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信部严管智驾,切莫矫枉过正

 车界清凉油 2025-04-23 发布于北京

工信部召开的关于智驾的那场会议在国内汽车圈堪称引发了一场地震!

据传,参加会议的有19家车企加华为,会议公告的最后一段重点提到了这个智驾话题,其中的关键词组合驾驶辅助也和一份会后流出的会议纪要吻合。

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工信部公告

这份纪要也成为了网络讨论的热点,个人找来认真研读了一下,基本判断是其中的要求有些太虚难以落实,有些又太细太具体不适合作为监管标准,基于微操太多不利于推动产业发展的基本判断,这份纪要即便真实存在也主要是给车企打打预防针,形成具有实质性约束力的规范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

“明确系统功能边界”这一个简单要求,

首先,对于很多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厂家自己都未必完全摸得清楚系统功能边界,如果严格要求明确,只能采取最保守最安全的约定。

其次,系统功能边界的说明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怎么跟用户明确,交付培训,视频培训都只能起到告知作用,真正理解并完全明确是需要车主和辅助驾驶系统双方不断磨合交互一段时间后才能完成的。

这种磨合交互非常依赖于车主,负责任的车主会从低到高不断尝试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最终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的认知。而不负责任的车主极大的可能会是从一开始就最大化能力边界,从而导致各种智驾事故的发生。

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车企怎么保证自家的所有车主都能负起责任来,哪怕是对自己。

第三,不同厂家智驾系统的能力差异

目前国内智驾宣传最好玩的事情是人人都能宣称自己是第一梯队,甚至可以直接标榜我就是第一,车企宣传不负责,加上自媒体推波助澜会对消费者产生严重误导,以为只要宣传是智驾,实际能力都差不多。

实际上,不同厂家的智驾在实际能力和真实表现上差异非常大,有时甚至可以说一个天一个地。

仅仅明确系统功能边界这简简单单八个字就这么复杂,更加说明了智驾监管的难度和复杂性

微操的部分,更难搞了,

《广告法》那可是立法呀,一样被诸多车企各种擦边球打得飞起,虽然有过一些行政处罚,但是对于车企而言小小一笔罚款,和营销效果比,毛都不算。

就目前的国内智驾宣传而言,短期约束可能会有一定效果,未来各种新的话术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让人管不胜管。

基于以上,个人认为对于智驾的监管,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矫枉过正,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

安全为准绳,车企要担责

智驾的初心是让人们驾车出行更便利更轻松,智驾的基础是安全,最近因智驾安全引发的重大事故正是这波网络热潮的驱动之一。

相对于评估智驾水平和宣传管理的难度,安全监管其实要简单的多,也可以有更客观的数据依据,直接统计一定时期内各车企因为智驾导致的安全事故定期向社会公布即可,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谁出的事故多谁担责,

这样才能真正管住某些能力不行盲目夸大宣传的车企,让更注重安全的车企获得更多红利。

而一刀切的在宣传上严格监管,只会让差生得利,让全班学生为个别差生的糟糕表现背锅。

另外,应尽快出台智驾相关事故的责任划分制度,在车企和消费者两者之间,应适当偏向处于弱势方的消费者。

别再让广大车主白白替人家做试验智驾的小白鼠,一旦发生事故又要承担所有责任。

问界,小鹏等车企推出的智驾无忧计划,就是很不错的方案,值得推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