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 被世人误解的薛宝钗:道是无情却有情 一直以来,宝钗因“金钏儿投井”“扑蝶嫁祸黛玉”等事件被世人诟病,人们多认为薛宝钗冷酷无情,而我今日却想为她正名。 一、金钏儿投井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第三十二回 金钏儿被王夫人羞辱后投井自杀,很多人觉得金钏儿投井自杀,宝钗将其原因归为“失足”,还建议以金钱作为补偿,甚至评价她“糊涂人”“不为可惜”,实在太过薄凉。站在上帝的视角,我们知道金钏儿投井自杀的原因,听到宝钗这样的评价自然会觉得愤怒,觉得她漠视生命。 但是站在宝钗的视角,她并不知晓之前的事,只知金钏儿前天被撵走,今日就投井自杀了。而王夫人编造了一个理由,说是金钏儿弄坏了一样东西,虽说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但是斯人已逝,还活着的人更为重要。见王夫人愧疚不安、甚至流泪,她只能安慰王夫人对方许是失足掉下去的,还提出了比较务实的建议“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妥善地处理事情,避免了后续的矛盾,减轻了王夫人的愧疚。 都说宝钗“无情”“冷酷”,但她却实实在在提供了帮助。无论是她对王夫人的安慰,还是后面她拿了自己的两件衣服做妆裹。妆裹指为亡者准备入殓的衣物,拿自己的衣服作妆裹,不说是古人,即使是现在很多人都很忌讳,生怕粘上了死人的不详。而宝钗却主动提议拿自己前几天做的衣服作妆裹,还说自己“从来不计较这些”。本来王夫人想拿黛玉的新衣作妆裹,但以黛玉的细腻敏感,恐怕真的会多想,但宝钗的建议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让我感受到她并非没有温度,只是将自己的情感埋藏在理性的面具之下。 厚葬金钏儿,递上新衣,以务实的补偿替代虚伪哀悼的慈悲,这并非宝钗的无情,而是她处世的智慧。曾经的我不懂薛宝钗,以为她冷漠无情,如今却发现,她厚葬死者,安抚生者,是如此稳重妥帖。身边若有像宝钗一般的人,该是何等有幸! 二、宝钗扑蝶 宝钗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且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第二十七回 不少人认为,薛宝钗扑蝶未成,继而在滴翠亭偷听,后面又用林黛玉来撇清自己,心机太重。有人骂宝钗伪善、心思歹毒。甚至有人发散思维,认为“宝钗扑蝶”“嫁祸黛玉”暗示了之后宝钗扼杀了林妹妹。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读者们知道后续“金玉良缘”胜了“木石前盟”,便不由自主地给宝钗加了一层“滤镜”,觉得她做什么都有目的。但我们不应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宝钗,而应该易地而处地思考问题。 此时的宝钗也不过是个孩子。人们往往记得宝钗的圆滑世故、平和稳重,却忘了她也只是个十几岁的闺中少女,也有少女的天真、浪漫。前文写道:“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短短几句,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宝钗扑蝶时的形态,展现了少女的美好浪漫。这样子对于平日里稳重的宝钗是很难得的,也只有在这无人的时刻,宝钗才能释放下天性,露出天真的一面来。而之后的滴翠亭偷听,也不过是好奇罢了。人之常情,用这点责怪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未免太过严厉,况且,王熙凤偷听过,贾宝玉偷听过,林黛玉偷听过,怎的宝钗就不能偷听了呢? 听到小红的话,宝钗“一惊”。宝钗素来是不惹麻烦,明哲保身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她也来不及多想,也许是下意识地装作与黛玉玩闹,避免了麻烦。宝钗和黛玉本就走得近,常一起玩,宝钗第一时间想到黛玉也不奇怪。 三、宝黛关系 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的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几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第四十九回 在第四十九回中,宝玉以“孟光接案”的典故调侃黛玉,点明了钗黛关系的缓解。薛宝钗和林黛玉皆是《红楼梦》中才貌双全的女子,在交往的过程中,黛玉慢慢明白了宝钗的真情,两人惺惺相惜也不足为奇。 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第四十二回 黛玉行酒令口误,说了《西厢记》的词。宝钗深知,在封建的大环境下,看这样的书会被示作不道德,担心损害黛玉的名誉,私下来提醒黛玉。她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劝诫,发自肺腑,字字真心。黛玉先是红了脸,接着深以为然。她自是能听出宝钗话里的诚恳,明白对方的真心。 有人可能会说,宝钗既然知道这是《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说明是看过这些书的,怎么还反过来劝诫黛玉?还说什么,移了性情就不可救药了,这样的话实在是古板封建。 其实是宝钗太过清醒。她深知那个时代的不幸,男人应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而女人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识了字读了杂书,便是失于检点,一旦被发现免不了指指点点。而个人的力量尚且无法与整个时代抗衡。她对黛玉的劝解,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利害的分析,而黛玉也一点就通,明白了宝钗的好意。宝钗以理性包裹温情,黛玉以坦诚回应劝诫,二人超越世俗对立,惺惺相惜,在封建桎梏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冷月映雪终成暖,温玉藏锋亦是情,宝钗不是无情,而是将情埋藏在了心里。 作者 | 舒窈 编辑 | 落笔升蝶:资深痴红品红人。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 迎 来 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