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毒;归肝经;其基本功效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多用于痉挛抽搐、疮疡肿毒、瘰疬结核、风湿顽痹、顽固性头痛等。临床常用量煎服3~5g;研末冲服,每次0.6~1g。 周济安重用蜈蚣治破伤风 著名老中医周济安先生多年经验认为,蜈蚣为治疗破伤风的要药,任何情况都可选用。用于破伤风有镇痉息风、解毒等作用,故适用于本病之牙关紧闭、抽搐挛急性阶段,且须大剂量使用,方能取效,周氏常用 20 余条,未见不良反应,否则疗效较差。自古以来,蜈蚣就被列为有毒之虫,而对其用量加以限制,一般只用1~2 条,以防中毒,但研究发现,原来蜈蚣的毒性存在于头部颚齿中。这种毒在活体蜈蚣内有较强的毒性,用在自卫和捕食时麻痹猎物。但蜈蚣死后,它颚齿中的毒素会被迅速氧化,变性为无毒的成分。因为蜈蚣毒是一种蛋白质,在一定的空气、温度、湿度下易变性而失去活性。特别是药用蜈蚣,均是先将蜈蚣处死,加热干燥,这个加工过程已使蜈蚣毒完全被破坏,因此重用时不会中毒。过去,临床使用本品,往往要去头足、尾足,以减少其毒性,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试验表明,成年人每次服用蜈蚣数量最多可达 25 条,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周氏体会,破伤风来势急,症情重,传变快,非大剂量运用解毒药是难以奏效的,诚如张景岳所说:“若安危在举动之间,即用药虽善,若无胆量勇敢,而药不及病,亦犹杯水车薪。”故凡辨证准确而病重者,必须大胆施以重剂,方能力起沉疴。此外,配合针刺治疗,对退热解痉有很好疗效,值得重视。 如治刘某,男,42 岁,农民。1963年4月27 日初诊。患者 18 日与社员抬水缸,不慎绳断打伤右脚掌外侧小趾处,伤口如一汤圆大,当时流血约 50ml,经公社医院外科常规处理。于 24 日开始恶寒,身痛,背强,牙紧,急去该院服药打针(药名不详)。延至 27 日诸症加重,牙关紧闭,汤药难进,时见抽搐,又经诊治 但病情急剧恶化,抽搐加急,故此以“破伤风”急诊入院。检查:急性病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苔不可窥及,饮食难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周身筋肉挛急,2~5分钟抽搐1次,汗出如洗,衣被尽湿,体温39.8℃,小便黄赤,大便4 天未解,脉象洪数。此为阳明热盛、风阳妄动之候。治宜清热泻火,息风镇痉,方用 白虎汤加减:石膏60g,知母12g,甘草10g,大黄12g,全蝎10g,蜈蚣 20条,蝉蜕10g,鸡矢白10g(焙干,研末吞服)。 4月29日复诊:患者口噤稍松,抽搐次数减少,身热、汗出亦减,但大便仍未解。继以上方加重大黄至18g,嘱服2剂。 5月2日三诊:大便已解,泻下臭秽浊物多次,口噤基本解除,尚能咀嚼,躯干强直减轻。惟身热未清,体温38℃,舌质红绛,脉虚弦而数,此为热伤气阴、余毒未尽之候。拟竹叶石膏汤加减:淡竹叶12g,石膏30g,太子参15g,麦冬18g,金银花15g,连翘12g,天花粉15g,鸡矢白10g(研末吞服),2剂。5月5日四诊:诸症悉平,行动自如。饮食睡眠正常,因略有低热,仍按原 方嘱再进2剂。共住院10 天痊愈出院。 又如治罗某,女,28岁,农民。1963年6月15日初诊。因产后7天突然喉痛,吞咽困难,未曾服药。次日开始痉挛抽搐,经当地医院诊治,服中西药物多剂,了无寸效,更见项背强直,四肢僵硬,牙关紧闭,肌肉抽搐,高热汗出,经急诊室确诊为“破伤风”而入院。通过西医抢救,注射大量破伤风抗毒素,以及镇静药物等,诸症如故,次日约见会诊。检查:急性病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进食困难,头项强直,腹肌板状硬,每隔10分钟左右全身阵挛1次,发热口渴,喉间痰声漉漉,舌尖有咬伤,舌质红,苔薄黄,脉洪大浮数。此乃毒热壅盛、风痰 内动之候。治宜清热解毒,息风镇痉,方用玉真散加减:防风12g,天南星10g,天麻12g,蝉蜕12g,全蝎10g,蜈蚣20条,僵蚕15g,金银花18g,连翘15g,甘草10g,鸡矢白10g(焙干,研细吞服)。并针百会、颊车、合谷、太冲,均用泻法,留针 15 分钟。 6月17日复诊:上方服后,症情基本稳定,但仍抽搐,神志欠清,继以前方1 剂,送服紫雪丹3支。针刺少商、地仓、合谷、丰隆,针法同前。6月18日三诊:牙关紧闭解除,神志转清,抽搐次数减少,惟口渴心烦,咳嗽痰多,此为痰热壅肺、清肃失常之候,嘱勿惊扰。停针刺,照原方去防风、南星,加黄连6g,贝母 10g,服法同前。6月20日四诊:诸症悉平,喉间已无痰声。为巩固疗效,嘱再进上方5剂。于6月25日痊愈出院。 刘复兴重用蜈蚣治皮肤病 云南名老中医刘复兴教授认为蜈蚣“凡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因蜈蚣有消炎解毒之效,对疮疡痈毒、肿瘤、久治不愈之皮肤病,刘氏都善用之,小至3月幼童,大至9旬老人,用之未见不良反应,故刘氏提出“皮疾起沉病疴,必用蜈蚣”。刘氏用蜈蚣粉配乌梅外敷胬肉、腐肉、皮赘,疗效切实。此外,在治疗感染性皮肤病,如毛囊炎、体癣、疣、带状疱疹等时,刘氏常在内服或外洗方中重加蜈蚣 2~3 条,取其杀虫生肌之效,老师曾用蜈蚣脚碾粉外用治伤或溃疡,确有祛腐生肌之效。 刘伟胜重用蜈蚣治恶性肿瘤 广东名老中医刘伟胜教授善用蜈蚣治疗恶性肿瘤。刘氏认为,中医历来认为气滞血瘀是恶性肿瘤发生的一个主要病机,气机不畅,则津、液、血运行代谢障碍,积而成块以生肿瘤。因而凡肿瘤患者见血瘀证均可用理气活血法。蜈蚣能息风止痉,祛风通络,解毒散结;全蝎能消肿散结,息风止痉,镇静止痛。刘氏根据恶性肿瘤的病机,辨证使用蜈蚣、全蝎。因寒致瘀,与温阳祛寒药同用,寒得温则散;气滞血瘀,应理气活血,加强活血化瘀药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气虚血瘀,则配合补气益气药,有助于正气的恢复和瘀血的祛除,减少活血化瘀药伤正之弊;血瘀与痰凝互结,则宜配合祛痰散结药,以增强消散肿块的作用。一般 在辨证方中加入蜈蚣2~3条。 刘氏认为,由于肿瘤病人正气多已受损,其治疗不耐一味猛烈攻伐,使用全蝎、蜈蚣之品时,应衰其大半而止矣。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耐攻承受能力,把握用量、用法及用药时间,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全蝎、蜈蚣之品较少单独全程用于肿瘤的治疗,多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佐予,或在肿瘤发展的某一阶段慎而用之。 况时祥重用蜈蚣治脑出血 贵州名医况时祥教授善用蜈蚣治疗脑出血。况氏认为,蜈蚣息风通络,又擅化瘀,用于脑出血急症期,有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的良好作用,用于后遗症期,又能活血通络,促进偏瘫等症的恢复。一般急症期宜重用,后遗症期剂量宜小。况氏临证时,急症期常以蜈蚣6条,配水蛭15~30g,地龙20g;后遗症期以蜈蚣 2~3 条,水蛭、地龙、僵蚕各 6~9g,白花蛇、壁虎各 5g 作为常规用药配入辨证方药中,以此治疗10余例脑出血患者,均获满意效果。 李士懋重用蜈蚣经验 河北名医李士懋临证以全蜈蚣入药,不去头足,不炒不炙,以大者、生者为佳。其用量常在10~40条。如治王某,女,47岁,2006年7月4日初诊。有高血压家族史,其他无不适。舌淡稍暗、苔白,脉沉涩滞。辨证属血虚生风。治宜益气养血息风。方用黄芪四物汤加减:黄芪40g,当归15g,赤芍、白芍各15g,川芎8g,熟地黄15g,僵蚕12g,蝉蜕7g,蜈蚣10g,全蝎12g,葛根12g,升麻6g,党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 2 次温服。7 月 11 日复诊:脉沉滞,舌淡暗,有齿痕,苔少,头胀消失,血压130/85mmHg,复方利血平减为每日1片。上方去党参、升麻,改蝉蜕12g,黄芪60g,蜈蚣15g,加地龙18g,并嘱停西药。7月25 日:又服上药 14 剂,脉沉弦滞,较前略起;舌淡有齿痕、苔薄白,无不适,血压130/80mmHg。调方:黄芪90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8g,僵蚕12g,蝉蜕10g,蜈蚣20条,全蝎12g,升麻6g,葛根30g,地龙15g,怀牛膝12g。继服20剂停药。至2006年10月30日回访,血压130/80mmHg无其他不适。 此患者脉弦涩滞为阴血不足,经脉失柔,涩滞不畅,故当补气养血息风。用黄芪四物汤以补气养血;伍以蜈蚣、僵蚕、蝉蜕、全蝎、地龙等虫类药物以平肝息风,未见毒副作用,血压平稳。 又如治吕某,男,45 岁,2005 年4 月 12 日初诊。主诉:头晕,寐差,夜只能睡 1~2 小时,烦躁,不欲饮食,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数而拘紧,血压160/100mmHg,未服降压药。辨证:肝热生风。治以清热平肝息风。方药:水牛角30g(先煎),僵蚕15g,蝉蜕4g,全蝎10g,蜈蚣30g,怀牛膝15g,牡丹皮12g,生地黄15g,赤芍12g,白芍15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鸡内金15g,焦三仙各15g,川楝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分 2 次温服。4 月19 日复诊,药后头晕明显减轻,饮食增加,睡眠好转,夜能睡 3~4 个小时,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数细,已不拘紧。血压150/90mmHg。依上方改蜈蚣10条研细粉,分2次冲服,汤药中加夜交藤、夏枯草各30g,服法同前。又连续服药20余剂,头晕消失,睡眠及饮食正常,血压130/85mmHg。 脉沉弦数而拘紧,为肝经郁热,筋脉失柔所致;肝经郁热,热盛生风,上扰清窍则头晕;郁热内扰,神失潜藏则烦躁、失眠;肝旺脾虚运化失常则不欲饮食。故用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芍清肝泻火,凉血解毒;全蝎、蜈蚣、僵蚕、蝉蜕平肝息风,怀牛膝滋补肝肾;白芍柔肝敛阴;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钩藤清热平肝,镇静安神;川楝子疏肝行气;鸡内金、焦三仙健胃消食助运化以养后天。诸药合用而奏清热平肝息风之功。复诊其脉弦数细,已不拘紧,症状减轻,故以蜈蚣10条研粉吞服,使之充分发挥药效,并加夜交藤强养心安神之力;夏枯草增其清肝泻火之功。显示了蜈蚣重剂的息风之力。 本文选摘自《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本公众号仅做学术交流之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公众号内容仅为传播中医知识,里面涉及的中医药方,仅供学习交流用,中医奥妙无穷,需要辨证论治,圆机活用,整体调治,具体治疗,不可一叶障目,若有需要,请咨询医院里面的中医,谨听医嘱。 众人皆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也如此,古人云祸患积于忽微,对于身体微小之异常,切莫等闲视之。每日学习中医知识,为健康而努力,学会自救。请用心读完或者转发、点赞、同步看一看,造福更多的人 |
|
来自: 新用户5829454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