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 元帝国疆域大,民族多,经过渗透交流,给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注入了新的血液,这在都城宫苑和喇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建筑上反映得甚为明显。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由刘秉忠和黑迭儿(阿拉伯人)进行规划,并由科学家郭守敬设计给水及水运系统,使大都成为规划完整、合理的大城市。 宫殿是大都主要建筑,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南端,西边是太液池及西苑(即今日三海) 。建筑用材很奢丽,多为紫檀、楠木,室内还保留着某些游牧民族的特点,如墙上挂毡毯毛皮、丝质帷幕等,建筑造型也有创新,宫内出现了盝顶殿、棕毛殿、畏吾尔殿等异国情调的建筑。 ![]() “孔明灯”武昌胜像宝塔,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 流行西藏的喇嘛教是元代的国教,于是喇嘛寺和白塔兴建不少,如北京妙应寺塔便是当时尼泊尔青年匠师阿尼哥设计的杰作。因与西亚联系密切,元伊斯兰教亦大发展,除部分清真寺采用中亚形式外,已出现以汉族建筑布局和结构体系为基础的寺庙。其他如道教建筑,祭祀建筑兴建亦颇多,在这些建筑内多绘有壁画,如山西永济永乐宫(已迁至芮城) 、广胜水神庙等壁画,很形象地反映了元代的生活场景。 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许多外来因素,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 现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明、清两朝统治中国达五百多年,其间除了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元代营建的大都宫殿,在明代初年一度被废弃,但北京城市的格局大致依据大都的南垣予以保留。明初先后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 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建筑到明、清,已成为古代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 明代都城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清代完整地沿袭了这座都城,其规划鲜明体现了继承传统礼制,以宫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自南而北长 7.5km的中轴线为全城骨干,所有宫殿和其他重要建筑均沿此线而排列,其余则是小而狭的胡同,宏大壮观的宫殿与低矮灰色的民居适成对比。由于气候,地形、历史等原因,陪都南京和南方中小城市布局上较为自由灵活。 明初为防御蒙古,修筑长城、建造关隘。为防倭寇,沿海亦造各种城堡海关,城墙多为砖、石包土砌,非常坚固。 明代宫苑、陵寝规模宏大,而清代的离宫园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又超过明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不仅在都城兴建大型坛庙等祭祀建筑,而且地方也建造大批祠庙、牌坊、碑亭。这些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装修,均要比普通民居高级,是建筑中之精华。 明清宗教建筑规模大、范围广、形式新,比前朝有较大发展。明代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山西洪洞县广胜上寺飞塔、清代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甘肃夏河拉卜楞寺、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云南潞西傣式佛塔群等均是宗教建筑中之精品。 明代是一个市民社会趋于成熟的年代,城乡公共建筑发展快,出现许多书院、会馆、宗祠、戏院、旅店、饭馆。明代嘉靖年以后,随着民间祠堂建筑开禁,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大规模的远程贸易与人口流动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建筑技术的传播在民间建筑中表现得极为充分。民居建筑质量也不断提高,三、四层楼已常见,并普遍采用木、石、砖雕来装饰。与日趋定型的官式建筑相反,民间建筑极为多样变化,并呈现明显的地方特色。 明代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提高。铜、铁制品,琉璃砖瓦,家具制作达空前水平,烘托了建筑美。但过分追求细致,也导致了堆砌、繁琐和缺乏生气的缺点。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明代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瓦。明代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加显著。皇家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末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明代家具闻名于世。 ![]() 镇江江天禅寺 清代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则主要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清代在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11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类型。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实例,与前代相比变化较大:明清建筑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元、明、清三朝均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明嘉靖(1522~1566)到清乾隆 (1736~1795)近三百年是园林建设的高潮,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御花园、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园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园林。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结果。 明清时期的园林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汇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流派与风格,在艺术上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宝贵遗产。在这些园林的建筑中,还吸取了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甚至西方的古典建筑风格。其中又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其中私家园林多在苏南、浙江一带,大的几十亩,小的一亩、半亩,多与住宅结合,极其精巧。手法上引泉叠石,植花树木,造成咫尺山川的气势。 在造园过程中融合了好的构思、设计,以及好工匠、工艺。在意境追求上崇尚自然,尚雅避俗,诗画点景。而皇家园林则在资源占有上与私家园林处于不同层次,可利用皇家建筑的辉煌与规模,以真山真水为基础,设计规划,水阔山高,建筑宏大,富丽而完整。在具体建筑与小的景点分区上,则仿造江南私家园林的意趣与风格,形成别致的空间。 以掌管宫廷建筑设计与营造的样房、掌管建筑概预算的算房等机构为代表,清代的古典建筑设计与施工进入了成熟与辉煌的时期。样式雷家、算房高家、兴隆马家等家族成为长期负责皇家建筑设计、预算、施工等门类的著名建筑世家,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相关门类也基本齐全而且成熟。但这一曾经辉煌的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遭遇了重大冲击。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丁援 万谦 赵逵 李杰 邓蕴奇 撰写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