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儒风君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 《围炉夜话》中讲:“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量变带来质变,读书作为天下第一等好事,更是如此。 无论何时,一定要大量读书,手不释卷,活到老,学到老。 书读多了,终有一日你会发现,自己早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气质变佳 曾国藩讲:“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所谓气质,不是皮相,而是骨相,是一个人独特的魅力。 气质本由天生,后天极难改变,非金钱能装点,非妆容能修饰。 唯有读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言行举止,使人气质出众。 民国才女林徽因,就容貌而言,不过清新靓丽。 但作家文杰若评价她:“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 金岳霖更是用“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来形容她…… 林徽因这份非凡的气质,其实都离不开书籍的熏陶浸染。 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游历欧洲,涉猎文学、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 大量的阅读,塑造了她的气质风华,一举一动都让环绕在旁的友人为之倾倒。 苏轼写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哪怕粗衣素面,学识渊博的人亦能鹤立鸡群,使人眼前一亮。 因为你读过的书,会悄然影响你的谈吐举止,气质也自然而然随之升华。 内耗变少 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 书籍,是最忠实的良师益友,最美妙的心灵慰藉。 行走于世间,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烂人破事,使你满腔愤懑抑郁。 但只要翻开书,静心阅读,便能驱散迷茫,拂去焦躁,治愈精神的内耗。 林清玄三十岁时,便名利双收,拿奖拿到手软。 但这并没让他感到快乐,反而愈发深陷迷茫,整日郁结于心。 直到有天,他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对他重重一击: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否则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 于是他辞掉工作,埋首书屋,不仅将读书的感悟写成书,大获好评,还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小窗幽记》中讲:“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读书,是平凡人生的救赎,随时随地给你提供温暖和能量。 终有一日,书中的某句话、某个故事,会使你开悟觉醒,找到前行的力量。 格局变大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读书的人,很可能误以为眼前的世界就是全世界。 唯有好读书者,才能对抗庸俗,摆脱愚昧,将格局越读越大。 1988年,陈道明因出演《末代皇帝》中的溥仪一炮而红。 在外界的追捧下,他变得不知所以然,认为世界都围着自己转。 后来,因要拍《围城》,他有幸到钱钟书先生家中拜访请教。 钱老家的朴素简约,使他极为震撼: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只有一屋子的书。 在钱老面前,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与浅薄。 结束拍摄后,陈道明基本处于半隐退状态,他开始大量阅读,蕴养风骨,放大格局。 如今,在演艺圈名利场中,他是一股清流,君子如故,却凭演技与品性站在金字塔塔尖。 格局,其实就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能让人从逼仄走向辽阔。 命运变好 《人民日报》中写:“读书改变命运,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事。” 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更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 丰厚的学识,修养的品行,都将会你化作跃升阶级的阶梯。 唐朝一代名臣韦应物,出身于关中望族京兆韦氏。 年仅十五岁,就凭借门荫入仕,成为唐玄宗的贴身侍卫。 但他胸无点墨,放荡不羁,横行乡里,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浪荡子。 没过几年,安史之乱爆发,韦应物家道中落,丢官弃职,生活也捉襟见肘。 于是,韦应物开始思考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从此发奋读书,勤学不辍。 年近三十,重新步入仕途,振兴门庭,不仅官居刺史之位,还是成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以王孟韦柳并称。 读书越多,就越能够勘破命运的不确定性,变得向上向好。 不管你年龄多大,起点多低,只要有读书的决心,一切都为时未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