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见不平一声吼!不是谁吼都管用

 新用户1689EEdh 2025-04-23 发布于广东

德贞(1837-1901)

1

  偶然看到一段小视频,说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

  

  这是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男主是余杭县举人杨乃武,他先是被谣传与小白菜不干不净,接着又被诬陷买毒谋杀小白菜的亲夫,奸夫淫妇双双打入死牢,只待秋后问斩。杨乃武的妻子和姐姐不服,上访上访三年多,从府到省,直到北京,惊动慈禧老太太,终于翻了案,一百多个相关官员被问责。案子说穿来很简单,杨乃武像我一样,爱说怪话爱激动,余杭县令刘锡彤早就看他不顺眼,存心要冤死他。各级领导都很清楚,杨乃武是被冤枉的,所谓铁证,是棍棒打出来的,是弄假成真糊弄出来的,却因为各自的小算盘,上下敷衍,直到刑部开棺验尸,真相大白,仍然没有人敢下结论。

  

  小视频主播说,想为“杨白案”伸冤的人很多,有朝廷重臣,也有社会贤达,只因为方方面面关系复杂,没有人敢秉公断案。直到一个英国传教士路见不平一声吼,在报纸上撰文抨击,又给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写信,促使威玛妥给总理衙门发公函,提醒清廷维护法律尊严注意国际形象,慈禧老太太不想给外人留下话柄,才拍板翻案,处理了上百个官员。

  

  19世纪末,传教士最为官员士绅诟病的是,常常为教民出面打官司,影响司法公正。杨乃武与小白菜,都不是基督徒,传教士的执著干预,或许可以说明,他们介意的,并非某个教民是否蒙冤,而是晚清司法体系的彻底腐败。看完小视频,我生出好奇之心,想知道介入“杨白案”的传教士是谁。

  

  先百度关键词,传教士干预杨乃武小白菜案件,没找到相关信息。

  

  再问DeepSeek,哪位传教士以什么方式干预过杨乃武小白菜案?

  

  不过几秒钟,得到了回复,是英国医学传教士德贞(John Dudgeon),并列举了具体证据,摘录如下:

  

  1.《万国公报》1875年4月载德贞《论中国讼狱》(上海图书馆藏),其中提到:近闻浙省有举人被诬以砒霜杀人之罪,而检验之法未确,刑逼之惨已极……此泰西所无之弊政。(内容与杨乃武案高度吻合,但未直接点名)。

  

  2. 1875年4月2日《申报》转载某西人(疑为德贞)投书,批评浙江官员“以刑求供,违背天理”,但未注明原文出处。

  

  3. 德贞致《北华捷报》信函原文

  

  出处:The North-ChinaHera/d(《北华捷报》),1875年4月3日,第299页标题:“The Administration ofJustice in China”(《论中国司法》)

  

  关键段落翻译如右:“在浙江某举人(近日被判谋杀罪)一案中,缺乏物证且依赖刑讯逼供所得口供,完全违背法医学原则。所谓'砒霜中毒’并无任何典型特征——指甲未发黑,胃部无腐蚀痕迹。然而,对法医学无知的官员仍坚持原判……这不是正义,而是司法谋杀。”

  

  还有德贞如何请求威妥玛公使出面干预,以及慈禧太后如何反应等细节。

  

  我知道DeepSeek已经沾染专家不懂装懂的习气,还常常装得煞有介事,不敢轻易相信,何况提及的证据也经不起推敲。就去图书馆借回《德贞传》(复旦大学出版社,高晞著)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国检察出版社,王策来编著),翻阅几天,未找到德贞介入“杨白案”的相关信息。

  

  到我写作此文时,我再次向DeepSeek求证,所提供的德贞信息是否可靠,得到的回答是“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这是DeepSeek遇到难题时的标准动作。

  

  此时,德贞有没有介入“杨白案”,已不是重点,在DeepSeek的指引下,我翻阅了许多德贞的资料,发现德贞是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决定写一写他的故事。

DeepSeek提供的德贞资料

  

  2

  

  德贞,字子固,1837年出生于英国小镇格尔斯顿。德贞幼年不幸,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等亲人,先后病故,他因此发愿,长大后做治病救人的医生。

  

  1856-1862年,德贞在格拉斯哥大学求学,学习医学,同时在爱丁堡大学兼修神学,获格拉斯哥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

  

  1863年,德贞受伦敦会派遣,携新婚妻子玛丽前往中国,主持雒魏林创立于1861年的北京施医院,同时兼任英美两国驻华使馆私人医生。

  

  德贞是医学传道士。这是当时普遍实行的传道策略,在中国开设医院,以免费行医施药开道,广泛接触民众,传扬耶稣的爱之道。作为医生,德贞是成功的,他每天要接待七八十个病人,有贩夫走卒,也有达官贵人,连荣禄、李鸿章、曾纪泽等非常人物都请他看病,直隶总督谭廷襄的儿子玩洋枪误中自己,奄奄一息,是德贞救了他的命。

  

  施医院洋医生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求诊病人越来越多,设在英使馆里的施医院人满为患。德贞就买下哈德门米市大街的火神庙,改造为规模更大的双旗杆医院,搬了过去。

  

  德贞行医成绩斐然,传道的收获却微不足道,很少有人因为德贞医好了他的病而信主。

  

  而且,德贞没能为医院募集经费贡献多大力量。医院的经费主要来自捐助,捐助者大多为成功的洋商,以及使馆工作人员,英、美驻华公使都为医院捐过银子。中国病人中不乏有钱人,但他们病愈之后,不是给医院捐钱,而是给德贞送匾。比如谭廷襄,在德贞救下他儿子的命之后,给德贞送了一块金丝楠木匾,上题“西来和缓”,和、缓是中国古代著名神医,这是对德贞的高度肯定和赞美,但不值钱。老中医现在还喜欢这一套,诊所里挂满病人送给自己的锦旗或匾额,没有人送还自己花钱去定制,德贞不怎么在乎,收到匾就拿去卖钱补贴医院,只是,卖不了几个钱。

  

  其实,德贞也努力了,只不过,中国人喜欢他的医术,却不接受他的上帝。

  

  中国人里,曾纪泽和德贞最谈得来,谈来谈去,德贞谈成了曾纪泽的家庭医生,几乎天天见面,相谈甚欢。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有本事的外交家,曾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回过沙俄霸占的领土。曾纪泽有影响力,他一人信主,胜过千百人。德贞动过他的心思,若能争取曾纪泽悔改归主,必将像利玛窦和徐光启一般,成为传教史上的佳话。然而,德贞和曾纪泽频繁来往三四年,曾纪泽也只是相信,德贞是个好医生是个好人,对上帝依然将信将疑。

  

  更多中国人公然表示对基督教的反感,比如军机大臣奕䜣。德贞去奕䜣府上给他看过病,他笑眯眯客客气气,还送德贞礼物当诊费,没想到他骨子里恨死了传教士。1869年,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离任前向奕䜣辞行,奕䜣说:“将鸦片和传教士一同带回去吧,这样你们英国人才能受到中国人的欢迎。”

  

  德贞没想到,在中国人眼里,传教士如同鸦片一样可恶。更没有想到,在英国政府看来,鸦片比传教士分量更重。也是上面提及的那个阿礼国,对来华传教士很不耐烦,只怕传教士的所作所为,影响大英帝国在中国卖鸦片,他指责传教士并对外交大臣抱怨:“想在内陆设教会的种种意图,势必给我们在中国的商业上和物质上的利益带来损害,所有猜忌和恐怖都会因此激发出来,所有暴行亦将由此而造成。”

  

  传教士左右不受待见,德贞不尴不尬耗了21年,终于熬不住了。1884年12月,德贞辞去了传教士的职务。

  

  3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于1873年底,结案于1877年初。德贞有没有撰文声援,有没有给英国公使写信呼吁,除了DeepSeek提供的线索,我没能找到实打实的证据。可以肯定的是,德贞为中国医学近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等刊物上发表的医学系列文章,让中国大开眼界;他1886年编译出版的18卷《全体通考》,第一次全面深入介绍格氏解剖学,中国医学从此进入新时代。

  

  德贞还是个摄影发烧友,他随手拍下的照片,成了老北京最珍贵的影像资料,他编著的《脱影奇观》,是中国摄影史上不容忽视的奠基之作。

  

  德贞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执著的反鸦片斗士。身为医生,德贞接触过许多被鸦片祸害的人,是鸦片毒害中国的直接见证人,他因此一直呼吁禁烟:他给英国议会写信,要求停止在华鸦片贸易;他在英国奔走演讲,恳请商人们不要再去中国卖鸦片;他发现用吗啡戒除鸦片瘾,比吸食鸦片更加危险,并成功说服李鸿章,放弃进口吗啡供军队戒烟的计划;他写下的禁烟文章,每字每句都洋溢着对中国的关爱……

  

  “我们首先违背了中国人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无情和贪婪,不顾鸦片危害的影响,将这种有害的药物介绍给中国人,是我们自己筑起一道反对基督和我们的偏见之墙。”

  

  “烟能败精神,耗财物,损名声,内为家人所鄙薄,外为亲友所轻视。无怪乎中原财帛一年穷于一年,人民精神衰弱,子嗣艰难一年减于一年,国累民贫,吸烟之故。余实为寒心,直有涕泗滂沱隐痛。更兼鸦片其初来自外国,今则内陆各处皆种植之,年复一年,多于五谷,再若任其播种,将来天下之全,皆为产烟之区,尤可虑也。”

  

  “凡吸烟、贩烟、种烟者俱拟以重罪。官员犯者,黜其职任,士子犯者,禁其考试,再不悛改,则将其人立置重典。兼宜特派大员专司其事,或会同西国人襄办其事。总期令出必行,不至有名而无实。中国之源既清,外国之流亦自竭矣。”

  

  遗憾的是,德贞的努力未见成效,他雄心勃勃全面禁烟的“德贞计划”,没能实施。

  

  1890年5月,全国基督教第三次大会在上海召开。德贞向大会提交50页的报告《鸦片使用的罪恶》,试图鼓动全体传教士参与禁烟运动。但因为德贞此时已脱离传教团,其由人代读的报告,未受重视。

  

  因为德贞曾是著名传教士,中国人也不怎么买他的账。1900年,庚子动乱,德贞躲进英使馆,才幸免于难,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双旗杆医院,救了无数中国人性命的双旗杆医院,被付之一炬。

  

  1901年2月22日,一个很“2”的日子,热爱中国的德贞,在双旗杆医院的废墟上郁郁而逝。

  

  德贞逝世之后,传教士托马斯·科龄受伦敦会之托,重建双旗杆医院。

  

  重建的双旗杆医院,更名为协和医院,至今仍是中国排名第一的医院。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协和医院,却很少有人知道德贞医生。我,自以为见多识广,居然是通过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八卦旧闻,才认识了德贞医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