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平王氏父子遗诗南阳 文/康凯鹏 明清以来,许多州县都盛传“八景”之说,诸如“关中八景”“蒲城八景”“凤翔八景”等等,且都已被载入当地史志典籍为荣,更被历代文人墨客幻化为诗词美文,享誉古今。清代乾隆五年(1740),编修的《富平县志》即有“富平八景”,并被知县吴六鳌以诗作的形式载入史册。 明清易代之际,富平的王继祐、王象天父子不仅是以德行世的文人,而且官也做得还算不错,富平清代三部《富平县志》均记载,诗文集《信心草》《望云轩集》就是王继祐、王象天父子所著,无奈时隔久远,已很难见到二人的诗文。偶然机会,笔者翻阅清代《南阳府志》和《镇平县志》,在其艺文部分发现王氏父子的三首诗作,于是稀奇地抄录下来,又想将这份喜悦付之于众,以待有意者驻足浏览。 王继祐是富平县北乡(今曹村镇大贾村)人,字植三,号痴庵。其生年无考。此人幼年聪颖,亦有向学之志,在县学时长夺冠。顺治二年(1645)举人,久之选授镇平知县。这个“久之”原也无考,还是在《镇平县志》中得悉是顺治十三年(1656)。镇平县城险而土地贫瘠,老百姓生活困难,四处逃难。继祐初至镇平,即除弊惩蠹,劝耕抚逃,尤其崇尚办学,善于断讼,其他诸如“清盐课、厘屯田、举常平、兴养济、葺县治、修邑乘,善政累累不胜纪。河南巡抚张公方力荐铨拟内擢”(吴六鳌《富平县志》语)。也就是推举他再任高职。只因年长而婉请回乡归养。最终获得“勤政爱民,颂声洋溢”的嘉传盛誉。其子象天则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仅学问做得好,官也比老子做得大,在历史上留下诸多善政事宜。 王象天,字文石,号频山,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中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高中进士,初授河南彰德府临漳县(清属河南辖)知县。他到任以后,遍查民间偏苦之事,写了《邺下苦案跋》,多次上疏,为民请命,以善政获得县民褒赞,以至于顺治十年(1653)擢升太仆丞,擢升王象天为太仆丞,历任户部主事、贵州司督、江西、山东二司督、户部郎中。多年后授职湖广督学,过临漳故县,漳民越境而迎,老弱塞路。 镇平属南阳市下辖县,始置于金末元初,首任县令是元朝进士、大诗人元好问。人以地闻名,地以人传颂,一个元好问让镇平小县声名鹊起,享誉神州。当然,其前提是这里绝对值得称道,后者能挖掘出值得称道的内容。 镇平城北伏牛山重峦叠嶂,东西拱伏,山上怪石嶙峋,流泉飞瀑。山巅沟底,寺庙梵音缭绕,道院钟声阵阵,彼此相映并存,难计岁月。故有了“老北山”的习称,当地志书也就有了“明洪武年间,镇平绿树成荫,古木参天,虎豹成群,间有大象出没”的记载。到了清代,“五垛晓烟、三潭夜月、杏山铺锦、玉崖滴翠、花峪覆云、柳泉带雨、严陵春潮、安国疏钟”已成为镇平八景,吸引着达官仕宦文人墨客的蜂聚蝶涌。 时间回到清顺治十四年或者十五年,王象天则官居京城,父亲赴任镇平。这年早春,王象天陪同父亲及一家老小前往镇平,这本是普通不过的父子亲情,然而当地的同僚皆以王象天京官降临,大家高兴中伴着惊奇,兴奋中充满敬慕。恰逢三月烟花时节,王知县初来乍到,心血来潮,乘兴邀集同僚和书院中人结伴北上,踏春伏牛山,赏游镇平胜景,也就有了父子二人为镇平景致所作的三首诗作。 王继祐的《玉崖滴翠》,诗文如下: 广泉寺外响潺湲,沓沓疑闻奏管弦。千仞洒来寒碎玉,一泓深处碧涵天。气分淯水流清霭,名借龙冈绕瑞烟。借问源头何处是,倚松漱石白云边。 诗中的淯水,如今多称白河,是南阳的母亲河。龙岗,指的则是三国时期卧龙诸葛亮当年隐居南阳草庐的卧龙岗古地。此时此刻,山间广泉古寺梵音袅袅,寺外淯水沓沓如奏管弦,耳畔美妙的水声青崖垂瀑碎玉飞溅,仿佛要将天空容纳于深潭,声音、景象、色彩,温度,听之,观之、思之、想之,清幽、空灵、壮美的意境时时涌现,自然之美和王知县初任镇平的美好心情合而为一,怎不因景而醉,醉而歌咏。一首七律,虽写八景之一,并无一叶障目之感,却有管中窥豹之效,似乎这五六十字就有融尽万事万物之妙,反复诵读,犹觉得清新自然,雅致无穷。 王象天的《五垛晓烟》,其诗如下: 重峦峦外又重峦,描出根云五色盘。鸟啸疏林空谷震,僧眠别院晓钟寒。千岩瑞气依城阙,万壑晴岚覆泽坛。遥望岭头风雨处,拱辰相对势桓桓。 好一个“重峦峦外又重峦,描出根云五色盘”,开篇绘景,层次递进。忽然就想起唐代贾岛《题安业县》中“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的绝妙诗句。两诗相较,竟成异曲同工之奇。云根是山石的代称,古诗词中多有出现。叠嶂的群山,嶙峋的怪石,空谷鸟儿脆鸣,僧院钟声悠远,这种以动衬静,声色相融的手法,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仿佛一切的一切,在群峰巨壑间幻化出绚丽的色彩,仿佛一幅斑斓的画卷冲入眼帘眼前,漫过脑际。圣垛、禅庵垛、摩云垛、娇女垛和哑女垛五峰珠联璧合,相拱而踞,遥望若莲花盛开,将一帧帧画面通过镜头的推拉营造出伏牛山灵动秀丽和雄浑壮美。 还有一首《游杏花山》,是王象天写给镇平杏花山的,这是一首游览镇平杏花山的游兴之作,曾被收录于康熙年间编纂的《南阳县志》。诗文如下: 谁把山公巧样妆?春花春日绣春裳。红光近映层峦翠,秀色遥喷十里香。不向柳梅争市开,羞同桃李焕门墙。芳菲疑是杏坛素,岂待丝纶制锦章。 作者用神来之笔描绘了杏花山春日美景,其中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不同的角度,展现出杏花山绚丽春色和独特韵味。杏花高洁的形象也无时不营造出同游者对高尚品格的崇尚和追求,传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杏林晴眺”是富平明清时期的八景之一,数百年来也涌现出不少上乘之作。然而,将此诗搁置于作者家乡——富平曹村的月窟、太白诸山之前,其情其景更加别致,又巧到妙绝,自然也是别无可替的。 偶然发现王氏父子诗作,特辑录并作赏析,唯求乡里中人存阅共赏,以文思贤。 ![]() END ![]() 个人简介:康凯鹏,富平人,陕西省作家协会,渭南市作协理事,富平县作协常务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西北大学百优暨中青年作家班学员。1994年开始发表作品,获得省市级以上文学奖项十余次,现为《富平县志》编辑。出版有长篇小说《贾岛传》、散文集《拾麦穗》,编著有《当代富平诗文选粹》《富平年鉴》《富平大事记略》等。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