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读完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白话文

 牛答 2025-04-23 发布于福建

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是一致的。《礼》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用来促进和谐,《书》用来记载历史经验,《诗》用来表达情感,《易》用来揭示变化规律,《春秋》用来明确道义。”太史公说:天道广阔无边,难道不伟大吗!看似平常的言语,如果切中要害,也能解决大问题。

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是入赘到齐国的女婿。他身高不到七尺,但说话幽默又善辩,多次出使各诸侯国,从来没给国家丢过脸。当时齐威王喜欢猜谜语,整天喝酒作乐,通宵达旦也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大臣处理。结果官员们胡作非为,其他诸侯国趁机侵略,齐国眼看就要灭亡了,身边的大臣却没人敢劝谏。

淳于髡用谜语劝齐威王:“咱们国家有只大鸟,停在王宫三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齐威王立刻醒悟:“这鸟要么不飞,一飞就冲上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天下!”于是他立刻召集全国七十二个县的官员,该重赏的重赏,该杀头的杀头,整顿军队主动出击。吓得其他诸侯国赶紧把侵占的土地都还了回来,齐国威风了整整三十六年。这事在《田完世家》里有详细记载。

齐威王八年,楚国大举发兵攻打齐国。齐王派淳于髡去赵国搬救兵,让他带着黄金一百斤、十辆四匹马拉的车作为礼物。淳于髡听完仰头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崩断了。齐王问:"先生是嫌礼物太少吗?"淳于髡连忙摆手:"怎么敢!"齐王追问:"那你笑总有个说法吧?"

淳于髡解释道:"我刚从东边回来,看见路边有人用一只猪蹄、一碗酒祭田神,嘴里还念叨:'高地的收成能装满竹笼,低洼地的粮食能装满车辆,五谷丰登堆满仓!'我笑他供品寒酸却贪心要得多,这不就像咱们现在的情况吗?"

齐威王听出话里的意思,立刻把礼物加到黄金一千镒、白璧十对、一百辆四匹马拉的车。淳于髡带着厚礼到赵国,赵王当即调拨十万精兵、千辆战车支援。楚国探子连夜回报消息,楚军吓得连夜撤退。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摆下酒席,召见淳于髡并赏他喝酒。威王问:“先生到底能喝多少才会醉?”淳于髡回答:“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不解:“喝一斗就醉的人,怎么能喝一石?这道理能说说吗?”

淳于髡解释道:“比如在大王面前喝酒,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在身后盯着,我战战兢兢趴着喝,顶多一斗就醉了。要是家里来了贵客,我卷起袖子弯腰倒酒,偶尔能喝到剩酒,还要举杯敬酒来回起身,最多两斗也醉了。要是老朋友久别重逢,高兴地聊往事说心里话,能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聚会,男女混坐,行酒慢悠悠,玩六博投壶游戏,大家凑成一堆,拉手不罚酒,直勾勾看人也不禁止,前面有人掉耳环,后面有人落发簪——这种场面我最开心,喝八斗才两三分醉。等到天快黑了,酒快喝光,大家挤坐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乱踩,杯盘东倒西歪,堂上蜡烛灭了,主人送走其他客人却留我,这时女子薄纱衣襟松开,隐约闻到香气——这时候我最尽兴,能喝一石!所以说酒喝过头会乱性,乐到极点会生悲,万事都是这道理。事情不能做绝,做绝了就会衰败。”

淳于髡用这番话劝谏威王。齐威王说:“讲得好!”从此取消了通宵喝酒的惯例,任命淳于髡接待诸侯宾客。每逢王族设宴,淳于髡总在旁作陪。

一百多年后,楚国出了个优孟。

优孟原本是楚国的宫廷乐师。他身高八尺,口才出众,经常用说笑的方式劝谏君王。楚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披着锦绣,养在华丽的屋子里,睡在铺竹席的凉床上,喂它枣干吃。这匹马因为太胖得病死了,楚庄王让大臣们给马办丧事,要求用大夫的礼仪规格,给马准备内外两层棺材。大臣们都劝他不能这样做,庄王却下令:"谁敢再为葬马的事劝谏,就处死!"

优孟听说后冲进大殿,对着房梁放声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的心头肉啊!咱们楚国这么强大,什么好东西弄不到?用大夫的礼仪下葬实在太寒酸了,应该用国君的规格才对!"他掰着指头数:"用雕花的玉石当内棺,带花纹的梓木做外棺,再用名贵木材围成椁室。派士兵挖墓穴,让老百姓背土筑坟。让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臣在后面护卫。建座庙用牛羊祭祀,再划个万户大县专门供奉。这样全天下都知道大王把人看得很贱,把马看得很尊贵了。"

庄王这才醒悟:"我的错误竟然这么严重吗?现在怎么办?"优孟立刻接话:"用处理牲口的方法最合适。拿土灶当外棺,铜锅当内棺,配上生姜大枣,撒点木兰香料,拌着米饭煮熟,最后用火光当寿衣——葬在人们肚子里。"于是楚庄王立刻派人把死马交给御厨处理,不让这件事再被天下人议论。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对他很好。孙叔敖临终前嘱咐儿子:"我死后你必定会穷得吃不上饭。要是遇到困难,就去找优孟,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

几年后,孙叔敖的儿子果然穷到背着柴火去卖。路上遇见优孟,他照父亲的话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让我贫困时来找您。"优孟嘱咐:"你先别去远处。"随后立刻穿上孙叔敖生前的衣服帽子,模仿他说话的手势和神态。经过一年多的练习,连楚庄王和身边近臣都分不清真假。

有天楚庄王设宴,优孟扮成孙叔敖上前敬酒。楚庄王吓得以为孙叔敖复活了,非要让他当宰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三天后再来当宰相。"三天后优孟回来,楚庄王问:"你夫人怎么说?"优孟答:"她说千万别当楚国的宰相!像孙叔敖那样忠心廉洁治理楚国,帮大王成就霸业,结果死后儿子穷得连插针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砍柴糊口。要活成孙叔敖这样,还不如自杀呢!"

接着优孟当场唱道:"在山里种地太苦,吃不饱饭;出来当官要当贪官,能攒钱但丢脸,死后还会连累全家被灭门;当清官倒是守法,可到死都不敢做坏事,最后家人照样挨饿。楚相孙叔敖廉洁一辈子,现在妻儿还在砍柴讨饭,这官当得有什么意思!"

楚庄王听完立刻向优孟道歉,马上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四百户的地方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这份封赏传了十代人没断绝。这就是懂得把握时机进谏的典范。

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特别矮小。他擅长说笑话,但每句话都暗含正理。秦始皇有次设宴时下大雨,站在台阶下举盾站岗的侍卫们都被淋得浑身湿透。优旃见了心疼,问他们:"想休息吗?"侍卫们都说:"太想了!"优旃教他们:"等会我喊你们时,要立刻答应''"

过了一阵子,殿上群臣向秦始皇敬酒高呼"万岁"。优旃突然扒着栏杆大喊:"台阶下的侍卫们!"侍卫们齐声回应:"是!"优旃接着说:"你们长得高有什么用?只能在雨里站着。我虽然矮,倒能在屋里歇着。"秦始皇听了这话,便让侍卫们分成两班轮换站岗。

后来秦始皇打算扩建皇家猎场,东到函谷关,西到雍县和陈仓。优旃拍手说:"这主意真好!多养些麋鹿在里面,等敌人从东边打过来,让鹿群用角顶他们就行了!"秦始皇听出话里的讽刺,立刻停止了这个计划。

秦二世即位后突发奇想要给城墙刷漆。优旃连连称赞:"皇上不说我也要提这事!刷漆虽然劳民伤财,但刷完多漂亮啊——城墙滑溜溜的,敌人根本爬不上来!不过刷漆容易,难的是要搭个能把整座城墙罩进去的阴干棚子。"秦二世被逗笑了,最终放弃了这个荒唐的打算。没过多久秦二世被杀,优旃归顺汉朝,几年后去世。

太史公评论道:淳于髡仰头大笑,使得齐威王威震天下;优孟摇头唱歌,让背柴的穷孩子获得封地;优旃靠着栏杆大喊,台阶下的侍卫得以轮班休息。这些人难道不厉害吗!

褚少孙补充说:我有幸通过经学考试当上郎官,平时喜欢读民间的奇闻异事。现在冒昧不自量力,也模仿前人写了六段滑稽故事,编在下面供后人阅读。这些故事可以让人开阔眼界,给喜欢奇闻的读者带来新奇感受,算是给太史公那三章故事做个补充。

汉武帝时期有个受宠的倡优叫郭舍人,说话内容虽然不符合大道理,但总能让皇帝开心。武帝小时候由东武侯的母亲哺乳,成年后称她为"大乳母",乳母每两个月进宫朝见一次。每次乳母递上奏本,武帝就派宠臣马游卿赏她五十匹绸缎,还安排酒饭招待。乳母曾上书说:"某处有块官田,想借来耕种。"武帝直接问:"乳母想要这块地吗?"当场就赐给了她。凡是乳母提出的要求,武帝没有不答应的。皇帝还特批乳母的马车可以在皇家专用道上行驶。当时朝廷大臣都对乳母毕恭毕敬。

后来乳母的子孙和奴仆在长安横行霸道,当街拦截他人车马,抢夺财物衣服。事情传到宫里,武帝不忍心依法处置。官员们请求将乳母全家流放到边疆,武帝批准了。乳母临行前请求面圣辞别。她先找到郭舍人哭诉,郭舍人教她:"等会面圣辞别时,你要快步退出,边走边回头张望。"

乳母按计行事,行礼告退时故意走几步就回头看。郭舍人突然在旁高声斥骂:"呸!老太婆!还不快走!陛下早就断奶了,难道还要靠你喂奶活命吗?回头看什么看!"这番话让武帝听得心酸,立即下诏撤销流放令,反而处罚了那些提议流放的官员。

汉武帝时期,齐国有个叫东方朔的读书人,喜欢研究古籍经典,博览诸子百家的著作。他刚到长安时,跑到公车署递奏章,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公车署派两个人抬他的奏章,差点没搬动。汉武帝在殿上读这些奏章,每读完一段就用刀刻个记号,整整读了两个月才看完。后来封他做了郎官,经常在皇帝身边当差。每次召他聊天,皇帝总能被逗乐。

有次皇帝当众赏他吃饭,他吃完后把没吃完的肉都揣进怀里带走,弄得满身油污。皇帝赏的绸缎布匹,他直接扛在肩上就走。拿这些赏钱在长安城里专挑漂亮姑娘娶老婆,通常一年就换新人,钱全花在女人身上。其他郎官都叫他"疯子",皇帝听说后却说:"要是东方朔不干这些荒唐事,你们谁比得上他?"

东方朔后来安排儿子当郎官,自己又升任侍谒者,经常带着符节出使。有次在宫里碰见同僚,对方说:"大家都觉得您是个疯子。"东方朔回答:"像我这样的人,就是古人说的在朝廷里隐居的人。古代那些隐士只能躲进深山,我们聪明人藏在皇宫里就行。"有次喝醉了,他趴在地上唱道:"混迹在俗世中,隐居在金马门。宫殿里照样能保全性命,何必去深山草屋?"金马门是宦署的宫门,因为门口有铜马雕像得名。

当时,一群博士先生们在朝廷聚集,和东方朔辩论。他们一起质问他:"苏秦、张仪随便遇到一个大国君主,就能当上卿相,恩泽延续到子孙。如今你学习先王治国之术,仰慕圣人德行,熟读《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著作,多得数不过来。把这些学问写成书,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及,可以说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了。可你为圣明天子尽心尽力几十年,官位才做到侍郎,爵位不过执戟卫士。难道你品行有缺陷吗?这到底是为什么?"

东方朔回答:"这本来就不是你们能完全明白的。那时候和现在是不同时代,怎么能相提并论?张仪、苏秦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败,诸侯不朝贡,靠武力争夺权力,互相征伐兼并成十二个国家,局势未定。那时得到人才就强盛,失去人才就灭亡,所以他们的主张被采纳,身居高位,福泽延及子孙。现在完全不同了——圣明天子在上,德政遍布天下,诸侯臣服,威震四方,把四海之外都纳入版图,国家安稳如倒扣的盂盆,天下统一,如同一家。要做任何事情,就像在手掌中运转般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贤能者和普通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他接着说:"如今天下广阔,读书人众多,那些费尽心思到处游说的人多如牛毛。很多人全力追求道义,却连温饱都困难,甚至找不到出路。要是让张仪、苏秦活到现在,恐怕连掌管文书的小官都当不上,更别指望当侍郎了!古书说:'天下太平无事时,圣人也无法施展才华;上下和睦时,贤人也难立大功。'所以说时代不同情况就不同。即便如此,怎么能不注重修身呢?《诗经》讲:'宫中敲钟,声音传到宫外;沼泽鹤鸣,声响直达天际。'只要修养自身,还怕没有荣耀?姜太公坚持行义七十二年,遇到周文王才得以施展抱负,受封齐国,子孙延续七百年。这正是读书人要日夜勤奋学习、践行道义、不敢懈怠的原因。当今有才德的隐士,虽然不被重用,却能像许由、接舆那样清高自守,像范蠡那样善用谋略,像伍子胥那样忠心耿耿。在太平盛世坚守道义,少有同伴追随,这本来就是常态。你们对我还有什么疑问呢?"

这番话说完,那些博士先生们全都沉默不语,无法回应。

建章宫后阁的双层栏杆里跑出一只动物,形状像麋鹿。有人报告给汉武帝,武帝亲自过去查看。他问身边熟悉事物又精通经典的群臣,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于是召来东方朔辨认。东方朔说:“我知道,但请先赏赐我美酒好饭让我吃饱,我才说。”武帝答应了。吃完后,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塘和芦苇地几顷,请陛下赐给我,我再说。”武帝也答应了。这时东方朔才开口:“这叫驺牙。远方会有人来归顺大汉,驺牙就是提前出现的征兆。它的牙齿前后一样整齐,没有臼齿,所以叫驺牙。” 过了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带着十万人归降汉朝,武帝因此又赏了东方朔很多钱财。

到东方朔年老临终时,他劝谏武帝说:“《诗经》里讲'嗡嗡乱飞的苍蝇,停在篱笆上。仁德的君子,别听信谗言。谗言没完没了,搅得天下不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奸诈小人,别信挑拨离间的话。” 武帝诧异道:“今天东方朔怎么突然说正经话了?”没过多久,东方朔就病死了。古书说“鸟快死的时候叫声悲哀,人快的时候说话都是很善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是卫皇后的哥哥,封为长平侯。他带兵攻打匈奴,打到余吾水边才撤回,斩敌首级俘虏敌兵,立了战功回来,武帝下诏赏赐他一千斤黄金。卫将军刚出宫门,齐国人东郭先生正以方士身份在公车署等候诏令,突然拦在卫青的车队前,跪拜求见说:"我有事想禀告。"卫将军停下车,东郭先生凑近车旁说:"王夫人刚得到皇上宠爱,但她娘家穷。现在将军得了千斤黄金,要是真能分一半给王夫人的娘家,皇上知道后必定高兴。这可是出奇制胜的妙计啊。"卫将军感谢道:"多亏先生指点这个妙计,我一定照办。"于是卫青拿出五百斤黄金给王夫人家祝寿。王夫人把这事告诉武帝。武帝说:"大将军可想不到这种人情往来。"问卫青从哪里学的这招,卫青答:"是公车署候命的东郭先生教的。"武帝立刻召见东郭先生,任命他为郡都尉。东郭先生长期在公车署候命,又穷又饿,衣服破旧,鞋子破烂不全。有次雪天出门,鞋子只有上半截没有底,脚直接踩在地上。路人嘲笑他,东郭先生反问道:"谁能穿着鞋在雪地走,让人看上去像是穿着鞋,而脚印却像光脚呢?"后来他当上二千石高官,系着青绶带出宫门,去向当初收留他的房东道谢。当年同在公车署候命的人,现在都排队在城门外给他送行。从此他名扬天下,这就是所谓"穿着粗布衣却怀揣珍宝"的人。穷困时没人理睬,富贵后大家都来巴结。俗话说:"相马会因马瘦看走眼,选人会因他穷而错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王夫人病得很重,皇上亲自来探望说:"你儿子该封王了,想封到哪里?"王夫人回答:"希望封在洛阳。"皇上摇头:"洛阳不行,那里有武器库、粮仓,是天下咽喉要道。自高祖皇帝以来,历代先皇都没在洛阳封过王。不过关东诸侯国里齐国最大,可以封为齐王。"王夫人激动得用手拍着额头连说"太好了"。王夫人去世后,谥号定为"齐王太后薨"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给楚王送天鹅。刚出城门,天鹅就飞走了。淳于髡提着空笼子,编了个故事去见楚王:"齐王派我来献天鹅,过河时我心疼天鹅口渴,放它出来喝水,结果它飞走了。我本想自杀谢罪,又怕别人说我们齐王因为禽鸟让臣子自杀。天鹅这种羽毛动物相似的很多,我本想买只替代,但这等于欺骗大王。想逃到其他国家,又痛心断绝两国交情。所以特来请罪。"楚王赞叹:"齐国竟有这样诚信的臣子!"赏赐他的财物比有天鹅时还多一倍。

汉武帝时期,北海太守被征召到皇帝所在的地方。有个叫王先生的文书官主动请求跟随太守一起去,说:“我对您有帮助。”太守答应了他。其他官员们劝告说:“王先生爱喝酒,说话不靠谱,恐怕不能带他去。”太守回答:“他既然想跟着去,不好拒绝。”于是带他同行。

到了皇宫外等候召见期间,王先生整天揣着钱买酒,和卫兵头目一起喝得烂醉,完全不管太守的事务。当太守进宫跪拜时,王先生突然对守门官说:“麻烦叫我家太守到门口来说句话。”守门官把太守叫出来后,王先生隔着门问:“要是皇上问你怎么治理北海郡让盗贼绝迹,你打算怎么回答?”太守说:“我会说选拔贤才、按能力任用、奖赏优秀者、惩罚不称职的人。”王先生立刻提醒:“这么说是在自夸功劳。你应该回答:这不是我的功劳,全靠陛下的英明神武感化了百姓。”

等到汉武帝召见时,皇帝果然问起治理北海郡的秘诀。太守照着王先生的建议回答,汉武帝大笑道:“你从哪里学来这种贤明的说法?”太守坦白是文书官王先生教的。皇帝当即召见王先生,任命他担任水衡丞(管理水利和财政的副职),而北海太守则升任水衡都尉(掌管皇室财政和上林苑的主官)。这段故事印证了古话:美好的言论可以传播,高尚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人。君子用良言相赠,小人只会送财物。

魏文侯在位时,西门豹被派到邺县当县令。西门豹到了邺县,召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问他们老百姓最痛苦的事是什么。老人们说:"最苦的是给河伯娶媳妇,弄得这里越来越穷。"西门豹问原因,老人们回答:"邺县的乡官和县衙官吏每年都向百姓收税,能收几百万钱,他们只用二三十万给河伯娶亲,剩下的钱就和巫婆一起分了拿回家。每到这时候,巫婆就到处转悠找穷人家的漂亮姑娘,说'这姑娘适合当河伯的新娘',立刻下聘礼把人带走。他们给姑娘洗澡洗头,做新的绸缎衣裳,让她单独住着吃素念经;还在河边盖好斋戒的房子,挂上红黄色绸帐,让姑娘住在里面。准备了十几天的牛肉酒饭。等到要出嫁时,把床铺装饰得像真的婚礼一样,让姑娘坐在床上,把床推进河里。开始还能漂着,漂几十里就沉下去了。谁家有漂亮闺女的人家,怕巫婆来抢人,都带着女儿逃到外地去了。所以城里越来越空,越来越穷,这习俗已经传了不知多少年。老百姓都说'要是不给河伯娶媳妇,洪水就会冲过来淹死人'"西门豹说:"下次河伯娶亲的时候,请乡官、巫婆和父老们都到河边送新娘,记得通知我,我也去送送。"大家都答应了。

到了河伯娶亲的日子,西门豹准时来到河边。县里的乡官、衙门官吏、地方豪绅和父老们全都到场,围观的老百姓有两三千人。主持仪式的老巫婆已经七十多岁,身后跟着十来个穿绸衣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子带过来看看。"人们扶着姑娘从帐子里出来。西门豹打量后转头对众人说:"这姑娘不够漂亮,麻烦老巫婆下河告诉河伯,我们改天换个更漂亮的。"差役们立刻把老巫婆扔进河里。

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老太婆怎么还不回来?派个徒弟去催催。"又扔了个女徒弟下河。过了片刻又说:"这个徒弟也不中用,再派一个。"连续扔了三个徒弟后,西门豹对乡官说:"女人说不清事情,麻烦您下去说明白。"差役把乡官也扔进了河里。

西门豹把笔插在发髻上,弯腰对着河面等待。围观的官吏百姓都吓得发抖。西门豹转头说:"巫婆和乡官都不回来,不如再派县吏和豪绅去催?"这些人吓得拼命磕头,额头磕出血,脸色惨白。

西门豹说:"那就再等等。"过了一阵子说:"县吏们起来吧,看来河伯要留客很久,大家都散了。"从此之后,邺县再没人敢提给河伯娶媳妇的事。

西门豹随即征调百姓开凿十二条水渠,将漳河水引来灌溉农田,所有田地都得到了浇灌。当时,百姓挖渠稍微觉得有些辛苦麻烦,产生了抵触情绪。西门豹说:"百姓可以共享成果,却难以共谋开端。如今父老子弟虽然埋怨我让他们受苦,但百年之后他们的子孙必定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享受着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百姓因此丰衣足食。这些水渠横穿皇帝专用的驰道,到汉朝建立时,地方官员认为十二座水渠桥截断驰道,彼此距离太近,想要合并渠水——计划在接近驰道处将三条水渠合并架一座桥。邺县的父老百姓坚决反对,认为这是西门豹大人规划的工程,贤明长官制定的制度不能随便更改。地方官最终只好听从民意,放弃了这个计划。所以西门豹担任邺县令的事迹名扬天下,他的恩泽流传后世,永不断绝,这难道不能证明他是位贤能的官员吗?

古书记载:"子产治理郑国,百姓没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三位官员的才能谁最高明?善于分析治国之道的人应当能够辨别。

机智善辩如淳于髡,处世圆滑似鸱夷子皮。他们像油脂般滑润,似熟牛皮般柔韧。临机应变,言辞得当。淳于髡凭智慧化解危机,赵国因此免于战争。楚国优孟劝阻封相,反而获得祭祀封地。了不起的东方朔,用三篇奏章青史留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