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王亭贯、李江龙;提供:严景明 ![]() 1944年,严景珍出生在河北遵化团瓢庄乡李庄子村。黄土夯筑的院落里,她伴着晨雾与炊烟长大,在田间地头奔跑着度过童年。14岁那年,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背着粗布书包走进遵化县第一中学初中部的教室,在知识的殿堂里,开始用稚嫩的笔触描绘着未来的模样。 ![]() ![]() ![]() ![]() ![]() ![]() ![]() ![]() ![]() 李庄子村严景珍家老宅院,王亭贯摄于遵化团瓢庄乡李庄子村,2025.4.20 附:遵化市第一中学 遵化市第一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建立在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之上。“遵化”一词的含义是: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作为学堂一部分的“燕山书院”,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五代时期享有盛誉的窦氏义塾。义塾系五代时窦禹钧所建,《三字经》中对义塾主人窦禹钧教子有方,有详细记载。 遵化老一中校门口 遵化市第一中学源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州李荫春在遵化城内创建的燕山书院(今东街供销社商场址,后迁试院东偏,今一中旧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科举,兴学堂,将遵化试院及燕山书院改建为遵化州官立中学堂,是我国清末首批公立学堂之一。民国六年(1917年)改为省立第五中学。后迁一中旧址东院,选聘山长1名主持教务。该院为培养本州的科举秀才而设,其经费由官、绅筹措。每年招收生员22名,另收女童8名,由书院提供食宿。 1935年以后,日伪统治时期,该校改为县中。1945年底,县城解放后,冀东行署在原省中校址建冀东区第七中学,1946年9月,因国民党政府军进占县城,冀东区第七中学撤出城外,辗转于芦各赛、刘备寨等地,坚持游击教学。1948年,冀东七中与冀东第一中学合并为冀东区第一中学。1949年,冀东一中迁回城内,改为河北省立遵化中学。1953年,改为河北省遵化初级中学,1956年春改为河北省遵化县第一初级中学。当年9月份开始招收高中班后,改为河北省遵化县第一中学。 遵化老一中毓秀亭 “文化大革命”时期,于1969年一中改为县“五七”学校。1975年又将“五七学校提格为遵化县“五七”大学,原中学班改为“五七”大学附属中学。1977年撤销“五七”大学,恢复遵化县第一中学。1992年随着遵化撤县建市,名称随即为遵化市第一中学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