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经》全文 【作者简介】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道,字可道,瀛州(今河北河间)景城(今河北交城县东北)人。冯道遭逢乱世,历经五朝(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先后侍奉过十个君主,都高居宰相之位。冯道是权力场上真正的不倒翁,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权力大师"。 历经五朝、先后侍奉过十个皇帝而皆居宰相高位,无疑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奇迹”。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冯道却打破了这一“定律”。成为权力场上真正的“不倒翁”。无论从任何角度.冯道都是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熟读《权经》,必有大成也。” ——(宋)寇准 “权之秘,冯道尽道也。恃之无畏,行之无蹇。” ——(明)王阳明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全文】注解 一、求权 富不敌权焉,穷以权贵焉 无欲不得,无心难获,无术弗成 携为上,功次之 揣为上,事次之 权乃人授,授为大焉 释句 ●封建专制时代,拥有权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想跻身权贵,穷人要付出不懈地努力 ●欲望是成功的原动力 ●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努力方向 ●手段不能不用,又不可滥用 ●封建时代强调人治,无人提携,这是最大的先天不足 ●有功不一定有权,这是封建官场的潜规则之一 ●揣摩上司的心理,是求取权力的一项致胜技能 ●在封建时代,小人得志,君子多难 ●在封建官场,做违心事、说违心话是不可避免的 争权 权乃利也,不争弗占 权乃主也,不取弗安 权乃恃也,不依弗久 愚不与智争也,弱不与强斗也,长不与少绝也 明争为下,暗争为上 进求为下,退求为上 释句 ●把权力视为谋利的东西,自不能保有平常心了 ●争权是许多人的被迫行为 ●迷信权力是封建时代的通病,也是其残酷现实的真实反映 ●缺少智慧只能成为权力场上的牺牲品 ●弱者要暗中积蓄力量。运用适当的方略 ●对年轻人多些宽容。不把事情做绝 ●权力人人觊觎,却不可明争 ●公开说的假话不可相信,具体的作为才能反映真实的内心 ●身为下属,无论立有多大的功劳,也不能直接要权 ●以退为进是争权的上策 用权 权惟用,不为大也 权为实,不为名也 权为恒,不为时也 君子谋公,小人谋私 威源于明也,信源于诚也,功源于和也 释句 ●善于运用权力的人,能把权力运用到极处 ●有职无权。它带给人的往往是莫名的羞辱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时的拥有它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只有君子才可托付大任 ●权力并无过失,重要的是它掌握在何人手里 ●造福百姓不能没有权力做依托 ●为祸天下的多是拥有大权的小人 ●拥有权力不一定拥有权威 ●诚实坦率并不会影响当权者的形象 ●当权者放下身架,制造祥和,这是建立功绩的前提 固权 得之难,失之易也,权也 困则奋,顺则怠,人也 制敌以严,驭众以慈 成事勿矫,败事勿蹶 势单害权,性烈祸身 权重当守,权轻当舍 释句 ●权力需要时时呵护,否则便会易手 ●不克服人性的弱点,是无法巩固权力的 ●治敌最忌心慈手软,没有决心 ●权力的基础是百姓拥戴 ●成功最能迷住人们的双眼,让人看不到种种隐患 ●成大事者需要历练和考验 ●单枪匹马承受不住打击 ●改变自己的性格不易,不妨掩饰自己的性格 ●抓大放小是智者的抉择 ●权力要与人分享 分权 愚不分权也,智不尽占也 权予能者,其身不倦 权予忠者,其业不毁 权予善者,其名不损 安莫待,危即行 贵勿吝,败不拘 事变人变也 释句 ●权力绝不是有益无害的 ●不把别人的路堵死,自身才会无恙 ●事事揽权逞强得不偿失 ●人的因素始终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信赖善者才能无悔无恨 ●平安无事永远是个假相,忧患始终处在潜伏之中 ●权力是可以拆分的,也是可以换来他人的忠诚的 ●舍不得予人荣耀,就是一种狭隘意识 ●看不到眼前的困境,只能愈加困窘 ●人不能孤立地坚守信条 夺权 上不仁,下乃夺 下不义,上乃失 做伪者奸,逆功者忠 惑上者险,纵下者愚 乏力勿为,少智莫与 助善不助恶,夺权亦夺心 释句 ●上下猜忌,上司要负主要责任 ●小人始终是权力的最大威胁 ●表里不一不是小毛病 ●把功劳挂在嘴边,如此之人必是贪权之辈 ●无止境地吹捧,背后必是包藏祸心 ●下属一旦野心养成,第一个受害的当是上司自己 ●在封建专制时代,拥有道德和正义的名义并不能保证夺权成功 ●小人之间的夺权,参与其中就会厄运临头了 ●人生不能抉择有误 ●不能夺取人心,到手的权力终会失去 拒权 君子不仕也,士子莫适也 以权惑人,取之非祥 以权弄人,得之乃伤 以权欺人,信之就祸 危权固辞,虚权弗受 上权勿侵,下权莫扰 规不可破也 释句 ●热衷权力的人都难称君子 ●拒绝权力对读书人来说也许是件幸事 ●把权力当作交易品,牺牲定是巨大的 ●贪恋权力往往使人丧失理智 ●不中小人的诡计,就要把权力看轻、看淡 ●不可见权就抓,而置自身的危险于不顾 ●接受虚权的人往往是他人操弄的对象 ●侵犯上司的权力是封建官场最不能容忍的大罪 ●让下属有权有责,这样的上司才是最有见识的 ●不守规矩可以成为英雄。却要为封建官场所排斥 让权 盛则衰也,极则没也 君子让权,小人让命 权不束君子,祸不警小人 上疑之,下释之 下不制,上必谋 上下可让,荣辱可以易 释句 ●远虑必须表现在当下 ●做官是有尽头的 ●任何东西都不该束缚住人的手脚 ●舍命不舍权是小人的性格,也是他们走向灭亡的直接原因 ●一味害怕失去权力,反会使自己举止失当 ●权力场上从来就没有例外 ●让权是最好的释疑消灾之法 ●对权力贪婪,只能导致无情无义 ●掌握大权的人应是最有实力的人,这是封建官场的规则之一 ●人生重在有为,这才是赢得不朽名声的唯一倚仗 《权经》全文 【作者简介】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道,字可道,瀛州(今河北河间)景城(今河北交城县东北)人。冯道遭逢乱世,历经五朝(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先后侍奉过十个君主,都高居宰相之位。冯道是权力场上真正的不倒翁,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权力大师"。 历经五朝、先后侍奉过十个皇帝而皆居宰相高位,无疑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奇迹”。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冯道却打破了这一“定律”。成为权力场上真正的“不倒翁”。无论从任何角度.冯道都是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推荐】 “熟读《权经》,必有大成也。” ——(宋)寇准 “权之秘,冯道尽道也。恃之无畏,行之无蹇。” ——(明)王阳明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全文】注解 一、求权 富不敌权焉,穷以权贵焉 无欲不得,无心难获,无术弗成 携为上,功次之 揣为上,事次之 权乃人授,授为大焉 释句 ●封建专制时代,拥有权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想跻身权贵,穷人要付出不懈地努力 ●欲望是成功的原动力 ●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努力方向 ●手段不能不用,又不可滥用 ●封建时代强调人治,无人提携,这是最大的先天不足 ●有功不一定有权,这是封建官场的潜规则之一 ●揣摩上司的心理,是求取权力的一项致胜技能 ●在封建时代,小人得志,君子多难 ●在封建官场,做违心事、说违心话是不可避免的 争权 权乃利也,不争弗占 权乃主也,不取弗安 权乃恃也,不依弗久 愚不与智争也,弱不与强斗也,长不与少绝也 明争为下,暗争为上 进求为下,退求为上 释句 ●把权力视为谋利的东西,自不能保有平常心了 ●争权是许多人的被迫行为 ●迷信权力是封建时代的通病,也是其残酷现实的真实反映 ●缺少智慧只能成为权力场上的牺牲品 ●弱者要暗中积蓄力量。运用适当的方略 ●对年轻人多些宽容。不把事情做绝 ●权力人人觊觎,却不可明争 ●公开说的假话不可相信,具体的作为才能反映真实的内心 ●身为下属,无论立有多大的功劳,也不能直接要权 ●以退为进是争权的上策 用权 权惟用,不为大也 权为实,不为名也 权为恒,不为时也 君子谋公,小人谋私 威源于明也,信源于诚也,功源于和也 释句 ●善于运用权力的人,能把权力运用到极处 ●有职无权。它带给人的往往是莫名的羞辱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时的拥有它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只有君子才可托付大任 ●权力并无过失,重要的是它掌握在何人手里 ●造福百姓不能没有权力做依托 ●为祸天下的多是拥有大权的小人 ●拥有权力不一定拥有权威 ●诚实坦率并不会影响当权者的形象 ●当权者放下身架,制造祥和,这是建立功绩的前提 固权 得之难,失之易也,权也 困则奋,顺则怠,人也 制敌以严,驭众以慈 成事勿矫,败事勿蹶 势单害权,性烈祸身 权重当守,权轻当舍 释句 ●权力需要时时呵护,否则便会易手 ●不克服人性的弱点,是无法巩固权力的 ●治敌最忌心慈手软,没有决心 ●权力的基础是百姓拥戴 ●成功最能迷住人们的双眼,让人看不到种种隐患 ●成大事者需要历练和考验 ●单枪匹马承受不住打击 ●改变自己的性格不易,不妨掩饰自己的性格 ●抓大放小是智者的抉择 ●权力要与人分享 分权 愚不分权也,智不尽占也 权予能者,其身不倦 权予忠者,其业不毁 权予善者,其名不损 安莫待,危即行 贵勿吝,败不拘 事变人变也 释句 ●权力绝不是有益无害的 ●不把别人的路堵死,自身才会无恙 ●事事揽权逞强得不偿失 ●人的因素始终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信赖善者才能无悔无恨 ●平安无事永远是个假相,忧患始终处在潜伏之中 ●权力是可以拆分的,也是可以换来他人的忠诚的 ●舍不得予人荣耀,就是一种狭隘意识 ●看不到眼前的困境,只能愈加困窘 ●人不能孤立地坚守信条 夺权 上不仁,下乃夺 下不义,上乃失 做伪者奸,逆功者忠 惑上者险,纵下者愚 乏力勿为,少智莫与 助善不助恶,夺权亦夺心 释句 ●上下猜忌,上司要负主要责任 ●小人始终是权力的最大威胁 ●表里不一不是小毛病 ●把功劳挂在嘴边,如此之人必是贪权之辈 ●无止境地吹捧,背后必是包藏祸心 ●下属一旦野心养成,第一个受害的当是上司自己 ●在封建专制时代,拥有道德和正义的名义并不能保证夺权成功 ●小人之间的夺权,参与其中就会厄运临头了 ●人生不能抉择有误 ●不能夺取人心,到手的权力终会失去 拒权 君子不仕也,士子莫适也 以权惑人,取之非祥 以权弄人,得之乃伤 以权欺人,信之就祸 危权固辞,虚权弗受 上权勿侵,下权莫扰 规不可破也 释句 ●热衷权力的人都难称君子 ●拒绝权力对读书人来说也许是件幸事 ●把权力当作交易品,牺牲定是巨大的 ●贪恋权力往往使人丧失理智 ●不中小人的诡计,就要把权力看轻、看淡 ●不可见权就抓,而置自身的危险于不顾 ●接受虚权的人往往是他人操弄的对象 ●侵犯上司的权力是封建官场最不能容忍的大罪 ●让下属有权有责,这样的上司才是最有见识的 ●不守规矩可以成为英雄。却要为封建官场所排斥 让权 盛则衰也,极则没也 君子让权,小人让命 权不束君子,祸不警小人 上疑之,下释之 下不制,上必谋 上下可让,荣辱可以易 释句 ●远虑必须表现在当下 ●做官是有尽头的 ●任何东西都不该束缚住人的手脚 ●舍命不舍权是小人的性格,也是他们走向灭亡的直接原因 ●一味害怕失去权力,反会使自己举止失当 ●权力场上从来就没有例外 ●让权是最好的释疑消灾之法 ●对权力贪婪,只能导致无情无义 ●掌握大权的人应是最有实力的人,这是封建官场的规则之一 ●人生重在有为,这才是赢得不朽名声的唯一倚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