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十大元帅评定,其排名实际上是有先后顺序的,主要参考红军时期、抗战时间和解放战争上的综合表现来评定,其中解放战争在时间线上最后,所以在评定上的权重较高。 但从这个解放来看,有三个人的排名就显得比较有意思了,那就是刘伯承、贺龙以及陈毅这三位元帅,三人分别排到第四、五、六的排名,其中刘伯承倒是没太多争议,他从始至终的表现都很优秀稳定,挺进大别山于解放战争而言是由防转攻的伟大转折,他本人更是军中智囊,有“军神”之誉。 ![]() 但正因为刘伯承的名气大、功劳大,紧接着排到他后面的贺龙就显得有些意思,因为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贺龙多数时候都呆着后方,主要从事粮草军需和战训的工作,出境率非常低,可谓不显山不露水。 而反观排在他后面的陈毅,苏中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陈毅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出镜率不仅极高,而且战功卓著,他的功劳甚至还不能说不及刘伯承,但显然他的排名却确实不及刘伯承与贺龙。 这是为何,难道这份评定并不公平吗?恐怕不是,想要搞清楚三人在十大元帅排名上的问题,还需要把视角拉得长远一些。 ![]() 陈毅为什么被排到了贺龙之后? 陈毅首先来说,也绝对算得上是老资格,参加革命非常早。 1901年陈毅出生,之后18岁时他赴法国勤工俭学,但仅仅两年后他就被迫回国了,因为他在法国与当地留学生一起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受到当局反动派的驱逐,这里就能看出他的革命觉悟。 1923年,也即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入了党,之后又于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随革命军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失败后,陈毅罗辗转参加了湘南起义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 井冈山期间,陈毅的表现绝对称得上可圈可点,一个是早期的红军素质和政治觉悟上还不高,他在此期间做了很多政治思想的建设工作,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再一个是井冈山会师时,率部而上的并不光是朱老总,还有陈毅,而当时的大背景下,这一行为无疑就是逆流而上,后来他也成为了“井冈山三巨头”之一。 资历和早期红军起家时的贡献,陈毅显然是不低的,长征时期,陈毅是留守干部,而在抗战期间,陈毅的军功不小,但就职位和军队地位上来看,则是走低的。 ![]() 抗战期间陈毅是新四军的核心领导,但这时候看他的职位,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而这时候贺龙是八路军第120师的师长,刘伯承则在另外一支129师担任师长。 虽然光看职位,陈毅好像并不低,但要注意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新四军与八路军并不是平级的,早在1937年,新四军就曾被拟作八路军的隶属军队,而后出于种种原因,新四军的职位整体上要比八路军低一级,这意味着即便是新四军的军长,也只和贺、刘二人平级。 ![]() 这个节点其实很关键,这也意味着抗战时期陈毅的光芒整体是要被刘、贺二人盖过一些的,但解放战争期间局面就不同了。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而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陈毅都是直接参与了的,其中淮海战役是他和刘伯承共同担任军事指挥,联手打的,渡江战役则主要是他所在的三野打的。 光这两大战役中的表现,陈毅都不能说比刘伯承要差出多少,而反观这一时期的贺龙,其实是几乎没有参战,主要坐镇后方的,到了后期才挂帅。 ![]() 但在十大元帅的排名评定中,陈毅却要低了一贺龙一级,这是不是有些不太妥贴呢? 解放战争几乎没出境的贺龙,为何排名这么高? 这里要明确的是,十在元帅的排名,每一位的位置评定其实都是十分审慎的,是综合参照评定每个人整个革命期间的表现,客观还是客观的。 陈毅看上去不该排得比贺龙排得低,一个重要的点是贺龙在红军早期的功劳被无意中忽略了,并且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只是算不上出境率高,但后期仍然是参战的,并且直接解放了大西南。 ![]() 我们先头开始捋,贺龙是1896年生人,相对陈毅来说是前辈,革命上也是老资历,早年他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参加革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国民革命军中他一步步达到第二十军军长的高位,而这时候的我党势力其实还是相对孱弱的。 这时候,贺龙率部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反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重要性不必赘言,而起义的几个重要人物就是周恩来、贺龙、刘伯承等人,而其中周恩来是政治上的主要领导者,而起义军方面,贺龙是总指挥。 ![]() 起义军改编后,贺龙仍任总指挥,这一时期贺龙也入了党,可以说南昌起义主要就是由贺龙领导的,毕竟这时候贺龙手里的军队是最多的,作为革命元老,并且在关键时刻主动站到了工农与共产党这一边,光这一点,贺龙在之后十大元帅的排名评定中位置就很难低了。 南昌起义后,贺龙当然也没闲着,湘西起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湘西攻势,之后是长征,并且关键时刻贺龙的援军总是能按时赶到,几次反“围剿”贺龙部都出力很大,张国焘想另搞“第二中央'这样的存亡关头,贺龙和朱德、刘伯承等人坚决反对。 ![]() 这一时期的贺龙其实就是党内的核心领导者了,并且加上他打仗厉害,抗战开始后也没有意外地成为了八路军120师的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很难说贺龙的战功就一定要比陈毅大多少,但贺龙这一时期长期担任高级别军事指挥,地位上应该还是要略高于刘伯承的,更别说陈毅了。 解放战争贺龙在后方出的力不好量化,但光看战功确实要在刘伯承和陈毅之下,但前期贺龙的贡献和地位确实要盖过陈毅与刘伯承。 ![]() 南昌起义虽然陈毅也参加了,但在最加关头才赶上来,出力不多,而贺龙则是军事总指挥,刘伯承是参谋长,长征期间贺龙、刘伯承功劳都很大,但相对遗憾的是,陈毅因病当了留守干部,也没法建立战功。 抗战时期前期贺龙和刘伯承地位相当,但到了后面刘伯承的129师逐渐发展为八路军主力,而陈毅在这期间重整了新四军,才渐渐进入核心领导层,而贺、刘二人一开始就是在里面的,所以总体来看刘伯承在三人中排名最高。 ![]() 最后就是比较有争议的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贺龙主要坐镇后方,具体就是在西北区域,入晋时贺龙就参与指挥了绥远战役,已经有了一定战功,之后他便负责陕甘宁晋绥几大省的后勤与财经工作,看起来不在前线,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主要就是扎根于这几省的,其地位可类比历史上的萧何。 而到了1949年12月,只差大西南还未完全解放,这时候贺龙直接挂帅,压轴出场,你可以说是刘邓大军成人之美,把攻下成都,解放大西南的功劳让给了贺龙,但贺龙确确实实是在和平解放大西南中占头功。 ![]() 战后,贺老总担任的也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工作,但纵观整个革命史,贺龙前期出力最多,稳压陈毅,隐隐盖过刘伯承,中期则隐隐被刘伯承超越,但还是要盖过陈毅一头,到了后期,也就是解放战争,贺龙的战功不算最多最广,但也完全不是没出场,这一段要输于刘伯承与陈毅。 总体来看,两胜一负,加上一开始的革命元老地位与对早期红军的建立巨大功劳,贺龙排到陈毅前面确实是公允的。 毕竟虽然解放战争贺龙算是三人中战功最少的,但出力也不小,并且解放战争也并非唯一的评定标准。 ![]() 再说到刘伯承,这里其实就没有太多争议了。 刘伯承的排名无甚争议 十大元帅的评定,是经过多方考量的,并且也绝不仅仅通过资历去论资排辈,战功、政治工作、思想觉悟都得考虑进去。 前三名是没啥争议的,但其实到第四名刘伯承这里,也没什么争议,按照前、中、后期三个时间段去评定功劳,刘伯承也只是在前期要稍逊于贺龙,但抗日战争刘伯承发挥非常出色,解放战争呢,功劳和陈毅比也是不相上下,这也就决定了他要排到贺、陈二人之前。 ![]() 而陈毅虽然算是后辈,但中后期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可以排到刘、贺二人之后。 总结 虽然解放战争期间贺老总亮相比较少,但战功仍然是有的,并且还不小,只不过没有刘伯承与陈毅二人那么亮相罢了,而红军建立初期,贺龙的功劳实在太大,无法抹煞,这也使得即便后期他的战功看上去并不亮眼,却也可以和战功卓著的刘伯承比肩。 参考文献:[1]刘志鹏,张超.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第二次战略跃进”再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2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