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水木年华创始人卢庚戌最近参加一个脱口秀活动,看着他在台上反复讲“我为什么会上清华?因为学习成绩摆在那儿,不想读北大,就选了最好的清华”等等。 他说的是事实,但讲来讲去,好像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读清华“,这就让人有点五味杂陈了。 因为卢庚戌在秀的,无非是他的智商很高而已。不过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他的智商相配的事业成就呢? ![]() 可以说,这种“啃校”式的怀旧,恰恰暴露了中年创作者面临的尴尬处境。观众期待的清华学霸的锐气,成了怀旧滤镜下的“复读机”。 水木年华当年确实火过,但如今被记住的,据我所知,只有李健还在时的那几首歌。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卢庚戌还在脱口秀里消费清华,另一位“非名校(西安外国语大学)出身”的董宇辉,已经两次站上清华讲台,用中英文切换全无障碍的演讲赢得满堂喝彩。 去年12月,董宇辉在清华全英文分享《我们应与谁同行》,台下学霸们举着手机录像,结束后掌声持续五分钟。 今年4月,他再赴清华参加学术论坛(嘉宾是奥艺会主席法国马克先生),讲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确定考不上这样的学校(清华),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总会在某个方面取得相当的成绩(大意);而考得上清华的都是最优秀,自然更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 这位陕西农村出身、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用百亿带货额和文化符号的身份,让清华学子们集体喊“董老师”。 ![]() 与卢庚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清华人的李健。 印象中人们尽管也经常提到他的清华背景,但更重要的是,观众能从《贝加尔湖畔》的诗意里,从《风吹麦浪》的禅意里,感受到清华赋予他的文化底蕴。李健的清华标签,是水到渠成的“加持”,而非刻意强调的“勋章”。 “音乐诗人”不是白来的。 作家余华夸奖李健,并不是他毕业于清华,而是早已名利双收,他居然还在认真读余华推荐的书。 真正的名校光环,是让观众看到作品时恍然大悟“不愧是清华毕业的”,而不是“哦,原来他是清华毕业的”。 四十岁是道分水岭。 有人把“考上名校”当成人生的巅峰,有人却把名校当成攀登的起点。卢庚戌们的困境,在于把“考上名校”当成了人生巅峰。 年轻时名校是敲门砖,但过了四十岁,人生差不多要定型了,如果还在拿学历当成就,只会暴露停滞不前。 董宇辉这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站上清华讲台的背后,是每天直播10小时、一年带货超102亿的拼命,是与莫言、余华时的文化底蕴,是把直播间变成“文化客厅”的野心。 名校光环会过期,但持续成长的人永远鲜活。 清华的真正价值,或许正如李健所说:“它教会我如何用理性的思维,守护感性的诗意。” ![]() 这种诗意,不是靠反复提及母校来证明的,而是渗透在每一次创作、每一次选择中。 当卢庚戌还在脱口秀里消费清华往事,董宇辉已经用百亿销售额和文化影响力,让清华为他鼓掌。 这种差距,不是学历能填补的,而是由持续成长决定的。名校是起点,不是终点。 真正的名校光环,应该成为人生路上的光,而不是遮羞布。 (网图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