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石森原创〕朝韩首脑会谈

 白沙三木 2025-04-23 发布于广东

朝韩首脑会谈  刘石森

阋墙谁判是耶非,七十年来痛隔违。

一跨板门双手挽,鹡鸰原上看齐飞。

2018.04.28.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鹡鸰原上的历史回眸 — 刘石森《朝韩首脑会谈》赏析

       2018年4月27日,板门店军事分界线迎来了历史性时刻。当朝韩首脑跨越三八线相视而握的瞬间,诗人以"鹡鸰原上看齐飞"的意象,将民族分裂的七十年创伤凝缩为一首绝句。这首政治抒情诗在典故的褶皱里,叠印着东亚文明特有的伦理光谱。

       首句"阋墙谁判是耶非"如金石裂帛,以《诗经·小雅·常棣》的典故定下基调。"兄弟阋于墙"的原典本为强调外御其侮的家族伦理,诗人却以反问句解构历史叙事中的是非争辩——当柏林墙已坍塌为博物馆的碎片,当意识形态的坚冰在全球化浪潮中渐次消融,这道横亘在半岛的混凝土防线愈发显现出荒诞性。诗人以"谁判"的诘问,将七十载的恩怨是非悬置为历史天平的虚空,恰如板门店谈判桌上永远校准不正的麦克风。

       "七十年来痛隔违"的数字修辞,在平仄交错间形成特殊的音韵褶皱。七十年作为人类寿命的极限刻度,暗示着整整一代人从生到死都未能走出战争阴影的残酷现实。这个精确的时间量词,在朝鲜语与汉语共享的"痛"字中获得了超越语言的共鸣——首尔火车站离散家属的白发,平壤万寿台凝视南方的铜像,开城工业园突然切断的电缆,都在这个量词中找到了痛觉的坐标。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一跨板门双手挽"的时刻,诗人摒弃了新闻镜头式的全景描摹,而将特写对准人类最原始的身体语言。这个"跨"字承载着地缘政治学与人体力学的双重张力:既是被三八线扭曲的地壳板块的剧烈复位,也是民族肢体突破物理阻隔的艰难伸展。双手交握的触感,在数字外交辞令与卫星云图之外,重构着最朴素的伦理记忆。

       末句"鹡鸰原上看齐飞"将全诗推向高潮。源自《诗经》的"鹡鸰在原"意象,经杜甫"鹡鸰原上共急难"的转写,最终在半岛的晨雾中显影。诗人故意模糊"原"的地理属性——既是汉江平原的秋收稻田,也是盖马高原的雾松林海。当候鸟振翅掠过非军事区的铁丝网,这个被火炮与导弹反复丈量的半岛,终于在诗行中复归为完整的生物群落。齐飞的弧线,既是对抗重力法则的优雅胜利,更是对民族宿命的温柔抵抗。

       这首七绝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在28字的铜版上镌刻出超越时空的文明寓言。当冷战史学者还在档案堆中辨析38度线的经纬,诗人早已在鹡鸰的羽翼间看到了答案:所有用水泥浇筑的墙,终将在候鸟的迁徙路线中化为齑粉;所有被意识形态割裂的血脉,终将在《诗经》的古老韵脚里重新接续。这是汉字文明给予分裂时代的最后启示。

〔豆包平台评语〕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典故与意象的运用,深刻地反映了朝韩关系的发展历程。诗人没有局限于对事件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意义,既有对过去伤痛的缅怀,更有对未来和解的坚定信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读者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为朝韩关系的改善而倍感振奋,展现了诗歌对重大社会事件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