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定义长期主义者呢?坚持十年算不算?坚持二十年算不算?或者更长的时间?在一件事上铆足了劲,青山不放,绿水长流。比如仅仅是写这件事,我的历程,实在久矣,久则久,却越来越失败,失败到一塌糊涂。这算不算是一个例外?到底是哪一刻,萌生了要写的念头,触动了久违的神经呢,应该是大学时代吧,那刻,初恋身在异地,才开启了纸上罗曼斯的传递,一天不写,顿觉缺憾,遂天天写,攒好几页纸,赶紧邮寄出。大学四年,来来回回,积攒书信无数。书信以女友占据大头,同学占据其次。它们还静静地在那里,成为时光隧道里最有意思的存在形式,证明着我曾经活过。到苏州,读研后,写的节奏更快起来,QQ日志,尚且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博客时代也是各路平台齐发,总觉得终于有了自己的表达场所。图什么呢?当时并没有多想,直到有博友谈及,假如某天,博客消失,我们写的东西咋办?我觉得他杞人忧天,却不曾想到,这天真的来了。博客彻底消失了,那么,我们写的文字去哪里了呢,并没有人告诉我们,也没有会对此负责。博客的消失仅仅是平台的更迭罢了,在这样的新旧更迭之中,每个作者,毫无抵抗之力,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样的变奏曲,能怎么样,要怎样,都是回天无力的,损失掉的则是那些散落在网络上的支离破碎的文字。一边是博客的文字,一边则是报纸和杂志,称呼为纸媒。当一个人的文字被印刷在报纸上的时候,总有一股欢呼雀跃的神情情不自禁,这种情不自禁,说白了就是成就感,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有了成就感的时候,即是对这件事赋予了意义,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觉得是在浪费人生。纸媒。如今还有人在坚守。这是我万分佩服的。纸媒。到底如何怀念这样的一个平台呢?这个平台到底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其实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每个环节显得拖沓。从收集报纸的电子邮箱,到投稿发出去,到编辑刊登,再给你邮寄一个样刊,最终再给你一张邮局的汇款单,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等待期,很多人觉得漫长,早早地就放弃了。谁也没有想到,报纸也会消亡,且消亡的速度过于快,根本还没来得及思考。以苏州为例子。本地的报纸有《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杂志有《苏州杂志》《现代苏州》《苏州楼市》。如今,每个都死气沉沉的样子,《城市商报》已经消失,其余的也都有气无力了。为何会变成这样的一个形态呢,到底该庆祝还是该惋惜呢,见仁见智的问题,在这样的问题之下,个体的选择又成为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如果继续恪守原来的规则,在纸媒上耕耘,我佩服他们是一条汉子。但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离开,我就已经十几年不再触及纸媒了。我去了哪里,去了自媒体平台,去了网络评论的世界,去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世界,节奏太快,一度让我应接不暇。未来的未来,自媒体的平台会不会也要消失?按照发展的眼光来看,消失是注定的,因为新型的传播渠道会来,旧的渠道就会萎缩或者消失,这是必然的趋势,且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时候,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变局呢?会不会跟上这个变局呢?一连串的问号在空中盘旋。
|