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全社会都要感谢这种妈妈。如果治疗等费...

 我思故我在hyp 2025-04-23 发布于北京
其实全社会都要感谢这种妈妈。如果治疗等费用可以免费就更好了。
@三联生活周刊: #一个妈妈决定抱紧患躁郁症的女儿#】第一次注意到杨珂(化名),是我看到她妈妈在网上分享的日记。杨妈妈用大段的文字记录了自己陪伴女儿治疗躁郁症的日常,以及过程中的细微心得。很少有家长这样能公开而坦然地面对孩子的精神类疾病,评论区里经常有人来取经,也有很多患者留言说:“很羡慕这样的妈妈,我生病很多年,父母至今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

在采访女儿杨珂前,我并不知道她曾经有北方某市“高考状元”这样一个身份,在她描述自己高中学习时,很平淡地提到,她考了全市第一名。我带着好奇心一查,果然看到她的名字出现在当年的学校喜报里,也写在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里。

如今,这已经是杨珂确诊躁郁症的第三年。躁郁症也称为“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比抑郁症多了躁狂的症状,生病时,抑郁低落和躁狂兴奋两种状态会交替发作。病情严重时,杨珂出现明显自杀倾向,四次住进精神病科医院,国内两次,国外两次。她的大学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中途需要去欧洲学习。在国外经历急性发作后,她回国休学一年,在母亲的陪伴下慢慢好转。

如今,她又回到国外继续完成学业。和她打电话时,是国内的晚上,欧洲的中午,杨珂接起电话时语气很愉快,说今天正好是她妈妈去帮她视频复诊的日子,和医生聊得很开心。

杨妈妈在社交平台上一直没有给自己起名字,只以“患者妈妈”自称,这可能是她近几年最重要的身份。最近她恢复了工作状态,忙碌之余会开直播,内容都和女儿治病有关。直播间里往往只有几十个人,多数是患者家属,镜头里的杨妈妈看起来知性干练。当有人问到如何判断孩子状况好坏时,她语速很快地说:“那是我的孩子,我肯定是能感受到的。孩子生病前是什么样的,别人不知道,咱们自己还能不知道吗?”

在这对母女里,女儿杨珂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可以清晰地识别病情,在每次自杀的边缘主动寻求帮助;杨妈妈受过高等教育,有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能快速学习大量专业书籍,几乎没有病耻感。能做到这几点已经很不易,杨珂还在妈妈的支持下坚持了多年的心理咨询,就诊时也遇到了负责的医生,给予了她们充分的帮助。但即使集齐了这么多因素,她们还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心态崩塌和重建,面对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之路充满艰辛。

以下是杨珂母女的讲述:

文|孙小野
  • 长图
  • 长图
  • 长图
  • 长图
  • 长图
  • 长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