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毛主席的岳麓山之行 毛主席对登山的热爱从年轻时就开始了,这种爱好一直贯穿他的一生。尤其是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时期,毛主席时常以登山和艰苦的锻炼方式来增强体魄。当时的他意识到,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他追求理想和探求真理的道路。 为了锻炼身体,毛主席采用了许多艰苦的方式,像冷水浴、日光浴和风雨浴等,这些方法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锻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坚持不懈、磨砺意志的方式。每当雷雨交加的夜晚来临,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爬上岳麓山,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 ![]() 1910年,17岁的毛主席离开了故乡韶山,带着强烈的报国理想,踏上了前往湘乡的旅程。他进入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在那段时光里,毛主席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很快,他进入了长沙,继续求学,并进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在湖南一师的日子里,毛主席除了沉浸在书本知识中,还十分注重锻炼身体。为了增强体质,他和同学们常常一同游泳,畅游湘江的水面。湘江水流湍急,毛主席的游泳技艺也因此逐渐娴熟。而游完湘江后,毛主席并不满足于简单的锻炼,他总是选择继续攀登岳麓山。岳麓山的崎岖小径和那连绵不断的山脉成了他日常锻炼的一部分。 ![]() 每次登上岳麓山,毛主席都沉浸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中。山路崎岖,有时泥泞湿滑,但毛主席从不抱怨。到达山顶后,毛主席总是停下来,坐在岩石上,望着远处的长沙城。他静静地看着这座城市,心中满是对国家未来的思考。长沙的繁华与苍凉,激发了毛主席探索救国救民的深刻思考。在岳麓山的山顶,毛主席经常独自冥思苦想,思索着国家的未来,理想着如何拯救深陷困境的民族。 岳麓山的宁静与壮丽,让毛主席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审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在山中看见了中国的现状,也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在那里,他时常思索着该如何拯救这片饱受战争和贫困摧残的土地。岳麓山成为了毛主席青年岁月的见证,也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地方。 ![]() 1955年重返岳麓山 1955年6月20日,毛主席回到了自己曾经熟悉的故土——长沙。那是他离开近三十年的地方,然而对岳麓山的记忆依旧鲜活。在周小舟、周世钊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再次踏上了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岳麓山山径。与以往不同,这次的登山并非单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为了调研和考察。 当天,毛主席在岳麓山的游览并不匆忙。他们首先来到了白鹤泉,这是岳麓山上著名的景点之一。泉水清澈见底,四周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保持着毛主席记忆中的样子。云麓宫虽经岁月洗礼,但它的庄严依旧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 接着,他们又登上了望湘亭。这个亭子位于岳麓山的高处,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长沙城。望湘亭远离喧嚣,站在亭内,毛主席眺望着远方的江水,思绪似乎回到了过去。尽管这次的登山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岳麓山依然给毛主席带来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周世钊在这次游览后,感受到毛主席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联系,于是写下了《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诗中详细描绘了毛主席在岳麓山上的壮丽景象。 诗中提到,毛主席站在岳麓山顶,俯瞰着长沙,仿佛在看着这个曾经拥有过辉煌,也有过沧桑的城市。诗中的“滚滚江声走白沙”与“东风遍地绿桑麻”道出了毛主席对这片土地的深刻怀念。 ![]() 登山中的毛主席与宪法起草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依然保持着他对登山的热爱。1953年,毛主席来到杭州,住在西湖畔的刘庄,这是一个环境宁静、景色宜人的地方。此时,新中国的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毛主席也在忙碌地主持新中国首部宪法的起草工作。 宪法起草工作内容复杂且繁琐,涉及方方面面的细节,而毛主席作为最高领导人,不仅要进行大量的审阅与修改,还要处理其他政治事务。宪法的起草过程压力巨大,然而,毛主席并未让工作压力消磨掉自己的精力。为了保持身心的活力,他依然保持着登山的习惯,以此来舒展筋骨,放松精神。 ![]() 1954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八,毛主席和工作人员一同前往西湖的北高峰登山。尽管天气仍显寒冷,春寒料峭,毛主席身披中山装,手持竹杖,步伐稳健地走上了山路。身边的工作人员陪同在侧,尽管天气寒冷,但毛主席的身体依旧保持着极好的状态,精神焕发,面带微笑,看起来没有任何疲惫之色。 当他们走到山腰时,毛主席并没有显得特别急于登顶,而是停下来稍作休息,环顾四周,欣赏着西湖的美景。西湖的水面在寒冷的气候下略显平静,周围的树木依然挺拔,山路也依旧幽深。他手中的竹杖有节奏地敲打着地面,步伐稳重而有力,偶尔与同行的工作人员说几句话,气氛轻松愉快。 ![]() 1954年黄山之行 1954年,毛主席在张治中的推荐下,前往黄山考察。黄山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的目光。张治中对黄山的美景充满了热情,他曾多次向毛主席推介黄山的独特景观,尤其是黄山的奇松和怪石,时常让人感到如入仙境一般。张治中详细描绘了黄山的险峻与美丽,希望毛主席能亲自前往,亲身体验这座山的壮丽和奇异。 毛主席听后,表示有兴趣亲自登山,但随即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么陡,你总是叫我去,那怎上得去呢?”当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有着宽敞的道路和便捷的交通设施,山路依然崎岖不平。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再适合长时间跋涉于如此险峻的山路上,而黄山的陡峭与险峻,使得他对登山的方式产生了疑虑。张治中听后,心生一计,提议让轿夫抬着毛主席上山,这样既能避免过度劳累,又能保证毛主席能够欣赏黄山的美景。 ![]() 当毛主席得知黄山的路途险峻时,他不禁问道:“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张治中略微犹豫,随口答道:“不坐滑杆恐怕不行。”他没想到毛主席听后,反应竟是如此干脆:“我不坐滑杆。”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张治中一时间有些愣住了。黄山的山路崎岖,且当时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年事已高,想必体力也无法承受那样的劳累。张治中试图劝说他采用滑杆,由轿夫抬着上山,但毛主席坚决的态度让他无法再说什么。 ![]() 作为曾经的国民党将领,张治中对毛主席的这一拒绝始终无法完全理解。在他的观念中,坐轿或让轿夫抬着上山,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待遇。轿夫是自愿赚钱,并非强迫劳动;安徽人民也未必会因为毛主席坐滑杆而有任何不满,反而可能会觉得光荣。张治中一直不明白,毛主席为何坚持拒绝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待遇。 张治中和毛主席的黄山之约 后来张治中曾几次尝试鼓励毛主席前往黄山考察,但每次都被婉拒。尽管如此,张治中清楚,毛主席并不排斥登山。实际上,毛主席对登山的兴趣不小,他曾与几位老朋友一同游览安徽的九华山、湖南的岳麓山,还曾在蒋介石曾住过的庐山游玩。相比之下,壮丽的黄山始终未能引起毛主席的兴趣,这让张治中心中难免有些嫉妒,特别是当他想到黄山的美景,他不禁怀疑毛主席为何总是未曾考虑亲自前往。 ![]() 直到有一天,张治中和毛主席在杭州一同开会,会议结束后,他们没有立即离开。毛主席开始与张治中谈起西湖周围南北高峰的景色,话题突然转向了这些山岳。毛主席的言辞充满激情,神态轻松,描述时不由自主地做了些手势,仿佛这些山岳真的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 张治中忍不住脱口而出:“可有滑杆能坐?”黄山的陡峭是他几次劝毛主席前往时最大的障碍,而在这次对西湖小山的讨论中,他认为这些山应该没有那么艰难。 ![]() 毛主席却没有像张治中想的那样轻松接受提议。他笑着指了指自己的双腿,说:“这就是我的滑竿。”毛主席接着拿起了一根拐杖,竹制的拐杖是他一名警卫员从丁家山农民家中购买的。毛主席在接过这根拐杖之前,专门确认了农民收取的价格是否公平,他总是坚持,每一项交易都必须公正。 张治中这才恍然大悟。对于毛主席来说,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哪怕是轻松的滑杆,都代表着不必要的依赖,他始终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赖他人。 张治中回忆起过去的一个场景。当时,毛主席本计划登泰山,但因为登山需要乘坐轿子,毛主席最终决定放弃。到自己曾经说过“如果不坐滑杆,可能无法上山”这样的话,张治中感到深深的自责。他懊悔自己当时的言辞,内心不禁反思:“我不该对主席说不坐滑竿不行啊,害得他错失了黄山美景!” 参考资料:[1]黄艳,游和平.毛泽东的健身方法[J].百年潮,2018,0(5):92-9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