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学一个成语——(董狐直笔)董狐直笔是什么意思?为何能流传千古?

 谷山居士 2025-04-23 发布于上海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好人好事,也照出坏人坏事。那谁来充当这面镜子,让我们看清真面目?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专门记录历史,让咱们知道那时候发生了啥事,那么今天咱们要说的“董狐直笔”,就跟这群史官有关。
图片

一、成语的含义

董狐(dǒng hú): 一个人名,本篇的主人公

直笔(zhí bǐ): 不是写字笔直,说白了就是有啥写啥,不掺假。

字面意思:有勇气按照事实进行书写,尊重历史的真实情况,不迎合权贵势力的历史学家。

语法结构:主谓式成语,褒义词,主要是用来形容历史学家(史官)或者写作者如实记录事情,不歪曲事实。

造句:

这位记者秉持董狐直笔的勇气,即使面临巨大压力,仍坚持如实揭露事件真相。

二、成语的来源和故事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故事:

这段故事得从春秋时期的晋国说起,主要是大臣赵盾与昏君晋灵公掐架的事情。晋灵公继位后荒淫暴虐,他不仅用弹弓射路人取乐,还因厨师未炖熟熊掌而将其杀害。作为执政大臣的赵盾多次劝谏,反而被晋灵公两次暗杀:第一次刺客鉏麑看到赵盾是个好官,兢兢业业处理政务,于是不想伤害他,但是又不能违抗君令,于是撞树自尽;第二次宴会上晋灵公放恶犬咬,赵盾被侍卫提弥明和曾受他接济的士兵灵辄拼死救出。

赵盾被迫逃亡,但还没离开晋国边境时,他的堂弟赵穿带兵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闻讯返回都城,主持了晋灵公的葬礼。此时史官董狐在史册写下'赵盾弑其君',理由是:赵盾身为执政大臣,逃亡未出国境(说明仍掌控权力),回朝后又不惩处凶手赵穿,客观上纵容了弑君行为。赵盾虽辩解,但无法推翻这一符合史官原则的定论。

孔子后来评价此事时,既称赞董狐'秉笔直书'的史官风骨,也惋惜赵盾作为贤臣却因制度背锅——若他当时逃出晋国,便能避免弑君污名

三、近反义词

近义词:

秉笔直书(bǐng bǐ zhí shū):

秉:持,握住。

意思是拿起笔来直接书写,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反义词:

颠倒黑白(diān dǎo shì fēi):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歪曲真相。

四、感悟


晋灵公虽然荒淫无道,但是好歹是一国之君,赵盾虽然没有直接伤害晋灵公,但是有包庇之罪,董狐不畏权势、如实记录历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