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散文~
故园新韵话乡愁
·王于侠·
电动车轻碾过老家新铺的水泥路,路灯正次第亮起。往昔记忆中坑坑洼洼的沙土路,如今被月光镀得发亮,宛如一条银色缎带,从村外蜿蜒至老家门前。老伴攥着塑料袋中刚从县城购得的蔬菜种子,恰似握着一把开启春天的钥匙。
这次回老家,请来连襟帮忙垒起院里的菜园,还在卫生间铺上水泥。我们在菜园种下大葱、上海青、黄瓜、辣椒与菠菜。每到星期天,便来采集蔬菜,带回城里与儿女们共享绿色食品的鲜美!
暮春的某个傍晚,炊烟再度漫过屋脊。老伴在灶前忙碌做饭,我蹲在门槛择菜,看火苗舔舐锅底,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晃成一幅灵动的画面。锅里水开时,蒸汽顶开竹篦,裹着米香的热气扑面而来,恍惚间回到五十年前的清晨,母亲亦是如此掀开蒸笼,用粗瓷黑碗为我们盛饭,碗沿沾着几颗米粒。
夜晚躺在土炕上,聆听窗外蟋蟀振翅。村头新修的健身场,偶尔传来孩童的笑闹声,与远处蛙鸣交织,织就一片温柔的网。老伴翻身,床板发出熟悉的吱呀声,这声音曾伴我们度过无数清贫却安稳的夜。
月光透过窗棂洒落,在地上织出方格,我数着那些亮块,忽然忆起年轻时总嫌老家闭塞,拼了命往县城跑,做梦都想吃“商品粮”,如今却在这方小天地里,种下最可口的蔬菜,寻得最踏实惬意的归处。
清晨离开时,我绕着院子走了三圈。菜畦里的黄瓜正攀向竹架,卫生间的玻璃映着蓝天白云。远处健身场上,几位老人闲聊,身后宣传栏“美丽乡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我忽然懂得,所谓乡愁,从来不是对陈旧的执着,而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根系深扎记忆:那是父母留下的一砖一瓦,是亲手种下的一苗一蔬,是即便装了自来水,也舍不得丢弃的那口老井……
老伴指着窗外:“瞧,蒲公英飞起来了。”我望着那些轻盈绒毛在风中打转,最终落在新修的柏油路边。或许它们会在某个清晨发芽,在我们未曾留意的角落,替我们守护这方不断生长的故土,如同我们,无论走多远,心中永远留着一块柔软的地方,盛着故乡的晨昏、一草一木,以及永不冷却的烟火!
车窗外,村庄渐渐模糊。我知道,无论走多远,衣襟上永远别着用炊烟固定的乡愁,它是血脉里的潮汐,是灵魂的原乡,是无论时光如何裁剪,都在生命底色上静静晕染的,那抹永不褪色的眷恋……
——原创作者:王于侠
作于:2025年春
作 者 简 介
王于侠,男,安徽萧县人。笔名寒江雪,石剑。先后在县委办公室、广播电视局从事文字和编辑记者工作。曾担任萧县广播电视局总编辑、新闻中心主任、县委机关报主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萧县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萧县中医药学会顾问、萧县诗词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风雨兼程》,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百余篇,报告文学、诗歌、小说40余篇。
6篇言论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刊载,26篇新闻稿件、4篇报告文学及散文在全国和全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