逢迎谄媚。武惠妃之子寿王深得玄宗钟爱,李林甫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示“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拥护寿王登上皇位,武惠妃对此感激不已,常在玄宗面前称赞李林甫的“德政”。后来,李林甫因谄附武惠妃,被擢升为黄门侍郎 。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从此李林甫逐渐专权。在他长达19年的为相生涯中,玄宗始终对他深信不疑。李林甫是著名的奸相,擅长玩弄权术,表面甜言蜜语,实则背后阴谋暗害他人。凡是被玄宗信任或者反对他的人,他都会先去结交,待掌握权位后,便设计铲除。即便老谋深算之人,也常常败在他的手下。李林甫精通音律,却无才学,善于机变钻营。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月,他抱病而终”。

       天宝十五(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陵号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

       天宝十五(756)年七月九日,唐肃宗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筹备,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当年改为至德元年,玄宗被尊为太上皇。至德元年(756年),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企图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当夜,唐肃宗病逝,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总体而言,肃宗是一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全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为后世帝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由于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平叛上,未能有效限制后宫和宦官势力的膨胀,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隐患,这既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唐代宗李豫生于727年1月9日,殁于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公元762年-779年在位17年。他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期间,他以天下兵马元帅的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期间,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在位18年,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

       唐德宗李适(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李适初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任用杨炎为相,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展现出一番中兴气象。但后期任用卢杞等人,导致政局恶化。建中四年(783年),爆发“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人平定叛乱。执政后期,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沸腾。他对藩镇多采取姑息政策,使得藩镇势力日益壮大。不过,他在位期间,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了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在位二十六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王季友公生活在这个时期,历经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宝应、大历年间)、唐德宗李适四位皇帝。自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重回京城任职后,直至唐贞元十年(公元794) 甲戌十二月十八日寿终正寝,他一直在皇宫担任要职,并被唐德宗李适赐封为“豫章伯”,为其辉煌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王季友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成就,其诗作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涵盖了诸多主题。以下是他存世的部分诗词:

      《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村南村西车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涧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种桑麦。平坡冢墓皆我亲,满田主人是旧客。举声酸鼻问同年,十人六七归下泉。分别如何更此地,回头不语泪潸然 。

       这首诗通过描写与沈千运相逢时的情景,感慨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流露出对故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从“别时无子今有孙”等诗句,能深切感受到时光的沧桑巨变;“十人六七归下泉”更是直白地体现出生命的消逝,尽显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杂诗》: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持斧事远遊,固非匠者心。翳翳青桐枝,樵夫日所侵。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诗中以采山采隐起笔,表达自己虽身处山林,却有着更高的志向。借青桐枝被樵夫砍伐,却难成堂上琴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展现出他渴望施展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心境 。

      《滑中赠崔高士瑾》:十年前见君,甲子过我寿。于何今相逢,华发在我首。近别伤远心,故人知行久。所献知国宝,岂尽匹夫有。浮云难系日,白璧易埋尘。劝君收古物,在德不在珍。

       此诗是赠给崔高士瑾之作,回忆了与友人十年间的变化,从青春年少到如今华发上头,饱含岁月之感。诗中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认为真正的珍贵在于品德而非珍奇宝物,体现出王季友的价值观和对友人的劝勉。

     《酬李十六岐》:炼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出谷迷行洛阳道,乘流醉卧滑台城。城下故人久离怨,一欢适我两家愿。朝饮杖悬沽酒钱,暮餐囊有松花饭。于何车马日憧憧,李膺门馆争登龙。千宾打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下笔新诗行满壁,立谈主人坐在席。问我草堂有卧云,知我山储无儋石。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

       诗中回顾了自己曾经的经历,如炼丹未成、卖药贩履等,与友人重逢后,描述了当下的生活状态,虽生活清苦,自耕自食,但也享受着山林间的宁静。“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表明他虽知晓仕途显贵,却更愿意在山林中修养身心,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别李季友》:栖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行子驰出户,依依主人情。昔时霜台镜,丑妇羞尔形。闭匣二十年,皎洁常独明。今日照离别,前途白发生。

       这首离别诗以栖鸟恋声、行子与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开篇,后用霜台镜自比,虽被闲置二十年,但依然皎洁,暗示自己虽历经坎坷却初心不改。在与友人离别之际,感慨前途未知,岁月催人老,充满了离别的愁绪与对人生的感慨 。

      《玉壶冰》: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金罍何足贵,瑶席几回升。正值求珪瓒,提携共饮冰。

       此诗以玉壶冰为意象,赞美其纯洁、澄澈的品质,“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体现出冰的坚贞与清冷,也借此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同时也有希望得到赏识、施展抱负之意。

      《宿东溪李十五山亭》: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松石依依当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名花出地两重阶,绝顶平天一小斋。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逢语旧怀。

       诗中描绘了在东溪李十五山亭留宿的情景,从上山入谷的行程,到溪中落日的美景,再到山亭周围的松石、名花和小斋,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林画卷。“本意由来是山水,何用相逢语旧怀”表明作者对山水的热爱,来到此地本就是为了享受山水之乐,无需过多叙旧,体现出一种随性自在的心境。

      《还山留别长安知己》:出山不见家,还家见家在。山门是山前,此去长樵采。青溪谁招隐,白发自相待。惟余涧底松,依依色不改。         此诗写还山时与长安知己告别,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出山不见家,还家见家在”以朴实的语言写出归家的复杂情感;“惟余涧底松,依依色不改”则借涧底松表达自己坚守本心、不为世俗所动的意志 。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诗人观看于舍人壁画山水后,生动地描绘出壁画中山水的逼真与灵动,如“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赋予壁画以动态和生机。同时,通过与于公的对话,侧面展现出于舍人高超的绘画技艺,也表达了自己对这幅壁画的赞赏之情 。

      《古塞曲》: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麈昏,北河更一战。骍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从进军飞狐北,到日落时的激烈战斗,再到射杀左贤王的英勇,展现出战争的紧张与残酷。然而,战后天子不召见,诗人满心的塞下之事无处诉说,只能黯然落泪,深刻地体现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

      《青出蓝》: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清。还同冰出水,不共草为萤。翻覆衣襟上,偏知造化灵。

       诗中以青出于蓝为主题,通过描写芳蓝染帛的过程,体现出经过人力加工和浸润后,产生了新的光辉和气质,就如同冰出于水而更清,表达出事物经过磨砺和发展会变得更加优秀的观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皇心不向晦,改日号中和。淑气同风景,嘉名别咏歌。湔裙移旧俗,赐尺下新科。历象千年正,醵醵四海多。花随春令发,鸿度岁阳过。天地齐休庆,欢声欲荡波。

       此诗是为皇帝将晦日改为中和节而作,诗中描绘了中和节时的景象和意义,如“淑气同风景,嘉名别咏歌”体现出节日带来的美好氛围;“花随春令发,鸿度岁阳过”展现出时节的变化和万物的生机,表达了对这一节日变革的赞美以及对天下同庆的喜悦 。

       王季友的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无论是对山水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还是对理想的执着、对离别的感伤,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唐代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宝老翁2025/4/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