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亭贯 ![]() 在冀东大地的一个普通山村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人生轨迹与共和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战火纷飞的童年到改革开放的晚年,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他就是路广东,一位扎根基层数十年、一心为民谋福祉的共产党员。他的故事,是一代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基层工作者初心不改的见证。 一、苦难童年:在战火与动荡中成长 1937年农历7月27日,路广东出生于河北遵化尚店村。他的童年,完全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让这个山村饱受摧残。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国民党顽军的肆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侵略者和反动派的痛恨,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兵荒马乱的年代,村里时常遭到日本鬼子的扫荡。1941年,村民路喜送被鬼子枪杀;1942年,自家草厢房被特务纵火,因年轻人躲敌情,救火不力,房子烧落架;1943年,日本鬼子围庄,父亲被抓,所幸年纪较大被释放,而一名新媳妇却被无辜活埋。这些血淋淋的场景,成为他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 尽管生活困苦,父亲却十分重视教育。三岁教他天干地支,七岁学珠算、斤秤流法,八岁送他上学。在动荡中,他坚持完成了小学和高小学业,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1951年,他加入青年团,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年仅15岁的他,已经展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担当。 二、基层起步:从扫盲教员到支部书记 1951年,党中央发起扫盲运动,路广东被选为村妇女扫盲班教员。面对比自己年长十几岁的学员,他耐心教学,连续三个冬春,让许多家庭妇女学会了读书写字。同年,他开始参与征收农业税工作,凭借扎实的珠算功底,成为村里的“财务能手”。 1953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路广东被推荐参加县里的会计培训班。195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三队记工员,因工作出色,逐渐成为村里的骨干。1957年,高级社成立,他任保管会计,负责全村水果销售。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他经历了“大跃进”“吃食堂”等运动,目睹了集体化中的成就与问题。 1962年,他被选为支部委员、副书记,开始参与村领导工作。1967年,在文革高潮中,他被社员投票选为生产班子主任,1968年任革委会主任,1969年当选党支部书记,正式成为村里的“当家人”。从普通教员到支部书记,他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的是对党的忠诚和对群众的负责。 三、治村有方:带领村民改天换地 路广东上任时,尚店村是有名的“穷山村”:人均耕地少,多为山坡薄地,粮食产量低,村民常年靠野菜充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一)增产增收:向土地要效益 针对土地贫瘠、缺水的问题,他带领村民开展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工程。1973年,将村南老河套改造成200多亩大寨田。没有机械,就靠肩挑手推,男女老少齐上阵,历时三个冬春,垒石坝、填土方,建成外撅嘴梯田,解决了雨季水土流失问题,新增水浇地,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村民首次吃上自己种的白面。 在果树种植上,他推动品种改良,淘汰土桃、土杏等老品种,引进黄元帅、国光苹果、新疆核桃等优质品种,组织技术员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果品产量和价格大幅提升,成为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棉花种植上,他借鉴外地经验,推广密植、科学管理,培养技术员,使亩产皮棉达80斤以上,解决了社员穿衣问题,棉籽油也改善了生活。 (二)绿化荒山:让穷山变绿富 尚店村“两山夹一沟”,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路广东上任后,在前任基础上继续推进绿化,组织民兵和社员雨季造林,建立专业队管护。南山绿化后,转向北山,针对洋槐耐旱性差的问题,改种松柏树,如今北山郁郁葱葱,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同时,开展四旁绿化,在村西大坑沿、大道口等地栽种加拿大杨、刺槐等,既美化环境,又为后来的东风渠建设提供了木材。 (三)水利建设:破解千年吃水难 吃水难是尚店村的千年难题。全村千余口人靠一口扳倒井和几眼老井,干旱季节需排队等水。路广东上任后,决心解决这一问题。1974年,在村东打大口井,建水楼子,埋管道,解决了部分村民吃水问题;1976年,申请县水利局打深井,解决大寨田灌溉;1982年,再次申请深井,全村通上自来水,结束了肩挑水的历史。 在农田水利方面,他带领村民打大口井、建水楼子,增加水浇地面积,粮食产量大幅提升,1974年亩产达千斤,成为县级先进大队。 (四)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担当 197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包产到户”,路广东敏锐抓住机遇,召开支委会,决定将边远山坡地承包给个人作口粮田,生产队分小组实行“三包”。尽管遭到工委书记批评,他顶住压力,坚持一年,秋后粮食增产,社员分到更多粮食,尝到甜头。1979年,全面实行包产到户,按土地等级、果树品种公平分配,调动了社员积极性,粮食成倍增产,村民温饱问题解决。 (五)抗震救灾:废墟上重建家园 1976年唐山大地震,尚店村房屋倒塌严重,仅武俊秀母亲遇难,重伤1人。路广东迅速组织支委查看灾情,搭建简易棚安置群众,修复校舍,保证秋收。震后,他抓住机遇规划新农村,加宽街道至12米,统一房院规划,一院一户,解决了多年住房混乱问题。 为解决建房钢材短缺,他派人去唐山废墟砸钢筋,拉回上百吨,保障了建房需求。尽管遇到个别村民阻挠,他坚持原则,最终建成宽敞整齐的新村,奠定了如今村貌基础。 四、晚年余晖:退而不休的奉献 1982年,路广东因房基规划得罪人,落选支部书记,但他初心不改,继续为乡村发展出力。先后筹建公社饲料厂、任贸易货栈经理、八中校办五金厂副厂长,1991年与人合伙建标牌厂,带动村里就业。 2009年,他被诊断为严重心脏病,经历数次抢救,却乐观面对,坚持保守治疗,如今90岁仍身体硬朗,享受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他常说:“我这一生,最骄傲的是为乡亲们做了几件实事,最感恩的是党和群众的信任。” 五、精神永存:一个基层党员的初心 路广东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基层奋斗史。他在任期间,尚店村从缺粮村变为富裕村,从荒山秃岭变为绿富美,从肩挑水到自来水入户,每一项改变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他敢闯敢试,在包产到户中顶住压力;他心系群众,在抗震救灾中身先士卒;他清正廉洁,在经济工作中一尘不染。 他的故事,折射出一代基层党员的担当:他们扎根土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直面困难,用智慧和勇气破解发展难题;他们不计得失,为了集体利益甘愿牺牲个人名利。在路广东身上,我们看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尚店村的宽敞大街、整齐房屋、丰收田野,都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真正的奋斗,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真正的奉献,不在于豪言壮语,而在于脚踏实地的付出。路广东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什么是基层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对土地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岁月留痕,将永远铭刻在尚店村的发展史上,铭刻在乡亲们的心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