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一篇《临时抱佛脚》提到了写作的一个观点,“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后面从文章结构角度说了几句大话,比如倒叙扬抑之类,还提到了一个看似熟悉实则生僻的字眼:张力——文章的开头要有张力,这句话似乎都懂,对孩子而言又显得大而化之,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所谓张力,就是通过对立、冲突和矛盾制造出紧张感的吸引力,它既是推动叙事的动力,也是激发读者参与的关键手段。对孩子作文而言,它唯一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了,如果手段写作就充满张力,吸引阅卷老师去阅读自己的作文,同时也给故事的起承转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作文一气呵成,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 那么,如何制造张力呢? 1、通过拉长时间点制造张力 孩子们写人物类作文,开头主人公一出来,就会迫不及待随着时间流缓慢前进,像一池静水,没有涟漪,没有浪花。其实即便是一池静水,近看和远观的感受是不一样。 有人写母亲,开头就是一段外貌描写,如果要表现出自我的成熟,就把母亲的外貌写得凄惨一点,加点白头发,加点皱纹什么的。这当然是有用的,至少能表现出妈妈的辛劳,但是张力不足。因为白头发、皱纹太正常、太普遍了,阅卷老师只要看作文,就能看到一大片这种写法,很难激发他参与进去。不妨把观察的时间拉长一点,我们试试看: 妈妈长白头发了——我用了两年才注意到的。 长白发很正常,观察的时间点拉长了,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感觉。阅卷人的兴趣就是被这种观察时间点的拉长所吸引,他会胡思乱想,为什么是两年?两年里孩子都在干什么?这就把读者的参与感调动出来了。作者观察时间点的变化,也给自己创造故事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只需要叙述清楚两年里我的没心没肺和对妈妈长白头发的事件阐述即可,视角的转换方便,也容易彰显出作者思想的成长。 当然这是从作者观察的时间点拉长的角度制造的张力,当然还可以从主人公的角度拉长这个时间点:妈妈长白头发了,和她结婚前那头乌黑飘逸的秀发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如果从主人公角度制造张力,时间点往往是向前移动的,两个全然不容的点的叙述,就把故事的冲突埋下了。 ![]() 2、故事本身暗含的张力 人为地制造张力,和故事本身暗含的张力是不同的——拉长时间点的本质,是企图把作者认知上的变化有意地彰显出来,达到吸引阅卷老师的的目的。如果你有一个好故事,故事本身可能隐藏着很大的张力,你一定不要放弃这个亮点,把它放在文章的前面来。 有个孩子写了一篇作文,讲的是“爸爸”告诉他身世的事——“爸爸”是一个船夫,多年前,孩子的亲爸爸和亲妈妈渡船时不甚落入水中离世,船夫愧疚难当,便将孩子抚养长大,并在适合的时机,把真相告诉他。这个故事即便是编造的,也很好看,作者把故事内在的张力在第一段就彰显出来了,他写道: “我爸爸是杀人凶手。” 这是故事的一个核心情节,只是用孩子的语言重新加工了一下,故事最具冲突性的地方就表现出来了。当然,倒叙也有制造张力的作用,但好的倒叙的力量,来源于故事内在的冲突性,比如希区柯克的小说《爱神无顾》卡头的场景:三个中年妇人在露天咖啡馆无所事事,其中一个人提起了年轻导游“马瑞欧”的名字后,结果主人公露西的脸红了——然后故事再从三个妇人到墨西哥旅游的源头开始讲起,这是典型的倒叙。“露西的脸红了”这个细节设计,就把故事本身的张力全盘托出,读者立马意识到背后有一个不得了的故事:年轻的墨西哥小伙和五十岁的露西之间,很是有点看头。 对孩子而言,自己的故事一般都是平淡的,但写长辈故事的时候,需注意故事本身蕴含的张力——杭州一个初二女孩子写《原来我们不懂爱》,看上去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原来我们不懂 ”这个题目,让孩子填一个内容然后再写。这孩子填了一个抽象名词“爱”,但写的是长辈的故事。她的首段写道: “爷爷奶奶吵了一辈子。” 然后第二段第三写爷爷奶奶吵架的具体事例,比如爷爷身体不好,不能吃蛋白,结果爷爷总不小心把蛋白吃了,引来一次收拾;奶奶腰不好,买菜时提了半个冬瓜回来,引来爷爷一通批评……作文后半部分突然转折,叙述了作者对爱的认识,大意是她原来以为爱就是青年人的之间的卿卿我我朝夕相处,爱是一朵玫瑰什么的,可从爷爷奶奶争吵了一辈子的琐事中,作者感悟到了爱的真谛——这个主题的把控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作者也发现了故事本身的张力,就是“争吵”,并且把这个冲突拿到前面来展现,让阅卷老师欲罢不能。 ![]() 3、不可靠的叙述造成的张力 从记叙描写的角度讲,我们有时看到的表达,的确是叙事性的,但这种叙事中暗含的认知,是和读者的认识是有差异的——普通人都是依照常理去观察生活的,你说红烧肉,大家本能地想到那是猪肉烧的东西,如果你把茭白切成块状,称之为红绕肉,顾客的参与感立马就上来了——上头了,他情绪就来了。 饭馆里经常采取这样的“不可靠的叙述”造成你“点菜的张力”,比如“火山飘雪”,很好听很有想象力吧,实际上就是糖拌西红柿;“品位人生”听上去很迷人吧,实际上就是凉拌苦瓜,里面搞点糖,搞点醋,淋几滴红油,酸辣苦甜咸五味具足,像人生一样。不可靠的叙述当然有作用,“品味人生”至少引起了食客的联想,搞出了人生的追味,比凉拌苦瓜高明多了。 不可靠的叙述就是利用人的常识性认识,主动寻求差异,事情还是正常的事情,但认知的差异却有效地把读者——准确地说,把阅卷老师吸引进来,让他感到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东西,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渺小,甚至给孩子批改作文,自己还有所获得。尽管他看完之后,产生的感觉是,不就一回事嘛。当然是一回事,写作的目的就是带你旅游一圈,把钱花了又回到自己家,还很高兴呢。 有孩子写父母的时候,就不拘一格。常言说严父慈母,他就写“家有老虎”,就写“一枚奶爸”,寻找“严父”身上的母性,“慈母”身上的“父性”,其实就是一种不可靠的叙述带来的张力。 就作文而言,不可靠的叙事来自对人物不同个性的把握——比如写爸爸,给他一个学历上可靠的身份,以便彰显他的理性和目光如炬,然后写“容易被欺骗的爸爸”,就写他在家里被你和妈妈耍的团团转,张力自在。人物个性是丰富的,利用这种丰富性,先给出一面,再给出另一面,详略安排得当,就容易形成不可靠叙述带来的张力。 ![]() 4、抒情议论中对立带来的张力 首段写作,可记叙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孩子受到“开篇点题”的长期影响,很容易开篇就点明主题——也就是采取抒情议论的开头方式。但是,大多数孩子习惯了正能量的熏陶,一旦采取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就习惯于正能量满满的表达,仿佛端了一碗肥肉让人吃,很容易生出腻味的感觉。 采取抒情议论开头的方式,要想制造出张力,进而让阅卷老师看下去的话,适合采取两种办法: A、深刻性。但这一点孩子们一般不容易做到,因为你很难通过一句话,把阅卷老师镇住,他们的人生阅历比你厚实的多。所以一般我不建议孩子采取这种方式; B、矛盾性。抒情不能朝一个方向走,势必就进入“肥肉流油”的正能量表达了,通过抒情展示认知上的矛盾性,何去何从不清楚,表现出选择的困难,人性的挣扎,这才是充满张力的看点。 有孩子写《我终于转身》这种题目——“终于”二字其实就暗示了转身的艰难,孩子前两段时这样安排的: 秋风乍起,落叶纷飞,往日重阳,今又重阳。我独自在房间里忆往事,读自己。 那是去年重阳节的事情。那天下午,秋风阵阵,落叶飘飞,我正在通往公园的小路上疾行,突然遇到了他——我那有点痴傻且又不会言语的大伯。他在我面前努力比划,双手上上下下舞动,嘴里发着咿咿呀呀的声音。倒霉,怎么会是他呢?看他那要跟我说话的样子,我迅捷转身,装着认不识他就要离开。 …… 开头用了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所抒之情是什么?并没有明示,孩子放在第二段进行了解释,然后用了三个段落的篇幅,去描写情感的挣扎——对待这样一个傻痴的家人,作者的虚荣和亲情之间的争斗被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文章就好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