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ity walk(城市漫游)的方式走进烟台山,在游人罕见的街巷,偶遇一幢幢百岁的红砖小楼,徜徉在斑驳的树影里,过去与现在齐聚眼前,见到一个不一样的烟台山。 ![]() 半天的行程,路线:万春巷口——立新路——公园西路——进步路——马厂街——师大民主楼——爱国路——乐群路。 ![]() 公交到仓山影院站,往万春巷方向步行约三百米,就是无数人前来打卡的“福州最美转角”的万春巷口。 ![]() ![]() 万春巷口右手侧就是立新路,两侧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正午的阳光穿透而入,光影摇曳,忽明忽暗,一派清凉。 ![]() ![]() 正是香樟树的花季,枝头缀满了细小的花儿,花香随风飘散,充斥在整条路的空气里,淡淡的清爽的。 ![]() ![]() 马厂街历史建筑云集,每一幢宅子都有着留于地方志的旧时光。爱庐建于1930年前后,为具有外廊式风格的三层砖木建筑,原设计作诊所。宅院尚未建成,建造者刘祁瑞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参与救援时牺牲。 ![]() ![]() 上图曲巷的尽头是可园。约建于1928年,大门为石库门楼式,位于外楼前院,内有东西两幢红砖建筑。1928年8月林徽因回榕探母时,曾居于此。 ![]() ![]() 以园建于1920-1930年间,为朴素英式风格建筑,装饰简洁,木百叶门窗与顶部开的数个老虎窗是特色。 ![]() ![]() 忠庐建于1932年,院门是传统中式,主体为近西洋式建筑。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英文秘书吴淑贞女士曾在此居住了十年。 ![]() ![]() ![]() 建于1926的梦园是华侨领袖叶见元先生的故居,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硕园是带有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建筑,为单元式公寓;1920年建的建园,是二层砖木结构柱廊式建筑。都离得不远。 ![]() ![]() ![]() 老洋房们与马厂街一起经历了时间的流逝,见证世事的变迁,沧桑中透着幽远的余韵,愈发沉静。 ![]() ![]() 师大民主楼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建成于1908年,为民国时期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福建师大的前身之一。 ![]() ![]() 走回麦园路,穿过小区上行到爱国路2号,美国领事馆旧址。建于1860年,揉合了殖民式、古典式、巴洛克式多种风格,陆续为英商天裕洋行、天祥洋行、怡和洋行、邮政部门所有,1891-1928年期间为美驻福州领事馆。 ![]() ![]() 沿爱国路往乐群路去,福州高级中学外墙的这段转角路我特别喜欢,校内的英华小礼堂(1905年)现改为体操馆。等学校开放日的时候,再进去细逛。 ![]() ![]() ![]() 石厝教堂(1860年)我就没见到开门的时候。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总部(始建于清末,1946年重建)现在是省基督教协会办公场所。闽海关税务司官邸(1926年)也是白色建筑,我把它和美领事馆旧址搞混了。 ![]() ![]() ![]() 乐群楼始建于1854年,是近代早期的休闲娱乐建筑,被称作“万国俱乐部”,现为“福州大观美术馆”。上图二是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彩陶壶,上图三是唐代仕女俑。 ![]() ![]() 从乐群楼出来离开小巷子,在附中站搭公交回家。 PS:相关资料来自洋房简介牌及网络搜索。 ![]()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