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极随记︱读万卷书为高

 拾稻书斋 2025-04-23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作者︱拾稻金       

读万卷书为

宋真宗赵恒曾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吃饭穿衣是人的第一要务,是人能活下去的前提。按照宋真宗的说法,只要多多读书,自然是吃穿不愁。是这样吗?

孔老夫子也曾有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还说学也,禄在其中矣。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说,只要多读书,就能明道理,自然有饭吃。所以说,只要大家多多读书,就会有你想要的黄金屋、颜如玉,就自然过得舒坦且淡定从容。

这一段时间,因为疫情影响,更有一些时间。于是,我时常会和当地的一些同志谈心、聊天,特别是和辅助人员聊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普遍反映到这帕米尔高原来什么苦都能吃,但苦的就是自己文化低,不知道以后返回内陆能干点啥,对个人前途很担忧。

觉得我们和当地辅助人员情况也差不多,在新疆一年后也还是要返回内陆。然而,在我和一些队友的交流中却发现,仍有不少同志学习、读书缺乏紧迫感甚至还有少部分有“混一年”的错误思想老实说,当前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时间来学习、来读书,特别是疫情肆虐的当下。但是呢,主动读书学习的还不多,最起码我所见不多,更多的是玩手机。在我看来,或者说我不懂的生活,手机真不是很好玩,刷短视频、打手机游戏,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刷两下、打几把,就觉得特别的累。还是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纸质书。

在我看来,人的生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物质层面是为了生存,必须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精神层面是为了活得充实,必须读书学习。我们大家都应当把读书学习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责任,通过勤奋读书学习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讲到这里,有的队友可能会觉得自己危机感和紧迫感都有,平时也在勤奋努力,但就是没有什么进展和突破,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有这种想法的队友,关键是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就读书学习方法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

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书下酒的典故可能大家都听过。宋朝人苏舜钦,把读书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有一次他在丈人家,每晚都喝一斗酒,老丈人甚是惊奇,便在一旁看个究竟。只见苏舜钦正在高声朗诵《汉书·张良传》,念到紧要处,便感叹一番,满饮一杯。丈人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而我们一些队友对读书却敬而远之,有的甚至一读书就头痛,关键是对读书无兴趣。兴趣就像一条友谊的纽带,能把你和书紧紧地连在一起。当你对书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而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事。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作了最好的阐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有兴趣的读书,会使你全神贯注,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怎样培养起浓厚的读书兴趣,使自己学有所成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说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的性,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成才的抱负。其次,要爱岗敬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三,读书时要深钻细研,反复体味书中的奥秘,并真正消化。第四,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每取得一点成绩,都会反过来增强你的读书兴趣。

我们都知道读书好,那读书的时间哪里来呢?一般来说,现在大多数队友对读书的意义还是能认识到的。有的疏于读书找的借口是:不是不想读书,实在太忙,没时间读书。一个人若是忙得没有工夫读书,实在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有句话叫“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按照这个模式,我觉得“读书也是永远在路上”。如果把一个人比作电池的话,只放电,不充电,很快就会发不出亮光在网络上看到说,古人读书讲究利用三余:冬天,一年的空余时间;晚上,一天的空余时间;阴雨天,也是一种空余时间。宋代欧阳修有个三上的读书方法,即:马上、枕上、厕上。就是骑在马上看书,躺在床上看书,上厕所也要看书。这仍不失为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只不过骑马改成了坐车罢了。无论我们怎么忙,每天十分二十分钟的时间总还是抽得出来的。为了让我们随时利用短短的空闲时间看书,不妨经常把一两本书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比如饭后,总会有一点时间坐在宿舍休息,这时如果我们一伸手就能拿到书,自然就愿意看书学习了。久而久之,习惯也就成了自然。

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时间必须是聚精会神的,自然也是读不了书的。但是工作之余,还是有大把时间来读书的。工作之余的时间,若用在学习上,收效将是不言而喻的。爱因斯坦还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八小时以外,是一个有丰富弹性的广阔空间,谁把握得好,谁利用得好,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增长才干。

去年春节,我出春联文字,女儿负责用毛笔书写,贴在家门口。当然,今年就没有这个幸福了,我和大家一样,是在离家万里的新疆过的年。春联的上联是警心向党常行动,下联是勤勉善良乐坚持。勤勉善良要坚持,读书也是一样的,贵在持之以恒。读书必须持之以恒,仅一两天、一两年读书学习热情都不行,必须做到终身学习不间断。对我们大家来说,都应当树立读书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毕生,没有毕业的意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首勉励后人读书的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伟大领袖毛主席读书学习的榜样,曾用一副对联勉励自己: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说到毛主席读书,我就多说一点。我家有许多有关毛主席的书籍,像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到新疆来,因为路途遥远,我就带了两套书,一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就整套的《毛泽东选集》,还有我家有毛主席一生爱读的八套书,《共产党宣言》《鲁迅全集》《社会学大纲》《资治通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容斋随笔》。许多资料都介绍,毛主席外出视察工作,人未登车,书籍已先上车。登车后,或躺或坐,抓起书就看,一路书不释手。就连吃饭、开会、游泳前后,甚至上厕所的片刻时间也在读书。据说,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选》就是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他说: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读书9年零359天。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在82岁高龄、患白内障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找人为他念书,弥留之际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读了7分钟的《容斋随笔》,10多个小时后躺在书香中离世。

从古至今,读万卷书一直被视为有识之士的读书数量及标准。其实,读书破万卷一方面是要博览群书,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我们读书要有一股劲。万卷书到底是多少?即需要读两亿字左右的书。又有人估算了一下,一个人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一要求。这就是说,每年读四百万字,每天读一万多字。如果抓紧了,15—20年时间就可以读完两亿字。万卷书怎么个读法?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又不多的几本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前面说的毛主席,他读书之广泛,令人赞叹。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间,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达2000多种、5000多册。仅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收藏有他经常阅读的书就达几万卷,从中到外,从古到今,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著作到西方名著,应有尽有。不但读书广泛,而且他读过的书,都画有不同颜色杠杠圈圈、写有不同年代的读书批注。一本《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一百遍。我们现在学习的书特别是理论书籍,不是看一遍就能读懂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使晦涩的东西得以理解,深奥的表述得以领会。

知易行难。道理我们都懂了,关键还是要去做,知行合一,“知”是前提,“行”是关键。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今天开始,我们好好读书、读就读好书,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祝大家读得开心、学得快乐。(注,本文为在乌恰读书班上的发言有删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