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习楷书,尤其是小楷,都选择从唐代名家的作品入手,这其实并不合适。首先,唐人的字用笔过于工致严谨,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太大,练起来就是“囫囵吞枣”。其次,练久了容易出现“出帖难”的情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学欧楷、柳楷的人身上。 ![]() 因此,如果我们既想学到楷书笔法,又不希望自己出现板滞的弊病,不妨从晋人的作品练起。他们的字不仅细腻洒脱,兼具法度和意趣,而且严格说来是“唐楷”的祖宗,以它打基础,再练习唐楷会事半功倍。而且晋人多从篆隶学起,他们的楷书更加高古笔法也不过于繁琐,上手容易。 ![]() 按“取法乎上”要求来说,二王楷书无疑最值得学,王献之传世楷书太少,《玉版十三行》斑驳不清,临摹起来不方便,所以从王羲之作品入手最合适。我们目前可见的羲之楷书,最为唐太宗推崇的便是《佛遗教经》,此作用笔的丰富性、点画结字的成熟性和全卷中正平和之韵致,都胜过了《黄庭经》《乐毅论》。 ![]() 虞世南、褚遂良、李世民等人都临摹过它,而且太宗将它秘藏,视为“至宝”。《佛遗教经》是王羲之唯一传世的抄经作,也是字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几乎囊括了日常常用字。不夸张地说,这件作品随便挑出一字,都够我们学上一辈子了。 ![]() 《佛遗教经》为纸本册页,唐代拓刻,全卷展开纵21.8厘米、横281厘米,二十页,每页七行,每行约十八字,末页四行,全文共129行、2300余字,字径大小约1厘米,款署“永和十二年六月旦日山阴王羲之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书写此作时,王羲之笔法已然成熟,风格稳定,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王羲之小楷初学王廙,后学卫夫人、钟繇,同时保留了几分隶书笔意。这幅作品书写时,顺锋入纸,裹锋而行,笔画圆劲有力道,起笔、收笔稳实,中部较细,明显看出笔力的轻重变化。转折处圆笔为主,锋芒内藏、棱角含蓄,无丝毫的火气和俗气。 ![]() 《佛遗教经》结字上颇有新意,变钟体的横势为纵势,钟繇的楷书扁方朴拙,而王羲之的小楷成熟精致,中宫紧实,四面开张,内紧外松,俯仰顾盼,摇曳生姿,高低、收放变化自如,每个字有如“念珠”般典雅隽秀。 ![]() 这幅作品不论是内容还是字迹,都超尘脱俗,古意盎然,是我们学习古人笔法,克服写字单调俗气的“良药”,值得毕生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