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石森原创〕国家公祭日兴思

 白沙三木 2025-04-23 发布于广东

国家公祭日兴思  刘石森

多少冤魂未展颜,滔天血债几时还。

推恩助鬼翻添恨,何日王师震触蛮。

2017.12.14.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血泪凝铸的警世钟 — 刘石森《国家公祭日兴思》赏析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警报声中,刘石森以四句绝句铸就一座青铜警钟。诗人以血泪为墨,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上刻下民族记忆的刻度,让这首短诗迸发出震撼灵魂的力量。

       首句"多少冤魂未展颜"如寒夜呜咽,将八十载未散的悲怆凝成具象。"展颜"二字的反用堪称绝笔——三十万亡灵何曾真正安息?他们的笑容永远定格在1937年的寒冬,化作秦淮河畔年年绽放却无人采撷的野菊。诗人以"未展颜"的悬置状态,将民族创伤转化为永恒的诘问,让历史的伤口在诗句中持续渗血。

       次句"滔天血债几时还"如利剑出鞘,劈开时间编织的遗忘之网。数字在历史中往往沦为冰冷符号,而"滔天"的意象却将抽象的血债具象为浸透六朝金粉的血海。诗人用"几时"的叩问,将个体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永恒拷问:当东京街头右翼团体的鼓噪仍甚嚣尘上,当历史教科书仍在篡改真相,这样的诘问便如同刺向遗忘症候群的手术刀。

       第三句"推恩助鬼翻添恨"以惊雷之语直指现实困境。所谓"推恩"的绥靖政策,恰似在未愈的伤口敷上糖衣,不仅不能消弭仇恨,反而滋养着历史虚无主义的霉菌。诗人以"助鬼"的尖锐隐喻,撕开那些以"大局"为名的虚伪面具,暴露出精神软骨症对民族脊梁的侵蚀。这种清醒的现实批判,让诗作跳出了单纯怀旧的窠臼。

       末句"何日王师震触蛮"如黄钟大吕,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激起千重浪。"触蛮"典故的化用堪称妙笔,既暗合南京"虎踞龙盘"的地理特征,又将侵略者矮化为争蜗角的宵小。诗人呼唤的不只是军事力量的强大,更是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当"王师"(正义之师)二字穿越千年时空在此重现,它已升华为文明道义的象征,承载着对历史正义的终极追寻。

       这首泣血之作的价值,正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历史控诉。诗人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在二十八字的方寸间构建起记忆的圣殿。每个字符都如镇魂钉,将民族苦难牢牢楔入文化基因;每处留白都是回响室,让历史的警钟在时空长廊中永续震荡。当公祭日的白菊年年绽放,这首诗便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碑文,提醒着后人:有些眼泪必须凝结为水晶,方能照见未来的道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