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者李军:转角遇真觉寻访智者大师千年禅意

 好奇的行者 2025-04-24 发布于广东

沿着天台山蜿蜒的山道行驶,远远望见一排车辆静静停驻在狭窄的路边。正疑惑间,"真觉讲寺"的指示牌映入眼帘——原来这些虔诚的访客,都是为朝谒智者大师而来。我们亦寻隙泊车,踏上那条被岁月磨亮的石阶。

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新的草木香气,仿佛在为我这个访客洗去尘世的喧嚣与疲惫。行至山腰,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鸟鸣声,清脆悦耳,为这清幽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路遇一位老僧在捡拾路边的垃圾,问路得知一直往前走就到真觉讲寺。

石径尽头忽然开阔,一座苍苔斑驳的六角亭默立林间。亭中石碑"智者塔院"四个隶书大字,墨色已褪成青灰,却仍透着隋唐风骨。这座始建于597年的古刹,原是智者大师圆寂后的肉身供奉之所,与国清寺、高明讲寺鼎足而立,共铸天台宗三大道场。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于天台山石城寺(今新昌大佛寺)圆寂。弟子遵其遗愿,将其肉身迁葬天台山佛陇(今真觉寺所在),建肉身塔供奉,称“智者塔院”,寺因塔得名“真觉讲寺”,俗称“塔头寺”。

在唐代,塔院成为天台宗朝圣中心,日本遣唐僧最澄入唐求法时曾参拜此地。  

宋元时期寺院多次扩建,南宋时增建“真觉讲寺”大殿,确立讲寺地位。  

明万历年间高僧传灯大师重修,清乾隆年间再修,香火鼎盛。  

近现代历经战乱,肉身塔幸存,20世纪80年代逐步修复,现为全国重点寺院。

门前的照壁上,“即是灵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让人瞬间心生敬畏。灵山通常指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是佛祖释迦牟尼修行、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开山祖师,被尊为“东方释迦”。

他在天台山开创天台宗,在此修行、弘法,其弟子及后世信徒为彰显智者大师的崇高地位和天台山对于天台宗的重要意义,便将天台山比作佛祖的灵山,认为这里如同灵鹫山一样,是具有殊胜佛法的修行圣地,所以在塔头寺山门外的照壁上题写“即是灵山”四字。故有“不到塔头寺,未到天台山”之说。

寺内的主体建筑便是供奉智者大师真身宝塔的大殿,大殿上方匾额镌刻着:“智者肉身塔”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智者大师作为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他的肉身塔静静地安放在这里,接受着后世信徒的朝拜。

大殿内庄严肃穆,香烟袅袅,塔身前摆放着信众供奉的鲜花,我怀着敬畏之心,缓缓走上前,向智者大师的肉身塔鞠躬行礼,心中默默祈愿。

在寺内漫步,我发现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禅意。院子里的几株古树,枝繁叶茂,像是忠实的守护者,见证着塔头寺的兴衰变迁。

角落里,一只小狗慵懒地躺在地上,见有人来,只是微微抬了抬头,便又继续享受它的惬意时光。

寺内的僧人,身着素袍,面容和善,在院子里打扫庭院,举止间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举手投足间都展现出对佛法的虔诚和对生活的淡然。深山里的寺院,生活虽然简单清苦,但在这一方净土中,却更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不知不觉又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了,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塔头寺。虽只是匆匆一游却依然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那份难得的宁静祥和。

这里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能让在尘世纷扰中的游子,寻得了片刻的心灵安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