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70年前求学于遵化一中,14岁少女的家书:严景珍笔下的思念与牵挂

 遵化文史 2025-04-21 发布于河北

编者:王亭贯、李江龙;提供:严景明

1944年,严景珍出生在河北遵化团瓢庄乡李庄子村。黄土夯筑的院落里,她伴着晨雾与炊烟长大,在田间地头奔跑着度过童年。14岁那年,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背着粗布书包走进遵化县第一中学初中部的教室,在知识的殿堂里,开始用稚嫩的笔触描绘着未来的模样。

泛黄的信纸上,墨迹深浅不一,那是14岁的严景珍在煤油灯下写给父亲的牵挂。她仿佛看到父亲佝偻着背,白天在贫瘠的田地里挥汗如雨,夜晚还要强撑着疲惫照顾年幼的弟妹。信中满是心疼:“爹,您既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家里,一定累坏了。”提及家中人口多、口粮紧的困境,她却语气坚定:“您别太愁,社会会想办法的,多劝劝娘,别让她着急上火。”字句间流淌着超越年龄的懂事,像是要把所有担忧都揽在自己小小的肩膀上。

当时正值传染病高发的春天,学校下发的紧急通知让她心头一紧。她在信中反复叮嘱:“听说今年春上好几样传染病闹得凶,学校已经在打预防针、洒药消毒了。咱家一定要当心,要是街坊邻居有人生病,千万别去串门。”那些碎碎念般的叮咛,藏着对家人最朴素的爱,仿佛要穿过信纸,为家人筑起一道无形的防护墙。

多年后,严景珍成为了一名教师,将这份细腻与关怀传递给更多孩子。而那封写于青春岁月的家书,不仅记录着一个少女对家庭的深情,更折射出那个物资匮乏却充满希望的年代里,普通人相互扶持的温暖与坚韧。

李庄子村严景珍家老宅院,王亭贯摄于遵化团瓢庄乡李庄子村,2025.4.20

附:遵化市第一中学

遵化市第一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建立在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之上。“遵化”一词的含义是: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作为学堂一部分的“燕山书院”,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五代时期享有盛誉的窦氏义塾。义塾系五代时窦禹钧所建,《三字经》中对义塾主人窦禹钧教子有方,有详细记载。

图片

遵化老一中校门口

遵化市第一中学源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州李荫春在遵化城内创建的燕山书院(今东街供销社商场址,后迁试院东偏,今一中旧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科举,兴学堂,将遵化试院及燕山书院改建为遵化州官立中学堂,是我国清末首批公立学堂之一。民国六年(1917年)改为省立第五中学。后迁一中旧址东院,选聘山长1名主持教务。该院为培养本州的科举秀才而设,其经费由官、绅筹措。每年招收生员22名,另收女童8名,由书院提供食宿。

1935年以后,日伪统治时期,该校改为县中。1945年底,县城解放后,冀东行署在原省中校址建冀东区第七中学,1946年9月,因国民党政府军进占县城,冀东区第七中学撤出城外,辗转于芦各赛、刘备寨等地,坚持游击教学。1948年,冀东七中与冀东第一中学合并为冀东区第一中学。1949年,冀东一中迁回城内,改为河北省立遵化中学。1953年,改为河北省遵化初级中学,1956年春改为河北省遵化县第一初级中学。当年9月份开始招收高中班后,改为河北省遵化县第一中学。

图片

遵化老一中毓秀亭

“文化大革命”,于1969年一中改为县“五七”学校。1975年又将“五七学校提格为遵化县“五七”大学,原中学班改为“五七”大学附属中学。1977年撤销“五七”大学,恢复化县第一中学1992年随着遵化撤县建市,名称随即为化市第一中学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